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0 15:3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四单元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华佗—“麻沸散” B.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祖冲之—《兰亭集序》
2.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错误的道具是( )
①书桌上有纸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
③书桌上有《史记》一书 ④书柜中摆放着《齐民要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由此带来的最重要的积极影响是( )
A. 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 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C.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使北方趋于平静
4.“……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文中记载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
A. “国人暴动” B. 商鞅变法 C. 张骞出使西域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5.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这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 )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6.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 民族交融加强 B. 南北发展平衡 C. 经济破坏严重 D. 文学艺术繁荣
7.某校组织同学们到博物馆参观,该馆按不同的历史时期展出相应的文物。如果按朝代顺序进行参观,那么同学们依次进入的展馆是
①夏商周馆 ②秦汉馆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馆 ④隋唐五代馆 ⑤宋元明清馆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⑤④③ C. ③④①②⑤ D. ④⑤①②③
8.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B. 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D. 南方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
9.有学者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西晋以后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材料反映出( )
A. 中国物种全部是从国外引入 B. 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兼容并包
C.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 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0.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那么“书圣”、“医圣”、“诗圣”分别是:( )
A. 王羲之、华佗、李白 B. 蔡伦、华佗、杜甫
C. 王羲之、张仲景、杜甫 D. 王羲之、张仲景、李白
11.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就斐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绘画作品。将下列作品按照其产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①《女史箴图》 ②《清明上河图》 ③《步辇图》
A. ①③② B. ②③①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12.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而整理制作的图表。根据此表,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时 间 地 区 北 方 南 方
宋初 人口100多万户 人口230多万户
北宋 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A. 人口大量南迁 B. 宋朝社会生活 C. 经济重心南移 D. 苏杭生活富足
13.暑假期间王丽要去参观艺术宝库莫高窟,你能告诉她应该去哪儿( )
A. 山西大同 B. 甘肃敦煌 C. 河南洛阳 D. 山西西安
14.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 牧野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15.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
A. 发明改进工具 B. 改良作物品种 C. 顺应天时地利 D. 加工农副产品
16.下图书法作品的原创者是( )
A. 王羲之 B. 顾恺之 C. 颜真卿 D. 欧阳询
17.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 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 家族族谱的记载 C. 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 安阳的悠久历史
18.下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来说明( )
A.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B. 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C. 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 D. 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19.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明朝,你不可能经历的有( )
①闲暇之余,为强身健体,练习“五禽戏” ②七夕节听汤显祖编写的昆曲《桃花扇》
③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④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
⑤酒酣之时与朋友吟唐诗、聊《红楼梦》
A. ①⑤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⑤
20.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二、材料分析题
2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制定了以下活动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1).活动一:【读图学史——时空观念】
对比秦朝与西汉的形势图,归纳异同点。
(2).活动二:【提取信息——史料实证】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匈奴、东胡、戎、越等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这一交融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南地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联系加强,长江中下游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这次大交融的高潮在南北朝时期。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概括出民族交融有哪些方式?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3).活动三:【编写简史——历史解释】
请你根据下列思维导图,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活动四:【提升认识——家国情怀】
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你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何认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秦孝公死后,被贵族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材料二:魏主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1).材料一中的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采取了哪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从他的治国思想来看,他应该是战国时期哪个思想学派的代表人物?
(2).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贵族诬陷,后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有人认为这说明商鞅变法失败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二中的“魏主”指的是谁?材料二中的内容反映的是这位皇帝实行改革的哪项具体措施?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4).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两次重要改革,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当今实际,谈谈改革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唐、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情况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
(2).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这对我们当前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
24.稻香话丰年,农业系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右图的农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
——摘编于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三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 明代《农政全书》记载上海等地出现了稻棉轮作制……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
——曾勋、马成《农学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是何种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区域?
(2)据材料二,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的朝代。据材料四,指出明代江南地区水稻耕作技术提高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2.【答案】 D
3.【答案】 C
4.【答案】 D
5.【答案】 A
6.【答案】 A
7.【答案】 A
8.【答案】 A
9.【答案】 B
10.【答案】 C
11.【答案】 A
12.【答案】 C
13.【答案】 B
14.【答案】 D
15.【答案】 C
16.【答案】 A
17.【答案】 A
18.【答案】 D
19.【答案】 D
20.【答案】 A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 (1)异:西汉疆域比秦朝更辽阔;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国家都处于统一状态;周边少数民族都有匈奴。
(2)方式:经济文化交流、战争、共同生产生活、改革。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9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统一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着明显的统一趋势;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同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作斗争。
22.【答案】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法家学派。
(2)不同意。商鞅虽死,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商鞅变法成功了。
(3)北魏孝文帝。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这次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改革与创新,社会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23.【答案】 (1)南方人口逐渐超过了北方,国家财政仰仗东南地区。
或者: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2)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人口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力和生产工具;③江南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⑤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③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应保护生态平衡。
24.【答案】 (1)农作物:稻谷。原始居民:河姆渡人。
(2)措施:减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局面:文景之治。
(3)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当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朝代:南宋。表现:出现了稻棉轮作制。
(4)计策:政府要重视农业;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研制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
(


页 共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