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2 21:2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某报刊上的一则笑话:
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
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
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情境导入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酸葡萄心理
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却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
罗曼·罗兰
“我手里有一个小故事的稿子,作者是当今最优秀的中国小说家之一。故事是写一个不幸的乡下佬,近乎一个流浪汉,可怜兮兮,遭人看不起,也确实够可怜的;他却美滋滋,自鸣得意(既然人被扎进了生活的底层,总得找点得意的事儿!)他最后在大革命中糊里糊涂地被枪决了,而他唯一感到难过的是,人家要他在判决书下面画个圈儿(因为他不会签字),他画得不圆。这篇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一开头比较平淡,但是随后就会发现一种辛辣的幽默;读完,你就会吃惊地发现,你再也忘不掉这个可怜的怪家伙,你喜欢上他了。”
阿Q和一切的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的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就说法国也有阿Q。印度作家班纳吉、危地马拉作家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德里亚斯、美国鲁迅研究家莱伊尔等都说他们的国家也有阿Q。莱伊尔1981年参加中国的鲁迅百年诞辰活动,曾到上海虹口公园瞻仰鲁迅墓,他向鲁迅像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就是阿Q。”
鲁迅
01.
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02.
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03.
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
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成熟的标志是
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外国的现代小说是
《狂人日记》
《呐喊》《彷徨》
《阿Q正传》
鲁迅及其作品
《阿Q正传》的问世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优胜纪略
续优胜纪略
恋爱悲剧
生计问题
从中兴到末路
革命
不准革命
大团圆
无姓无名叫阿Q 有理有据归正传
自尊自负充阔人 自轻自贱打虫豸
怕硬等候哭丧棒 欺软羞辱小尼姑
渴望恋爱戏吴妈 横遭毒打订条约
断生计迁怒小D 偷萝卜聊慰饥肠
上城偷盗得中兴 返乡销赃享敬畏
神往革命做大梦 图谋造反闯小庵
盘小辫有心造反 投鬼子不准革命
想造反无辜被捕 被示众有恨难圆
用对偶句给每章拟写题目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1911年)已经整整十年了,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故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革命派却惨遭屠杀。
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
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
创作背景
“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的,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
我作此篇,实不以滑稽为目的。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题目解说
①“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
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
②“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的意思。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生平最得意的事:
政治面貌:
生平第一件屈辱:
生平第二件屈辱:
进城并看过杀头
欺负小尼姑
贫农
被王胡打
被“假洋鬼子”打
1.走近阿Q—人物基本档案
口头禅:
妈妈的
生前最后一句话: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研读第二章
优胜记略
阿Q胜利
大致、简单的记录
记录阿Q胜利的故事
结合第二章中的人物语言、心理、动作描写,
概括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性格特点。
精神胜利法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
狭隘保守
争强好胜
懦弱卑怯
揣摩人物
“优胜”,用可怜而又可笑的“精神胜利法”获得的虚幻的胜利。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通过自尊自负、自轻自贱、自打嘴巴而获得精神上的胜利的方法。现实处境糟糕,被人取笑甚至被人打,但用这种荒唐的方法,阿Q屡屡转败为胜,傲视任何人。
第三章 续优胜纪略
①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
②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
③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
④因欺负小尼姑而被骂
作者记叙阿Q哪几件事?
精神胜利法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自欺欺人
比丑得美
忘却失败
欺凌弱小
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狭隘保守
争强好胜,懦弱卑怯
蛮横霸道,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卑鄙无赖
总结阿Q形象
“阿Q虽有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我同情阿Q被压迫、被侮辱的遭遇,也憎恨阿Q的愚昧和麻木。”
------鲁迅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直任性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
贫苦农民
游手之徒
阿Q形象
即使显得凶兽相
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学者林兴宅
鲁迅对阿Q的态度:
了解“阿Q精神”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黄修已教授对阿Q精神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阿Q精神”其实是一种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更严重地存在于被帝国主义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之中,不只是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
探究意图: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小说主旨
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阿Q正传
“精神胜利法”定义: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没办法从生活中获得需求,转而向虚幻的世界寻求自我满足的自欺欺人的思想状态。
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茅盾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读<呐喊>》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作家张天翼《论〈阿Q正传〉》
鲁迅先生给呈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鲜活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阿Q死了。但这种精神却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认为我们现在生活需要吗?
观点一:需要的,我们现在所处在压力山大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缓解压力。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
观点二:不需要,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会让人一直消沉。阿Q精神只会诗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观点三:任何事情就像硬币一样都有两面性,生活中,要辩证对待。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我们能放松自己的心情,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都能用的,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进取意识,缺乏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