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说“木叶”
林 庚
教 学 目 标
1.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2.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3.体会文学论文的文体特征。
课 堂 导 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楚辞湘夫人〉 》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之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课 堂 导 入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范畴,是建构诗歌大厦的基石。
诗人往往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之上,来表达情感,寄托思想。因此,我们阅读诗歌,只有搞清了意象的审美内涵,才能把握古代诗歌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本文就是一篇探究意象形成与特点的文章。
课 堂 导 入
林庚(1910- 2006), 字静希。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现当代著名的人文学者如张中行、吴小如、袁行霈、沈泽宜等均为其弟子。
作 家 作 品
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作 家 作 品
作 家 作 品
秋日送别春天的心(缅怀诗人林庚)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皎如白雪,煦若阳春。六十年来,实钦此心。
--吴组缃
手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
--吴小如
文 题 解 读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整 体 感 知
1、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原因。
第二部分(4.5.6自然段)
第三部分(7自然段)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2、全文思路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4—6)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7)
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合 作 探 究
1、区别“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完成表格。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境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褐绿色
繁密绿色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微黄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干燥不湿润
疏朗、飘零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2、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
叶子
枝叶繁茂
碧绿(叶)
褐绿(干)
干
燥
柔
软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爽朗的晴空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黄色微黄
3、木的艺术特征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它“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3、木的艺术特征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4、本文研究了什么文学现象?
文学语言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现象
5、作为诗歌语言“树叶”“木叶”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树叶:春夏之交,繁茂、绿色、饱含水分,是饱满绵密的,给人密密层层、满地浓阴的联想。
木叶:秋风叶落的季节,是脱落、黄色、干燥的、疏朗空阔的,让人联想到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6、读出诗歌意象的“暗示性”有何意义?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暗示
生活常识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特质。
课 堂 总 结
拓 展 延 伸
1、“杨柳”常用在离别场合,暗示“离别愁绪”,是因为这一形象有什么艺术特征呢?
艺术特征一:外形上,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 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拓 展 延 伸
1、“杨柳”常用在离别场合,暗示“离别愁绪”,是因为这一形象有什么艺术特征呢?
艺术特征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拓 展 延 伸
1、“杨柳”常用在离别场合,暗示“离别愁绪”,是因为这一形象有什么艺术特征呢?
艺术特征三:“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依依难舍之情。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拓 展 延 伸
1、“杨柳”常用在离别场合,暗示“离别愁绪”,是因为这一形象有什么艺术特征呢?
艺术特征四: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拓 展 延 伸
2、练笔:用带有暗示性的形象(意象)写一段话或者一首小诗,要求能够表达出一种情感。
雨,荒江,旅行人,
寒云,闪电,暴雨,昏暗天,
孤灯茅屋下。
芦苇沉甸,垂弯弯,
竹林萧萧,似在悲泣。
文
精
语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