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马说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1 09:0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同学们猜一猜他是谁:
(1) 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4) 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5) 杜牧把他的文章与杜甫的诗歌并列,称为“杜诗韩笔”。
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字音抽查:
祗( ) 奴隶( )
骈死( ) 槽枥( )
食马者( ) 外见( )
zhǐ

pián


xiàn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和普通马)一同死
即使
同“袛(只)”,只、仅
马槽
日行千里的良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
表现在外面
犹,尚且
才能,本领

同样,相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赶它
才能、才干
通晓
面对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握,拿着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通假字: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衹(只)”,只、仅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③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显露、表现
古今异义:
①是马也
古义:这样。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今义:平安,安全(跟“危”相对)。
今义:判断动词。
今义:或者。
一词多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动词,吃)
(动词,同“饲”,喂)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名词,能力)
(动词,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马鞭)
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
倒装句: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②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也”,表判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课文名片
课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 ,描写千里马的 。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 。
第三段:揭露食马者的 。
思想感情:
“千里马”寓指 ,伯乐寓指 ,食马者寓指 。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 的思想感情。(托物寓意)
课文名片
课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 ,描写千里马的 。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 。
第三段:揭露食马者的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无知、浅薄
被埋没的情形
原因
课文名片
思想感情:
“千里马”寓指 ,
伯乐寓指 ,
食马者寓指 。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 的思想感情。(托物寓意)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人才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全文共151个字,作者却用了11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请找出文中含“不”的句子,细细品读!
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边做批注。
示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批注:品读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千里马渴望遇到伯乐时的焦急不安,我仿佛听到了千里马因没有遇到伯乐而整天唉声叹气的样子。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品读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千里马的怀才不遇,我仿佛听到了作者对千里马遭遇的叹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饱,力足,才美外见!
遇到伯乐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在一条崎岖陡峭的山路上,一匹马拉着满满一车盐,缓缓地行进,一个人看见了,跑过来,轻轻地抚摸着马瘦骨嶙峋的脊背,眼里含满了泪水,一阵风吹过,马打了一个哆嗦,这个人立马脱下自己的棉衣披在了马背上,马回头一望,仰天长啸,后来这匹马被这个人买了回去,经过精心的喂养,它竟成了一匹日行千里、四蹄生风的宝马。
伯乐相马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饱,力足,才美外见!
高兴、快乐
遇到伯乐:
没有遇到伯乐:
郁闷、苦闷、愤怒
心情?
心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马者:“哎呀,天下无马!”
千里马身体上受摧残,精神上得不到交流的机会,太可怜了,当时的韩愈处境又如何呢?
自幼刻苦读书满腹经纶的韩愈在19岁时,踌躇满志地来到了长安考试,却屡试不中,直到25岁才中了进士,而后接下来的三次大考“三试吏部皆不中”。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却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都被守门人挡在了门外。他郁郁不得志,所以作了《马说》。
提问:你感觉这时候的韩愈最想得到什么呢?
以同桌为单位,一人饰演韩愈,一人饰演食马者,站起来,面对面,韩愈指着食马者说话,食马者指着韩愈说话。(同桌表演)
韩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马者:“哎呀,天下无马!
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天下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如果千里马能说话,千里马可能会怎么说?
唉!其真无马耶?其真无 也!
伯乐
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吗?
这一个个“不”,包含了作者多少( )
无奈、悲凉、
辛酸、抑郁 、
苦闷 、感伤
……
让我们带着这诸多的感情,融入这篇文章当中去,转化为有声的朗读,再有感情地齐读这篇文章吧!
同学们,让我们倍感欣慰的是初登仕途的不如意,并没有使韩愈就此沉沦,他选择了崛起,从人生的山重水复走向了柳暗花明。面对不如意,他用一生辉煌的成就给我们做出了最完美的解答。
我们是幸福的,生活在今天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只要你是一颗珍珠,沙土都难掩你的光芒。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