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3届毕业生历史考前预测卷(九)
考试范围:中考范围;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据考古发现,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琼形制从山西到广东都有出土。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中原文化向长江流域扩展 B.中华文化自古一统
C.长江流域文化向岭南传播 D.南北文化存在交流
2.现汉语中的“明”在甲骨文中写作,下列信息无法从中得出的是( )
A.甲骨文中有会意字的造字方法 B.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甲骨文中有很多字体至今仍在用 D.我国是世界各国文字的起源地
3.公元前221年,李斯等人建议秦王“自称“朕’,改‘令’为‘诏’”。其主要目的是
A.建立首个王朝 B.促进经济交流
C.彰显皇权独尊 D.实现文化一统
4.下图的霍去病墓是汉武帝为表彰霍去病的战功修建的,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去病的主要功绩( )
A.镇压诸侯叛乱 B.击败了匈奴
C.治理黄河泛滥 D.推翻了秦朝
5.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是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过:“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6.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的相同点是
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都实行残暴统治 D.都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7.华罗庚曾在著作中这样评价一位中国古代名人:“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并且还是一位文学家。……他将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七位,是当时世界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而他创造的“密率”闻名于世。”华罗庚评价的名人是( )
A.钟繇 B.刘徽 C.顾恺之 D.祖冲之
8.“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此做法的目的是( )
A.促进行政管理方便 B.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C.协调区域平衡发展 D.便利地方之间联系
9.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是谁临危受命,南下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清除
A.郑成功 B.戚继光 C.岳飞 D.辛弃疾
10.1793年清乾隆帝复信英王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了
A.统治者自诩为天朝上国的闭关心态B.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C.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外贸无意义D.乾隆帝为维护国家主权而反对外贸
1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 D.《南京条约》
12.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女主角周莹参股清朝泾阳布政使赵白石创办陕西机器织布局,这个企业最有可能属于( )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派企业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D.买办资本主义企业
13.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因为它( )
A.开辟了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B.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的口号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4.新文化运动时期,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积弊,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口号是( )
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科学C.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D.“扶清灭洋”
15.节日往往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我国与五四运动有关的节日是( )
A.青年节 B.建党节 C.建军节 D.端午节
16.邓小平在左右江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一材料与之有关的是
A.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B.打土豪分田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C.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D.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7.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从此重庆成为全国抗战时期的首都。七七事变后,随着沿海城市的纷纷陷落,大批工厂迁入重庆,随之而来的是重庆人口的剧增。重庆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被称为“中国经济的脊梁”。材料说明( )
A.重庆经济发展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B.重庆是抗战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C.工厂内迁给重庆带来了大批技术工 D.重庆经济发展种类齐全、基础雄厚
18.1905年清政府宣布的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 )
A.派遣留学生 B.废除科举制度
C.废除八股文 D.创办京师大学堂
19.下列表述,不符合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状况的是
①衣着单一,质量较差②吃饱吃好,追求营养③住房短缺,狭小拥挤④交通发展,出行便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下表是1993-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993年 34634.4 2009年 412119.3
1995年 58478.1 2011年 487940.2
1997年 74462.6 2013年 592963.2
1999年 82067.5 2015年 688858.2
2001年 97314.8 2017年 832035.9
2003年 135822.8 2019年 986515.2
2007 265810.3 2020年 1016000
A.技术、资金与管理人才的引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
21.邓小平曾在不同场合说,香港回归后,香港居民“股照炒、舞照跳、马照跑”。这是说香港回归以后,香港原有的( )不变
A.生活方式 B.法律 C.主权归属 D.金融中心的地位
22.下图中1979年至2019年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我国推行全方位外交
23.古希腊先哲们从客观实际出发,俯察人生,对人的价值提出了许多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的阐述。其中苏格拉底的主要贡献是( )
A.创立逻辑学 B.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C.把智慧与美德区分开来 D.把哲学讨论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24.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就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这些石碑上的“条款”来自
A.《查士丁尼法典》 B.《汉漠拉比法典》
C.《权利法案》 D.《资本论》
25.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反复性说明( )
A.资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
B.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加革命
C.革命领导人策略上有很大的失误
D.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需要经过长期斗争
26.如图所示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开始出现 ②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③电话、电报等新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7.战争与和平贯穿历史发展的进程。下列根本原因与其结果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根本原因 结果
A 封建专制统治 引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南北战争
B 殖民专制统治 引发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改革
C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D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引发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A.A B.B C.C D.D
28.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
们甚至做梦都没想到过的种种挑战。”这里的“挑战”是指
A.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不再唯美国是从
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C.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D.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
29.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来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全球化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B.核武器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
C.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D.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日益严重
30.下列三组数据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B.科技革命后世界
C.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D.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论述题(14分)
31.请结合下列人物的衣着和所处的时代,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突出衣着和时代的关系)
三.综合题( 共26分)
3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图片研读
【思想光芒】
材料二 “厩(马棚)焚。子(孔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科学巨匠】
材料三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培根铸魂】
材料四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1)材料一中图一王朝开创的什么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对比图一、图二,早期国家的地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图二王朝为了巩固疆土建立了什么制度?图三王朝开创的什么制度成为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材料二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当今社会哪一思想与孔子这一思想一致?
(3)材料三指的是我国古代哪项科技成果?该成果的发明者是谁?根据材料概括该项科技成果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
(4)从材料四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什么?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什么(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回答)?
33.探究问题。
材料一:在考察美国兴盛的原因时,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首先放在美国的自然条件上。美国位于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南部,土地肥沃,可耕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0%。中部大平原,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由北向南流去,注入墨西哥湾,给农业以灌溉之利。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纵横交错的河道更使这一地区后来成为工业区。
材料二:当1776年这13个殖民地联合起来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的时候,这个新兴的国家还只是一个连国家机构都不健全的小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材料三:从17世纪开始,英国人在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块大大小小的殖民地。经过100多年的开拓、各地经济往来与交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成为共同的语言,这样由来自欧洲的移民融合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形成。北美人民对英国殖民者的压迫表示极大不满,掀起了反抗斗争。1775年4月19日,在来克星顿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这场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解放战争,最终以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而宣告结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美国进行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与英国相比,为什么说美国“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琼形制从山西到广东都有出土”可以得出,同一种形制的玉琮在南方与北方都有出题,这说明南北文化很可能存在交流,D项正确;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排除A项;中华文化是由若干文化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排除B项;玉琼形制相同不能说明长江流域文化向岭南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仅根据“明”字的造型无法说明我国是世界各国文字的起源地,这一说法过于夸张,D项无法得出,符合题意;根据甲骨文中“明”字的写法可以看出,甲骨文中有会意字的造字方法 ,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而且甲骨文中有很多字体至今仍在用,ABC项可以从中得出,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3.C
【详解】结合课本所学,秦始皇为表示皇帝的独尊地位,采纳李斯等人建议,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这些规定被历代王朝沿用。C正确,ABD排除。故选C。
4.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单于仓皇遁逃,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B项正确;汉景帝镇压诸侯叛乱、王景治理黄河泛滥、刘邦推翻了秦朝,均与霍去病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5.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这句话中蕴含着因果关系,最终落脚点在“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其中“九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派的合称,“九流各 创其学说”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根据因果逻辑关系和百家争鸣现象,材料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原因。故选项D符合题意;材料中“政治纷乱”“ 无统一制度”虽与分封制崩溃有关,但不是王国维这段话的主旨。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材料未涉及。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兼并战争材料未涉及。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B
【详解】根据题干“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是秦始皇与汉武帝的相同点,所以B项符合题意;秦始皇是开国之君,汉武帝不是,排除A项;秦始皇实行暴政,汉武帝没有实行暴政,排除C项;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排除D项。故选B。
【点睛】抓住题干“相同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可采用排除法。汉武帝不是开国皇帝、汉武帝没有实行残暴统治、秦始皇没有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因此ACD三项不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相同点,排除ACD三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的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D项正确;钟繇是三国时期魏国重臣,著名书法家,排除A项;刘徽代表作是《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排除B项;顾恺之是东晋时的著名画家,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行省改变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来划分行省,目的是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按照材料做法不利行政管理,也不是平衡区域发展,排除AC项;行省制的划分不利于地方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B正确;郑成功在清朝初年收复台湾,A错误;岳飞和辛弃疾是南宋的抗金英雄,CD错误;综上故选B。
10.A
【详解】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和对外贸易。1793年清乾隆帝复信英王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了统治者自诩为天朝上国的闭关心态,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外贸无意义”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乾隆帝为维护国家主权而反对外贸,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2.B
【详解】材料“清朝泾阳布政使赵白石创办陕西机器织布局”反映了洋务运动官办企业的性质,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属于民族工业,不具有官办企业的性质,排除A项;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属于外国人创办的企业与题干不符合,排除C项;赵白石创办陕西机器织布局属于官办企业的性质与买办资本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依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根据题意,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的口号,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B符合题意;A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C项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故选择B。
15.A
【详解】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为了纪念五四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故A项正确;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七月一日是建党节,排除B项;八月一日是建军节,纪念1927年的南昌起义,排除C项;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B
【详解】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邓小平分别在广西百色和龙州领导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与之相关的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B正确;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宣告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开展起来,AD排除;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C排除。故选B。
17.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大批工厂迁人重庆”“人口的剧增”可知,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移驻重庆,沿海大批工厂纷纷迁人重庆,与此同时重庆人口剧增,这些都为这一时期重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说明重庆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离不开政治、工业和人口等因素的支持,表明抗战时期重庆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重庆是抗战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排除B项;工厂内迁给重庆带来了大批技术工没有反映“从此重庆成为全国抗战时期的首都”等内容,排除C项;材料内容表明抗战时期重庆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反映重庆经济发展种类齐全、基础雄厚,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据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B项正确;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就向国外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戊戌变法的时候废除了八股文,排除C项;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民不但能够吃饱,而且能够吃好且追求营养,③符合题意;交通大为发展,出行变得更加便捷,④符合题意;衣着单一,质量较差是改革前我国人民生活的总体状况,①不符合题意;住房短缺,狭小拥挤是改革前我国人民生活的总体状况,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2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由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技术、资金与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对外开放有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B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与对外开放有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曾在不同场合说过,香港回归后,香港居民“股照炒、舞照跳、马照跑”。回归并没有改变香港人的生活,1997年7月1日这天,商场照常营业,下雨了人们依旧打着伞等公交车。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22.D
【详解】根据材料1979年至2019年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方位外交,是中国自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在这些新思路的指引下,中国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传统大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新兴大国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丰富了中国全方位外交的内涵,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D项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是政治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排除A项;1971年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B项;1972年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引发了外交小高潮,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B项正确;创立逻辑学的是亚里斯多德,排除A项;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智慧,而不是把智慧与美德区分开来,排除C项;把哲学讨论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的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详解】依据“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结合课本所学,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B项符合题意;公元529年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编成《查士丁尼法典》,A项不合题意;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C项不合题意;1849年马克思在伦敦完成了《资本论》,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半个世纪,期间,斯图亚特王朝曾经复辟,最后通过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的颁布,资产阶级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统治。法国大革命从1789年-1794年,由于欧洲反法同盟的干涉,曾经出现波旁王朝复辟。故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反复性说明新旧社会制度的更迭需要经过长期斗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D项正确;题干无法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加革命、革命领导人策略上有很大的失误,且A、B、C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26.B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B处是1870—1945年,此阶段爆发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电话、电报等新通信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内燃机的发明促进 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轮船、火车作为新型交通工具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7.C
【详解】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美国南北战争不是反对封建专制,奴隶制的存废是南北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日本明治维新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当时日本不存在反对殖民专制统治的问题,排除B项;俄国十月革命是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统治,俄国没有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8.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西欧通过联合,经济迅速发展,日本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大经济强国。西欧、日本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造成冲击,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且西欧、日本在经济方面与美国的摩擦也不断发生,因此尼克松说的“挑战”是指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不再唯美国是从,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29.A
【详解】根据“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全球化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故A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核武器,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国际经济秩序,C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环境污染,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0.A
【详解】图示中主要反映了互联网普及率、女性劳动参与率和生态环境问题,这些是现代社会的不同方面,故A符合题意;女性劳动参与率和生态环境亮起红灯不能体现科技革命和世界格局,更无法说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排除BCD。
31.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小短文题。结合图片中人物的衣着和所处的时代,首先可以拟定一个观点“人物衣着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宣扬民主和科学,宣扬新道德,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这一时期人物的衣着也呈现出了新旧杂陈的特点,如有的知识分子西装革履,有的知识分子却穿着传统的长袍。而20世纪70年代,受当时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人们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如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 流行一时。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们的思想日益解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因此反映在穿着方面,人们日益讲究穿戴,着装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因此人物的衣着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32.(1)王位世袭制;地域由小到大;分封制;郡县制。
(2)“仁”(或“仁者爱人”);以人民为中心(或人民至上、民本思想等,言之有理即可)。
(3)活字印刷术;毕昇;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文明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4)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认同。
【解析】(1)
材料一中图一是夏朝,启 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图二是西周形势图,对比材料一可得出地域由小到大;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图三王朝是秦朝,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
依据材料二“伤人乎”和所学可知,孔子提倡“仁”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与当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致。
(3)
依据材料三“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和所学可知这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依据材料“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和所学可得出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文明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4)
依据材料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依据所学可知,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文化认同。
33.(1)土地肥沃,可耕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0%;水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评分说明:答出两点即可)
(2)英国殖民者的压迫。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在独立战争后,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
(3)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分析】(1)
根据“在考察美国兴盛的原因时,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首先放在美国的自然条件上。美国位于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南部,土地肥沃,可耕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0%。中部大平原,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由北向南流去,注入墨西哥湾,给农业以灌溉之利。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纵横交错的河道更使这一地区后来成为工业区。”可以看出,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有:土地肥沃、可耕地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水力资源丰富。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当1776年这13个殖民地联合起来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的时候,这个新兴的国家还只是一个连国家机构都不健全的小国。”和材料三的内容“北美人民对英国殖民者的压迫表示极大不满,掀起了反抗斗争。”可知,美国进行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殖民者的压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了联邦制国家,因此说美国“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75年到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