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0 16: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认“陂、漪” 2个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画面。
3.感受古诗炼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对语言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4.引导发现,找到自己的《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在品读诗句中,通过猜出心声,展开动作,添加角色,形成对话等方法展开想象, 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出的童真、童趣、童心的美好。
【教学难点】
运用阅读中提炼出的展开想象的方法,把描写美好童年的诗句改写成一段白话文,为课后小练笔的完成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回忆同类,古诗导入:
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给我们又增加了两首有关童趣的古诗,回顾以往所学:
师:我们曾经怀念过这样一种指路
(生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们曾经欣赏过这样一种垂钓
(生读):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我们曾经笑看过这样一种玩耍
(生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我们也曾经记得这样一种放飞
(生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将认识这样一个吹奏
(生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古诗《村晚》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的诗句和同类有关童趣的古诗句,温故而知新,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体会牧童不同姿态的可爱和情趣。
二、读出节奏,读出重音
1.这是一段宋代乡村美景。这段美景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名字叫——雷震。
解题:看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2.指导认字:bei  yi
3.诗歌讲究音律美,除了停顿和节奏,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读出什么呢?(指名说:重音、语调)
4.学生再读。
5.指读(读出陂,浸,横,背,信口)学生评议。 
教学设计意图: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停顿。其次指导学生读好重音、读好语调的高低。在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明确目标,为找到自己的村晚,打下基础。
三、深读古诗,体会炼字
过渡:看来大家读诗已经能读出自己的味道,真了不起。可是朗读中的画面感好像还不够。下面根据注释,先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再汇报。对于你的发现,可以做批注。(小组交流,师相机指导)
(一)理解一二两句
(1)诗中“陂”意思是?
古人作诗,在一首诗中,同一个字往往不会再用第二次。但第一句七个字中,有一个字,却出现了两次?
你能从炼字的角度说说满字的好处吗?学生回答,说充分:两个“满”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草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池水满塘的美景。
(2)第二句,还有哪个字用得很好呢?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
为什么要用“衔”字呢?
师简笔画两座山,让学生画太阳位置。可以半截太阳,也完整的太阳可以贴着山。指出太阳可以落在这里,也可以落在那里,都是衔。
(“衔”写出了太阳落山时,两山像一张嘴一样,把太阳叼住了。把夕阳落山一刹那的动态景象形象的表现出来。)
(3)结合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学生总结体会:山既能衔日,也能吐月,古人用字非常精准、传神。这就是中国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寒漪(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结合《桂花雨》,全村都浸在桂花香里了。意思一样吗?(弥漫和倒映)
(4)读读一二两句,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画面: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澄碧的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阳下,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教学设计意图:从炼字的角度让学生找出两个“满”所包含的画面;用让学生在黑板上上的简笔画上,在合适地方画太阳的方法,理解“衔”用字的精妙;用出示杜甫诗句,让学生说出山既能衔日,也能吐月,体会古人用字精准、传神,进而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这个环节,也增加了品析古诗的能力。
(二)理解三四两句:
(1)“牧童”指什么人?“归去”是去哪?“横牛背”“横”可换成什么字?预设:躺,撑,骑……
适时出示诗句、对比:袁枚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说说你的理解?(体会“横”比“骑”更加自由。)
猜一猜:体现牧童活泼可爱自由自在,除了牧童横牛背,还可以怎么说?(坐,跪,趴……)
(2)牛背上的牧童形象,是表现乡村儿童生活古诗中的典型意向,在后代画家的笔下也曾多次出现。他们姿态各异,充满童趣。在国画大师李可染的笔下,更是出现了牛背上多种姿态的牧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PPT出示《牧童图》。
大家看到的图上是?(牧童 牛背)。(跪、趴、撑、坐)
学生说体会:牧童姿态不一样,但是是一样的天真可爱。同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
(3)最后一句有哪个字用得好?“信口”体会到?(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
如果你是这个小孩,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信口吹?(疲劳,放松,吃饱)
(4)读读三四句,连起来说一说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教学设计意图:同类古诗句的对比,仍然在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准和其中的情趣,提高品词析句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大胆猜测黄牛上的牧童还有哪些姿态,再出示李可染的多幅牧童骑牛图,学生会惊喜地看到自己猜测的姿态居然都在大家的画上。猜测和观察这两个环节,在调动兴趣的同时,也很自然的让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形成了自己对古诗《村晚》的理解,形成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四、拓展想象,语言训练
1.本诗,诗中有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题是村晚,想一想:村晚在哪?说一说(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补充:村晚在山衔落日中,村晚在牧童归途中,在昼出耘田的忙碌中,在滚滚麦浪中,在飞鸟投林中,在村子的小巷深处犬吠中,在悠扬无腔的笛声中,妈妈对孩子呼唤声中)
还在哪里?大家写一写。(相机贴黑板贴,齐读:村晚在落日余晖中,在炊烟袅袅中,在声声蛙鸣中,在金色的田间小路上)
2.师指着板贴总结:这里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板书)的了。你们都是诗人。大家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也就有了自己的发现。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村晚。这里又何尝不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呢!
3.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有了自己的发现。让我们绘声绘色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4.配乐站起来,读三首古诗,读出画面感。
教学设计意图:上个环节中,学生脑海中的《村晚》画面已经形成,再用“村晚在哪里?”这个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在脑海中补充画面。让学生说出画面,就是在语言表达实践中体会并创造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五、总结
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童心,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有自己的发现,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课下,请大家读读同类古诗,和伙伴一起分享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并背诵用字精准的语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