《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角色读好人物之间的四次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2.通过默读课文,借助对话中的信息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 2.借助对话中的信息学习揣摩人物内心所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对话中的信息学习揣摩人物内心所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列宁每次走到公园的白桦树下都会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可是有一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你知道它去哪了吗?让我们带着疑问继续走进课文。 二、学习对话,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1. 请孩子们默读课文2至13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列宁说的话,用波浪线勾画出小男孩说的话。 2.通过默读,我们知道列宁和小男孩之间共进行了四次对话。让我们走进第一次对话。 列宁:“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没……我没看见。” 当男孩听了列宁的话,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你又是从哪些看出来的?谁来说一说? 男孩会想:“他会不会发现是我抓走了灰雀,我该怎么办呀……”我从文中的“......” 可以看出男孩说话说话吞吞吐吐的,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有时候在自己犯错的时候说话也会吞吞吐吐的。 而此时的列宁听了可能会想,这男孩说话结结巴巴的,难道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 孩子们,学习完了第一次对话,我们借助对话中的标点符号来揣摩人物心里所想。 请你们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后面三次对话,请看学习提示。 3.小组合作学习:自读5至10自然段,想一想,列宁和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在想什么?并说一说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1)学习第二次对话 列宁:“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2)学生汇报: 列宁心想:这个男孩说话结结巴巴的,一定有问题,我想试探他,看他会不会告诉我真相。男孩听了列宁的话想:要是我说了实话,会不会把我逮走啊? 这组对话我们是通过联系上文男孩说话时吞吞吐吐的来猜测人物内心所想。 (3)学习第三次对话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4)学生汇报:列宁会想,多么好的灰雀啊,我要用我的担心和惋惜来感染男孩,也许他会把灰雀放回去的。小男孩会想:唉,我真不应该捉走灰雀呀,让它失去了自由,回家后一定把它放回这里。我们是通过对话中的关键词“一定”来猜测人物内心所想。 (5)学习第四次对话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6)学生汇报:此时的列宁用疑问的语气再次想确认下男孩的回答,而男孩却说肯定会飞回来的,我们小组从提示语男孩肯定地说,看出来男孩内心已下定决心保证会放回灰雀。 4.总结:孩子们,四次对话学完了,让我们再次看下用什么方法来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吧, 我们可以借助标点符号、借助提示语、联系上文、抓关键词等方法来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接下来到了你们活学活用的时刻了,请你们认真默读下面四句话,选出它们对应的选项吧。 我明天把灰雀送回来。B.我不能说我把灰雀捉走了。C.男孩已经把灰雀送回来了,我不能问男孩,那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D。灰雀是男孩捉走的,我要用我的担心和惋惜来感染男孩,让他主动送回灰雀。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这时,男孩在想( ) 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时,列宁在想( )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时,男孩在想( )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列宁在想( ) 孩子们掌握得都很棒,为自己点个赞吧。今天的微课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