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回顾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
(2)结合材料,五代十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 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之尔。”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2)局部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借鉴教训: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措施
内容 具体措施
行政 中央派 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财政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政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分散相权:
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③强化监察机关对相权的监督。
(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
地方——分化事权:
①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3.特点:
①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
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4.影响:
(1)积极: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强化了专制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①“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②由于冗兵现象的出现,北宋边防空虚,积贫积弱,最终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③由于冗官和冗费的出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2.(P53)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提示 这些措施,从影响看有利有弊,从长远看弊大于利。
利: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弊:矫枉过正,过度的防弊之策导致国家规模狭小,气度不够广大;严密的法律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加剧政治腐败;过度的中央集权导致财政困难,军事较弱,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最终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看图思考:
(1)结合地图,与宋并立的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
(2)概括宋朝如何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有何影响?
1.宋辽的和议
(1)背景
①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979年高粱河之役:宋军三面受敌,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逃走。
986年雍熙北伐:辽朝获胜,宋军东西路军皆败,杨业被俘(后绝食而死),杨延玉战死。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燕云十六州)这一带古往今来就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有较充足的劳动力和兵源,且既有适合农耕、提供财富的大同盆地和冀北平原沃土……还有太行山及其支脉燕山等可作防守屏障。 从燕云十六州向南就是中原的一马平川,任何觊觎汉地富庶的游牧民族即使缺乏进取心,也会因为拥有这片土地后对南面的中原王朝形成天然而巨大的战略威慑、并使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骑下而感到高枕无忧;相反,失去了这片土地的南方的皇帝们一定会如鲠在喉、寝食难安。
——李强编《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12页
(2)过程
①签订: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澶渊之盟》
②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3)影响: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a.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和社会危机。
2.宋夏的和议
(1)背景: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2)内容(《庆历和议》)
①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保持帝号。
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
1.(P51)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提示 本题可以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可取。客观上,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斗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战争,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来。
(2)不可取。北宋的这一做法,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夏对北宋的威胁。
教材疑难讲解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时空观念
应用 在北宋、辽、西夏对峙图上填写政权和都城的名称。
提示
A.北宋 东京;
B.辽 上京;
C.西夏 兴庆
3.财政危机
(1)原因
①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北宋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大量军士脱离农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短缺,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肥沃农田大量抛荒的严重后果。
②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恩荫制度),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1.背景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3)宋仁宗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的失败。
①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②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2.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训练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三、王安石变法
4、措施
内容 具体措施
富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青苗法: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把常平仓里的粮食以较低的利息贷给贫民,等到秋收的时候通过加税收回本息。
保甲法: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5.评价
(1)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2)不足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3)说明: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表明通过改革纠正制度之失,缓和社会矛盾的努力落空。
1.宋金的和战
(1)背景
①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
②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2)过程
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四、南宋的偏安
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③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内容:A.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B.南宋 对金称臣,C.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2.偏安局面形成
(1)背景: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
(2)政治地位: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 的局面。
小结:南宋偏安半壁,基本延续北宋的政治生态。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思考:诗中“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当政者怎样的行为?
富国:增加收入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北宋
南宋
建立(960年)
建立
(1127年)
中央集
权加强
冗费
边防压力
辽宋和战
夏宋和战
岳飞抗金
绍兴和议
偏安江南
王安石变法
冗兵
积贫
积弱
加强地方控制
分散机构权力
推行崇文抑武
强兵:效果不显
冗官
冗费
知识
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