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国家统一 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国家统一 专题复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0 20:0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国家统一 专题复习
一、西藏和平解放
1.概况: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重要人物:阿沛·阿旺晋美
二、香港、澳门回归
一、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
香港被英国占领;澳门被葡萄牙占领;台湾: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2.★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主权。
3.一国两制提出的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回归概况: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澳门特别行政区。
2.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①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②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
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根本原因) ②“一国两制”构想;③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④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4.感想: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有尊严;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台湾问题
★1台湾问题的形成
(1)内战遗留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政府,国民党败逃台湾。
(2)反华势力介入: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形成:1949年,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①新中国成立后,武力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③★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a、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告台湾同胞书》;倡议两岸实现三通,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b、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c、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
★d、1992年——“九二共识”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e、1993年——“汪辜会谈”达成“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协议,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2)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3)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g、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
4、新时代推进完全祖国统一的方略:
a、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b、2022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强调,我们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
5、目前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课本73页问题思考,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①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②“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③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利因素:
①“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②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6.青少年怎么做?
①积极拥护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③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7.对台湾问题的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7、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的比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