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茶馆 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 茶馆 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2 21:2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茶馆
老舍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小茶馆,大社会
——老舍《茶馆》
目 录

课前导读

戏剧情节

戏剧分析

人物形象
相关背景介绍

1.认识作者
人民艺术家——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23年,他用
白话文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又陆续创作
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具有讽刺、幽
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1936年,老舍发表了著名长
篇小说《骆驼祥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1944年,他
开始创作《四世同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这是献给新北京的一曲颂歌。20世纪50年代,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小说《正红旗下》等作品。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老舍之死
原因之一:理想幻灭
老舍的自尽是在一生的理想(开明的政治、自由的艺术、平等的人格)幻灭之后无路可走
的悲壮选择。
原因之二:“义不受辱”的生命观
“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是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宗旨和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正像我的母亲。”(老舍)
老舍个性带有满人文化心态中特有的自尊与清高,“满人可以舍命,不能受辱”。
老舍之死的反思
鲁迅:“千万不要忘记驱人于自杀之途的环境!”
老舍的悲剧正是文革时代专制力量对知识分子进行压制迫害的悲剧现实的写照。
2.探寻背景
《茶馆》是老舍1956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作品。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地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老舍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以及对一个不公正社会的强烈憎恶。
创作背景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
同年8月,作者老舍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届人大和宪法通过,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写到解放后的普选,其中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之后作者老舍又创作了《秦氏三兄弟》,这个剧本写的是历代的宪法改革,以秦家为背景。老舍将这部作品与北京人艺的曹禺、焦菊隐、夏淳等艺术家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
“舍予是非常喜欢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时也是富于艺术家气质,能够孤独的人。”——胡风
“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文学家也就只有从文和老舍。”——朱光潜
“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和地位。”——樊俊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墓志铭)
戏剧情节

《茶馆》情节梗概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地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殃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
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相对照的是,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加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加倚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发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 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愤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的历史趋势。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第一幕:发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裕泰茶馆开始营业。
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代。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第三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之时。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
阅读《茶馆》节选:
1、找出本幕出场人物并完成表格。
2、概括本幕主要情节并完成表格。
任务一 梳理人物情节 认识社会百态
序号 主要事件 核心人物
① 唐铁嘴看相,王利发送茶 唐铁嘴、王利发




概括本幕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并完成表格。
二德子抖威风,常四爷出直言 二德子、常四爷
刘麻子拉纤,穷康六卖女 刘麻子、康六
刘麻子推销洋表,常四爷深表忧虑 刘麻子、常四爷
黄胖子调解鸽子之争,老人家感慨人不如鸽 黄胖子,李三,老人
序号 主要事件 核心人物




概括本幕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并完成表格。
秦仲义作势涨房租,王利发恭顺笑应酬 秦仲义,王利发
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秦仲义大谈实业救国 秦仲义,王利发,常四爷,乡妇
秦仲义舌战庞总管,众茶客纷议谭嗣同 秦仲义,庞太监,众茶客
常四爷被捕,庞总管买妻 庞太监,王利发,唐铁嘴,松二爷,常四爷,宋恩子,吴祥子,康六,康顺子
《茶馆》的主题
1、“埋葬三个时代”(显在)
以北京裕泰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没落旗人常四爷及他们身边众多人物的命运遭遇,反映了清末、民国初期、抗战胜利后三个旧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了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表达了作者要“葬送三个旧时代”的目的。
《茶馆》的主题
2、对一种逝去的文化的挽悼(潜在)
三个老人“撒纸钱”祭悼:
不仅仅是自己奋斗而失败的绝望人生,也是让作家爱恨交加的那一段欲说还休的历史,更是为一种曾经与自己精神血肉相连的文化的不再辉煌。
对一种逝去的文化的挽悼
第一幕的话外音第一句话就是“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
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物—茶馆,在时代狂热风暴中被无情的淘汰。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面前,传统文化正一步步趋于萎缩和没落。
2、对一种逝去的文化的挽悼
老舍谱写挽歌,是为凭吊被时代风暴抹杀掉的传统文化和美好的生活方式。
人物形象

“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式的人,也顺带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选取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在“对戏”过程中揣摩人物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剧中人物可归为以下哪一类?完成下面表格。
(1)掌柜的
(2)吃皇粮的
(3)下层人民
(4)兵痞
(5)封建遗老
(6)实业救国之人
(7)清宫太监
王利发 
常四爷 
康六、老人 
二德子、宋恩子等 
松二爷 
秦仲义 
庞太监
王利发——圆滑世故的小生意人
圆滑机灵: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善于应酬:“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精明干练:在动荡年代经营茶馆,后来也曾试图改良以顺应时代,善于经营。
胆小谨慎:茶馆的规矩“莫谈国事”表明他想避开政治,维持生计自保为上。
偶有善意:对唐铁嘴“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
结合具体内容,概括王利发的性格特点。分析王利发这个贯串全剧的线索性人物的形象意义。
答案 (1)性格特点:①悄悄向常四爷介绍马五爷的背景,劝他说话“留点神”,劝众茶客“莫谈国事”,对喝蹭儿茶的唐铁嘴的态度等,说明他老实、善良;
②对秦仲义的奉承,对涨房租的搪塞,在给乡妇烂肉面问题上,既称赞常四爷“积德行好”,又说“这路事儿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并询问秦仲义的意见,两面讨好等,说明作为大茶馆掌柜的王利发,既有自私、精明、圆滑以求保全自己的一面,又有力图适应各种环境以求生存的一面。
(2)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王利发的这种性格,既是家教“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的结果,更是由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和茶馆掌柜的职业特点决定的。像他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也逃脱不了破产、悬梁的命运。剧本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反映了旧时代、旧制度吃人的本质特征。
常四爷——正义爱国的晚清旗人
忧国忧民:看到刘麻子身上的洋货,他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康六卖女儿,他忧虑“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乡妇卖女儿,他感叹“大清国要完!”
爱憎分明,敢作敢当:爱国的同时,痛恨洋鬼子和洋人的走狗,“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被宋、吴二人抓走时也坦言爱大清国,说“甭锁,我跑不了!”
硬气仗义,有正义感:当面训斥二德子,“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还斥责伤天害理的纤手刘麻子“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同情受苦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小孩,叫了烂肉面给她们吃。
赏读第一幕中常四爷的台词,思考:常四爷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案 对神气十足的二德子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在全茶馆的人司空见惯,对刘麻子给庞太监买老婆不置一词的时候,只有他说“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加以指责;对乡下人卖儿卖女现象的关注,对洋货充斥的感叹,以及“我看哪,大清国要完”的忧虑,都表明他是一个耿直、正派,看不惯社会丑恶,富有爱国心的人。
松二爷——懒散无能、善良却胆小怯懦的晚清旗人
懒散无能:爱鸟、爱表,悠哉度日。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善良却胆小怯懦:心眼好,但胆小怕事。前面有试着调节常四爷与二德子的争执,结尾也有替常四爷解围,但最终也承认了“我听见了,他是说……”。
综合全剧来看,他将全部精神寄托在鸟儿身上,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表明他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落没。
秦仲义——维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
胸怀实业救国理想:开玩笑说要收回房子办实业,他梦想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胸怀理想,要做大事,最后却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这个形象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资本家的命运,同时也证明了办实业也拯救不了中国。
反抗精神:在于庞太监的交锋中,言语犀利,分寸不让,体现了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也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和成长。
唐铁嘴——麻农相士,算命骗人混吃混喝
刘麻子——说媒拉纤、拐卖人口赚昧心钱
宋恩子、吴祥子——封建势力的走狗,衙门的侦缉(特务),顺风倒的奸邪小人,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1.老舍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
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第一幕人物众多,按照社会阶层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阶层 人物
王利发、李三、康六、老人、
乡妇、小妞、康顺子。
秦仲义
松二爷,常四爷
打手二德子、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特务宋恩子、吴祥子。
江湖骗子唐铁嘴、人口贩子刘麻子、
流氓黄胖子
下层劳动人民
民族资本家
有闲阶级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及其爪牙、走狗
社会渣滓
补充资料
铁杆庄稼:清代的八旗子弟不得工作,只许当兵、当差。旗人成丁之后,可以补本旗内的兵丁缺额,旗内的一般兵丁按待遇分为三类:马甲、步甲、养育兵。补上之后即可按月领取饷银和军粮。由于粮饷是固定发放,不受外部条件影响,而且是终身职业,所以也被称为“铁杆庄稼”,就好比“铁饭碗”。晚清的时候,很多没能补上“兵缺”的八旗子弟迫于生计,也开始学做手艺,打工赚钱,有的八旗子弟不肯纡尊降贵,结果坐吃山空,在穷困潦倒中郁郁而终。
“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请梳理出文中的主要事件,并探讨其揭示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人物 人物与社会
王利发 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 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刘麻子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唐铁嘴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秦仲义 展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张扬的个性。
戏剧分析

结构特点
结构
特点
1.人物众多,身份各异
2.散点式的戏剧冲突
3.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根据人物阶层梳理剧情,感受结构特征
“图卷戏”: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人物众多,身份殊异
作者采用“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构思。人物众多且杂陈一处,将各种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同处一个舞台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2.散点式的戏剧冲突
打破了“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将不同人物的一个个戏剧片段巧妙地连缀起来。
一方面,这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这些冲突是散点式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它们连缓在一起,又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尖锐矛盾,让观众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本质。
3、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画卷一样,将一个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个情节镶嵌进去。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些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剪影式”地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
4.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
①衔接:这一幕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相衔接,如开局康六卖女的价格问题,引出刘麻子谈到自己的小时表,然后引出常四爷骂洋货。这样环环相扣,使每一个情节相互连贯。
②穿插:作者还善于利用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的效果。如秦仲义和庞太监的语言交锋后,穿插了茶客们对时事的讨论。这样既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地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发展中。
戏剧语言特色
品味戏剧语言
《茶馆(节选)》的语言是极具魅力的,老舍对其全面发挥,实现了雅俗共赏。它不仅“俗白”,通篇都是清脆爽利、生动活泛的北京日常方言,而且“雅驯”,不同于一般的日常方言,在经过加工提炼后具有音乐美、简练含蓄等特征。
《茶馆(节选)》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①个性化:三言两语,就传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马五爷,二德子那么凶,他只说一句“二德子,你威风啊!”连站都不站起来,二德子就赶紧请安。一句话就将马五爷的威势凸显出来,而这威势不过是狐假虎威——依仗洋人的庇护,这就将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威风也暗示出来了。
②口语化:剧中人物语言完全是日常生活中自然流淌的本色的口语、俗语,满载着北京街巷语境中的精气神儿,具备市井口语的灵动、脆生劲儿,老舍的《茶馆》因此又被称为“京味”话剧的代表。比如剧中人物之间互称对方为“您”,又比如一些方言俗语的运用:“甩闲话”“外场人”“觉乎着”“逗嘴皮子”等。
③时代性: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特定时代语汇的运用上,如“嗻”“吃洋饭”“大清国”“铁杆庄稼”“不关钱粮”“王法”等。
④幽默含蓄,富有潜台词:例如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庞太监之间,表面上问安奉承,骨子里却暗藏杀机,每句话都是话里有话,耐人寻味。结局“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晚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5.丰富的潜台词。老舍主张写戏剧台词要“想的深说的俏”,他笔下的人物语言往往短短几句,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我早就知道!
  庞太监: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
第一幕结尾“将!你完了!”和“大清国要完”一句遥相呼应,振聋发聩,形成阵阵回音,飘荡在茶馆的上空,一语三关,既是指棋局,又暗示受害者的命运,还象征着腐朽的清王朝,甚至是其他两幕的隐形结局,也达到了老舍“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创作目的。
“将!你完了!”
一座小茶馆展现了一段大历史,五十年的沧桑变化尽在其中。《茶馆》深刻映衬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时代镜像”,它照见了改革、建设和革命的洪流,映射出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凝聚了作者对民族振兴之路的思考。它是一颗明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舞台上熠熠闪光,照耀后人。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