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①辽夏金诸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同时学习唐宋制度,维持了较长时间统治的稳定,各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持久稳定,呈现相互交融的趋势。
②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了元朝,结束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辽 西夏
民族 起源
政权 建立
与宋 关系
制度建设
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1、辽朝(916-1125):
(1)概况
①民族起源:辽朝的建立者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②建立政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③辽宋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一、辽与西夏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北京市)、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
(2)制度建设
①南北面官: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特点:因俗而治)
②草原习俗: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四季捺钵制,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辽建国后,皇帝四季外出游猎,朝官随行,设行帐称“捺钵”。大约到辽圣宗时,四季捺钵才有固定的地点和制度,成为辽帝定期会见南北面官,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心。
1.(P54)学思之窗: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提示
特点:因俗而治。
体会:第二段材料表明北面官负责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农耕民族事务,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正确认识辽朝的双轨政治制度
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向封建文明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2、西夏(1038-1227)
(1)民族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立政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政治制度: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官称。
(4)夏金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阅读教材,完成有关金朝的下表:
民族 起源
政权 建立
与宋 关系
制度建设
1、金朝(1115-1234)
(1)民族起源: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立政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
(3)金辽、金宋关系: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二、金朝入主中原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课堂探究】金朝的统治者(海陵王完颜亮)为什么要将都城从上京迁至中都?
①统治者自身具有远大抱负,意图统一华夏;同时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
②金朝当时统治范围扩大,上京居东北,不便于统治。
③上京地区相较于中都自然环境更恶劣。
……
2、金朝制度
(1)基本沿袭唐宋。
(2)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
①凡女真民户,统一编入谋克、猛安等组织。
②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深化理解:
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材料 金以兵立国,猛安、谋克最为根本。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然猛安、谋克,皆由世袭,滋生蕃息。军费钱绢,供给最烦。后移屯中原,刷括民田入宫以给之,人三十亩,自不耕种,奴蓄汉人为之佃莳,取租而矣。
——改编自邓之诚《宋辽夏金元史》
思考 据材料指出金朝基本的社会制度,并分析其特点。
提示 制度:猛安谋克制。
特点:世袭产生;不事耕种,奴役汉人耕种,收取地租。
问题思考
3、由盛而衰
(1)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年),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主要贡献是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
C.统一全国
D.基本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
成吉思汗像(1162—1227年)
(一)蒙古的兴起
1、建立政权: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并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
2、领土扩张:
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3、三次西征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为报复花剌子模人民的反抗,每次城陷后都要都要进行残酷的洗劫,或把城市夷为平地,或纵火焚烧,或引水灌溉,居民除部分工匠和妇女掠送蒙古外,其余皆被杀戮。蒙古人摧毁了中亚的许多文明城市,破坏灌溉设施,兵锋所致,满目疮痍。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亲征)
1218年,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成吉思汗
拔都率军第二次西征,攻入莫斯科城,每杀一人割一耳,共割了27万只人耳。破波兰与日耳曼联军,割人耳九大囊。攻陷布达佩斯,辱妇女,焚教堂,劫财宝,逢人便杀。
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拔都西征)
灭亡金朝之后,蒙古进行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金帐汗国建立。
金帐汗国
蒙古军攻陷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哈里发出城投降,被装入袋中,纵马踏死。历时500余年的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灭亡。蒙古军队在城中烧杀劫掠7日之久,80万居民几乎被屠杀殆尽,许多艺术珍品和建筑遭到毁灭,历史名城巴格达蒙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这次西征蒙古占领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国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伊儿汗国建立。
旭烈兀
材料: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
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种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毛昭晰等译《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2)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传教士、马可.波罗、列班.扫马)
(3)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军队西迁、平民东迁)改变了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和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
(4)形成了四大汗国,改变了亚欧政治版图。
4、蒙元帝国:
元朝建立(1271):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四大汉国: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他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①钦察汗国(金帐汗国)——长子术赤以及术赤的儿子拔都所控制的地盘。②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地盘。③窝阔台汗国——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及其后代海都所建。④伊利汗国——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建立的。)
迁都大都(1260):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将统治重心从漠北转移到汉地,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作为首都。
统一全国: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在大蒙古国的西方,由成吉思汗的儿孙先后建立起四大汗国:
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以及术赤的儿子拔都所控制的地盘。
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地盘。
窝阔台汗国,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的地盘。窝阔台也是继成吉思汗之后大蒙古国的第二代大汗。
伊利汗国,伊利汗国形成较晚,是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旭烈兀建立的。
东
海
河
黄
大
江
江
龙
黑
斡
难
河
鄂
嫩
河
大翰耳朵
汗建立蒙古国
中都
号为元。次年,改中都
为大都,并定都大都。
临安
余力量,统一了全国。
中兴
银川
北京
杭州
温都尔汗西南
蒙
古
金
夏
西
南
宋
辽
西
大
理
部
等
蕃
吐
南京
蔡州
襄阳
长
江
开封
厓山
蒙古军进攻金、西辽、
西夏、大理路线
元军进攻南宋路线
1279年元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
元朝统一的过程
1、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①中书省:元朝的宰相机构,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当时最高行政机关;中央的中书省相当于宰相,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统治效率较高。
②枢密院:掌握军权,是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③御史台:负责监督百官,是最高的监察机关。
皇帝
行政
军事
监察
枢密院
御史台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中书省
六部
(二)元的统治:
2、驿站制度:
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3、行省制度
概念: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设立: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影响: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思考点:观察《元朝形势图(1330年)》你认为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提示 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边疆地区的控制;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元朝形势图
时空观念
应用 在划线处填写相应地名或机构
① ② ③ ④ ⑤___________
岭北行省
大都
察合台汗国
辽阳行省
宣政院辖地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4、边疆治理:
吐蕃地区: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台湾:
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材料 中书省分设于外者曰行省,初本不设丞相,后以和林等处多勋戚,行省官轻不足以镇之,乃设丞相,而他处行省皆设焉。——节选自邓之诚《宋辽夏金元史》
思考 据材料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成因。
提示
特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位高权重。
成因:弹压蒙古贵族的需要;经验的推广。
问题思考
(1)新民族的形成
蒙古:
①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
②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回族:
中亚、西亚的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5、民族关系
(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①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②措施:
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③内容: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3)民族融合
原因:①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②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表现: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变化:北部河道向东移动,南北航程缩短。
原因:隋朝时,长安、洛阳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元朝时,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南移,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
6、大运河与海运航线
元朝的灭亡
(1)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2)结果: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辽夏金元的统治
民族 起源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政治制度 民族关系
辽 契丹 辽河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南北面官制 与北宋战和,长期对峙和平
西夏 党项族 陕北 宁夏 1038年 元昊 兴庆 模仿宋制 与北宋战和,向金称臣
金 女真 黑龙江 松花江 1115年 完颜阿骨打 会宁 ↓ 中都 猛安谋克 入主中原:灭辽、北宋,与南宋战和
元 蒙古 漠北蒙古 1260年 忽必烈 大都 驿站制、 行省制、 四等人制 统—全国:灭西辽、西夏、金、南宋
知识
图示
知识图示
返 回
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区域性的政权如辽、金、蒙、藏等;取得全国政权的如元和清。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一旦夺取了中原,建立新的政权,几乎是同时就和汉民族的文化经济政治融合在一起,中原文明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认同。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拓展了疆域,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家国情怀
3.(P59)问题探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认识。
提示 原因:(1)落后民族在军事上征服先进民族,政治上统治先进民族,不等于文化上比先进民族先进。在文化上,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反过来征服,而且是采用被征服的先进民族的那套政治制度来统治国家。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和人口数量上都居于领先地位,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学习先进文化。
(2)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落后民族在先进经济地区建立政权,进行统治,终归要适应比较发达的经济基础,从而引起本身的改造,为被统治阶级所同化。少数民族采用“汉法”,从根本上说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过程,采用“汉法”的本质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社会进步,生活幸福,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只有采用“汉法”,才能得人心,才能统治下去。
评价:(1)少数民族采用“汉法”,导致本民族文化流失,被汉族文化代替,从而失去民族特色。(2)总体上说,少数民族采用“汉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进步,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