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5 月份)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仅演义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还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史,可以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是中国文化史、中国精神史和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是绵延不断的文化血脉。
材料一: 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写照与
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文体,故事性、娱乐性乃至抒情性是其作为“纯文学”的本质特 反映。明清时期官方一般奉诗文为文学正统,而小说则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尽管当时小说面临着
征。然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却存在着显著的“非文学化”倾向。最早将小说视为一种文体并对其加以评 官方屡加禁毁等尴尬的生存环境,但由于其关心的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有较好的作者群和读
论的是东汉的班固,班固强调小说与子部诸家一样重在说理而非叙事,显然是将小说纳入了传统知识范畴, 者群基础,其创作与传播才得以延续和繁荣。
并未关注文学性。与班固同时代的桓谭也同样强调小说以说理为宗,而非以叙事见长。他们都强调小说的实 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小说,但目前能够进入人们视野、进入小说史的还比较有限。在一些名著之外,相当
用价值,二者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 数量的作品没有人关注和研究,很多文言小说都只是陈列在图书馆里,在有关的小说书目里也看不到。小说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然而,唐人魏徵等所撰的《隋书 经籍志》仍将小说置于 研究者要在前人基础上扩大视野,尽可能全面地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汇编整理,更好地展现其整体面貌。当
子部,与儒、道并列,强调其“可以兴化致治”的政教功能,对志怪尤其传奇小说的文学性视而不见。直至宋 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小说的优劣进行鉴别也是必要的。
代,正统文人仍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如何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来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成为关注的焦点。创新蕴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高度繁荣,但小说批评中的“非文学化”倾向更明显。明人瞿佑的《剪灯新话》因“风 含于开拓当中,我们需要开拓研究领域。比如把小说与中国古代史联系起来,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藩篱进行
情丽逸”而致“市井轻浮之徒争相诵习”。该小说集在韩、日等东亚文化圈深受欢迎,可它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综合、交叉研究。这样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小说和伦理、小说和绘画等。
被官方明令禁毁的小说,这在本质上是对其文学性的否定。此外,作为国家总书目的《四库全书总目》沿袭 西学进入中国之后,小说的地位空前提高,同时小说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代小说观念下建立的中国
传统,仍把小说放在子部,依旧强调小说的教化及学术功能。纪昀尤其反对小说的虚构艺术,并因此批评蒲 古代小说史,赋予了传奇(传奇性传记)较高的地位。这种小说史和小说观念,忽视了小说、传记原是不同
松龄的《聊斋志异》所叙故事凭空无据。 部类书籍的事实以及二者在性质和体式上的差异。回到古代对传记、小说的观念和认识上,重新看待古代的
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在一些私人书目中也有所体现,明人晁瑮的《宝文堂书目》“子杂”类著录 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也是今后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
了一些章回及话本小说,实际上是将白话小说置于子部。清人赵翼将小说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还是 (摘编自王广禄《拓展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路径》)
将小说置于传统知识谱系。及至晚清,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将“小说”单列为二类而与“文学”并列、表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他并未将小说视为“文学”,亦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之首要任务,对其文学性置之不理。 A.班固、桓谭忽视中国古代小说的故事性,强调其说理的实用价值。这种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
即便到了近代,梁启超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小说界革命”,仍遵循“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将小说视为启发民 世影响深远。
智的工具,其功利性小说观与文学的审美价值背道而驰。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将革新“道德”“宗 B.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高度繁荣,并没有改变小说批评中存在的“非文学化”倾向,部分小说因此遭遇不公
教”“政治”“人格”的任务赋予小说,过分强调小说的实用性。晚近“西学东渐”之风并未彻底改变国人的传统小 正的评价。
说观。 C.康有为将小说单列为一类,将其置于子部,而且与“文学”并列,这说明他仍旧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的首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可谓源远流长。究其根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 要任务。
数小说批评家乃至小说家在道统文学观的支配下,从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反而过分强调其经世致用功能, D.小说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古代创作的优秀小说目前并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也一直没有得到文
否定其娱乐性、故事性或抒情性等审美特征。 学史的关注。
(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第 1 页,共 5 页
B.宋代以前的文人都不承认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性,他们认为小说以说理为宗。 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C.道统文学观对中国古代多数小说批评家以及小说家都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幛。凝眸处,“三
D.结合中国古代史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小说。 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
A.张籍认为韩愈的《毛颖传》“多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此有以累于令德”。 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
B.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评论《水浒传》是“不事文饰,而曲尽人情”。 时而低垂,时而轻飚。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
C.明代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不必问其有无也。” 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
D.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指出,先秦名家“必能辨,然后能辩”。 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声声呼唤。
5. 如何推动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
寻声楚吟缓缓归 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
汤世杰 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
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 下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
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 经煎煮早已热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
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 《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
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 ⑨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
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
④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 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
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 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肉身的 (有删改)
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A.作者热情地讴歌了屈原,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秭归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给人鲜明的艺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 术感受。
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 B.文中句子“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处心积虑”写出了用尽心思探寻。
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 C.第③段结尾说“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
第 2 页,共 5 页
颇具哲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D.文中“近乡情更怯”写出了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 A.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窃禄位
A.文中“秭归”的全部历史,都隐藏在这一地名之中。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 B.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
又为下文作铺垫。 窃禄位
B.第④段运用补叙,作者回忆参加端午诗会情形,说明世界至今还迷失方向,表达迷失自我的复杂心情, C.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
为下文作铺垫。 窃禄位
C.第⑧段用“粽子”作比喻,表达了对还原屈原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 D.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
D.本文记叙与抒情相结合,运用想象等手法,长短句错杂,整散句结合,体现散文语言之美,体现作者 窃禄位
娴熟的写作技巧。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8.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A.棨戟,古时官吏出行的一种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
9. 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祭奠屈原的仪式?请结合全文来谈谈你的认识。 B.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文中“视事三岁”,指杜诗到任工作三年。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5分) C.比,意为挨着,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含义不同。
(一)文言文阅读 D.猥,意为随意,与《陈情表》中“猥以微贱”中的“猥”含义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
A.杜诗在担任侍御史期间,杀掉了放纵士兵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的萧广,受到皇帝的赏赐,后又受皇帝派
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
遣去讨伐贼人杨异。
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
B.杜诗任南阳太守时,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深得百姓爱戴,被人
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们比作召信臣。
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
C.杜诗认为自己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确实有不称职的地方,再长期担任要职,功臣难免怀恨在心,
[ ]
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
注 ,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
于是上疏请求降职。
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陛下诚宜虚缺数郡,以俟振旅之臣,重复厚赏,加于久役之士。如此,
D.杜诗富有才能,政绩显著。年少时担任地方官吏便有公平美称。东汉时屡建功勋,皇帝爱惜他的才能,
缘边屯戍之师,竟而忘死,乘城拒塞之吏,不辞其劳,则烽火精明,守战坚固。圣王之政,必因人心。今猥.
才拒绝他降避功臣的请求。
用愚薄,塞功臣之望,诚非其宜。 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 臣诗蒙
①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
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惟陛下哀矜!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14. 请简要概括杜诗受皇帝重用的原因。
(节选自《后汉书 杜诗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
[注]召信臣:西汉时曾任南阳太守,做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的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第 3 页,共 5 页
①
朝中措 和孔倅,郡斋新栽竹 视觉冲击力。此后,这团红绸被程婴和妻子分别抱于怀中,随着妻子的渐行渐远,它像是留下了一抹无法弥
王之道 补的血痕,也像是两人命运的红线就此断裂。
君心节直更心虚,移植并庭除。好在红蕖相映,卷帘如见吴姝。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②
清风明月,君无我弃,我不君疏。况有骚人墨客,时来同醉兵厨 。 19.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比喻句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注】①南渡之后,王之道因为主张收复失地的想法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遭谗贬谪,罢官闲居了二十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年。此词作于闲居之时。②兵厨,代指储存好酒的地方。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
1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此项研究,但都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
A.“君心节直更心虚”直呼刚移栽到院子里的竹子为“君”,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带来的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
B.“好在红蕖相映”是说幸好有荷花的一抹红色映衬,否则只有竹子,颜色会很单调。 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他决心① 地坚持研究。
C.“卷帘如见吴姝”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新竹比作吴地的美女,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五六十
D.“况有”一句表明作者不仅有赏竹之乐,更有骚人墨客为友之乐,体现了自足的情怀。 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16. 作者通过竹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② ,不敢越雷池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 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现了水稻具有杂交优势,因为“无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袁隆平坚信杂交水稻研究③ ,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
(1) 古代诗文中,多有用“风雨”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 ______ , ______ ”来 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赤壁赋》中苏轼用“ ______ , ______ ”两句描写了诗人乘小船越过茫茫江面时的情景。 21.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将改后的句子写出来。
(3) 《离骚》中用高高的帽子和长长的佩带来表达自己高尚的节操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22. 2023 年 5 月 22 日,是袁隆平先生逝世两周年的日子,某文学社团撰写了一副挽联表达敬意,请你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共 20分) 根据上述材料内容,补写下联。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联:心系家国,情牵华夏,筑牢粮食安全最底线
舞剧《赵氏孤儿》改编自同名元杂剧,讲述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诛族之祸,
下联: ___ ___
唯一的骨血被托付给门客程婴。危急关头,程婴为了保全赵氏孤儿和全城婴儿的性命,牺牲了自己的亲生骨
五、写作(本题共 1题,共 60分)
肉。从此,程婴独自走上了一条漫长的忠义路。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厚重的题材、复杂的人物、深刻的内涵、① ______的故事,跨越千年的时空,舞剧《赵氏孤儿》从人性视
从景区泡脚、乱刻乱画到因飞机延误而大闹机场,从公然“霸座”到任性拉下高铁紧急制动阀,从重庆公
角舞尽一个小人物的②______。剧中程婴的饰演者胡阳,有古典舞翘楚的美誉,凭借娴熟高超的舞蹈技巧,
交坠江悲剧到高空抛物致人死亡……近年来,关于国人文明素质的讨论也一直都没有停过。
将其所饰演的角色刻画得③______。从孔子到李白,从杜甫到范仲淹,再到《赵氏孤儿》中的程婴,胡阳身
如何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是一个迫切需要厘清和解决的时代课题。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
上的古风气质深入人心颇受舞迷喜爱。
取决于道德素养的高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德育先行,也有人认为
该剧的成功还得益于主创团队的独特创意,他们在舞台上表现出凝练写意的极简风格,只用简单却浓郁的
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规矩是否严格、制度落实是否到位,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管理先行。
灯光和色彩,将沉痛压抑的氛围渲染得十分到位。许多巧思令人称道,比如,在屠岸贾从程婴手里夺走婴儿、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文章,说服持另一种立场的人。要求:结合材料,
残忍地把孩子摔死在冰冷的地面上时, 红色的襁褓落地绽开为一团鲜艳的红绸,恰似婴儿迸溅的鲜血,极具
选好角座,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4 页,共 5 页
答案和解析 表达了作者的愿望;③表达了作者遭谗贬谪的悲愤之情,作者因主张收复失地的想法没有得到同意,而罢官
闲居二十年,只能与文人墨客借酒同醉。,
1.C
17.(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重点字:焉)
2.B
(2)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重点字:苇)
3.A
(3)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重点字:岌)
4.材料一先提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存在“非文学化”倾向的观点,然后按历史时代顺序,从东汉、唐宋、明清
18.)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②忠肝义胆(赤胆忠心) ③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到晚清等时间阶段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探究产生这一倾向的根源。
19.构成:把“散开的红色襁褓”比喻为迸溅的“鲜血”。效果:能引发读者联想,表达孩子被摔死的强烈悲情。、
5.①纠正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②搜集、关注更多的中国古代小说。③开拓研究领域,注重
20.①义无反顾 ②亦步亦趋 ③大有可为
综合、交叉研究。④重新看待古代的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
21.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了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所以(或因而)“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
6.D
22.尊重科学,挑战权威,开启杂交水稻新篇章。
7.B
23.参考立意:
8.①结构上,呼应开头,结构严谨,开篇写回到秭归,最后离开秭归,相互照应。
①以优秀文化推动文明风尚建设。
②内容上,写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后,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创作仿楚辞的习作,
②德育先行。
表明作者已从极度的自我迷失中找到心灵归宿,深化了主题。
③文明素质的养成需要“化”,更要管。
9.①描写对屈原庙招魂的陈设、吟诵招魂诗等仪式,表达了秭归人民对屈原肃穆、隆重、庄严的纪念。
②通过自己参加祭奠仪式受到的震动和感悟,表达对纪念屈子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招魂的要义在于一种宗
教般的咏唱和呼唤来重现屈子的诗意,在于对真善美的诗意价值的追寻。
③对屈子诗魂的呼唤,可以让精神处于流放与漂泊的后人完成心灵与肉体的回归,归于大地、诗意和生命。
表达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
10.D
11.D
12.C
13.①臣杜诗蒙受的恩德极深,按照道义我不敢随便假意请求辞职,如果不能实现(辞职)的愿望,那么臣愿
辞退大郡的官职,担任低一些的职务。
②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
诉不被允许。
14.①善于治乱,治理有方;②生活节俭,清廉公平;③体恤百姓,以民为本。
15.B
16,①作者以竹子的“节直”和“心虚”来表明自己也具有像竹子一样正直和虚怀若谷的品性,借此表达自己的
高尚情操;②表达了作者即便在遭贬和闲居中仍然渴望报效国家,为朝廷效力,“君无我弃,我不君疏”直接
第 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