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械运动 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件+教案+录课

文档属性

名称 《1机械运动 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件+教案+录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6-20 22:24:12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我们的感觉可靠吗?
单凭感觉不完全可靠!
学习目标
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4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3
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一、长度的单位
二、长度的测量
三、长度的估测
四、测长度的特殊方法
五、时间的测量
六、误差
易错易混知识点
某同学测量一只铅笔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16.58cm,该同学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准确值是______,估计值是______。后来又测量了四次,分别是16.57cm,16.78cm,16.55cm,16.57cm,这支铅笔的长度是 。
1mm
16.5cm
0.08cm
16.56cm
测量值、分度值、准确值、估计值、平均值
16.563cm ?
16.62cm ?
注意:
求平均值时测量值是否存在错误数据。
课堂小结
为什么要测量
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
误 差
思维导图
沙滩上留下了某嫌疑犯的光脚印,量一下脚印长是25.7厘米,那么,嫌疑犯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呢?
我是侦探
知识链接
----人的身高往往是脚长的7倍。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大鱼海棠》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4.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难点: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正确分辨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日常活当中,经常用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大小、时间的长短,但往往感觉会欺骗我们。
问题导入1:紫色的线弯了吗?橙色的线哪段长?
问题导入2:两条红竖线长度相等吗
问题导入3:帽檐的直径AB与帽子的高度CD哪个较长 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较大
问题导入4:放假前一天与开学前一天哪个时间较长
引出主题:单凭感觉不完全可靠!包括这幅静态的图。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实际的测量,从感性的认识转变成理性的认知。
二、新课讲授
(一)长度的单位
1.提出问题: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
2.讨论交流: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微米、纳米。
3.归纳总结:
4.浏览自学:自读科学小资料,了解有关“米”的规定。
针对训练1
单位换算:54Km= m = nm
24nm = mm = km
答案:5.4×104 ,5.4×1013 ;2.4×10-5 ,2.4×10-11
方法:提前写出八个单位的换算关系,注意跨单位换算。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活动一:引导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教师出示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活动二:观察刻度尺的结构,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X|k | B| 1 . c |O |m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1.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橡皮的宽度等,教师及时纠正问题。
2.师生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认、放、读、记”。
会认:使用前,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会放:刻度尺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会记: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图,读作2.78cm
针对训练2
读出物体的长度:
答案:1.10cm ,1.86cm
注意:即使正好落在刻度线上,也要估读个零;若没从零刻度线量起,要减去最初的刻度。
使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
学生合作实验,教师相机指导。
自读科学小资料,了解常见物体的长度。
(三)长度的估测
1.提问:生活中,我们常常采用一些粗略的方法来测量长度。想一想,议一议,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呢?在实际的生活中可以用来测什么呢?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估测课桌的长度?一扎为15-20cm
(2)估测教室的长度?两步约为1.5m
(3)拳头的周长与脚底的长度很接近
3.各抒己见,师生总结:
人的身高=两臂平伸的长度=脚长的7倍;人单臂平伸后指尖到另一侧肩膀的长度大约是1米;手指宽度大约为1厘米;拳头的宽度大约为1分米。
针对训练3
估测长度:
小敏的身高是1.67 ;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
一支2B铅笔的长度是18 ;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
答案:m ,dm , cm , mm
方法:利用自己熟悉的长度来推测题目中要求的长度单位
(四)测长度的特殊方法
1.提问: 如何测出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一张纸的厚度、细铜丝的直径?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手操作:
(1)平移法:测圆、圆柱体直径、圆锥体高
(2)累积法:测纸厚,细丝直径
(3)化曲为直:用软线测较短的曲线长度,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
(4)滚轮法:测较长的曲线长度,例如运动场的跑道。
(五)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
1.提出问题:时间测量的工具有哪些?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小时(h)、分钟(min)、秒(s)
测量时间的工具
钟、表;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停表。介绍停表的结构及其读数规则。
针对训练4
停表的示数是?
答案:3分37.5s
练习使用停表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 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六)误差
1.感知误差:测量出下列物体的长度
强调:测量值没有最精确,只有更精确!
2.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误差的定义、来源及减小方法。
预设: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②来源:测量工具、测量者、测量方法
③减小方法:A.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C.改进测量方法
3.深化理解误差,学生交流,回答问题:(1)误差是不是错误?(2)误差可不可以避免?
预设:①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
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可以避免;而误差是由于测量工具及
方法等因素造成的。
②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
针对训练5
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B
三、易错易混知识点
分清:测量值、分度值、准确值、估计值、平均值
某同学测量一只铅笔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16.58cm,该同学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准确值是______,估计值是______。后来又测量了四次,分别是16.57cm,16.78cm,16.55cm,16.57cm,这支铅笔的长度是 。
答案:1mm ,16.5cm ,0.08cm ,16.56cm
注意:求平均值时测量值是否存在错误数据。
四、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引导形成脉络。
五、课后作业
我是侦探:沙滩上留下了某嫌疑犯的光脚印,量一下脚印长是25.7厘米,那么,嫌疑犯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呢? (知识链接----人的身高往往是脚长的7倍。)
六、句子分享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大鱼海棠》
【板书设计】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