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第三节 电阻教案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第三节 电阻教案 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9-30 18:1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电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
  (2)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了解其构造,学会使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创造出滑动变阻器这一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器材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较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情境创设”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① 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1);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②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①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 ”,单位:欧姆(Ω);
  ②对第13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引导学生步入新的探究之门。)
  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2);
  ②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②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认知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的发现。(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目的: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四、小结与延展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
  附:补充介绍“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学生课后了解。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