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天人高中 2022-2023 学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 散乱……”一段鼓书被作者描画得令人眼花缭乱,但钱钟书总结说,秘诀也不过“听声类形”四个字罢了。
材料二:
高一 语文
形容声音的“脆”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里“唱得好的叫小良人儿,那个嗓子真是掉在地下摔三截”!形容静用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深净的水色,如王维的“色静深松里”。声音的清远和热闹可以用温度感觉的寒暖来形容。如刘长卿“寒磐满空林”,清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远的磐声回荡在幽静空旷的树林里,寒意顿生,杜牧的“歌台暖响”则用暖意形容喧繁的乐声。古代诗文对声音的创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 5小题,17 分)
造性描写很多。钱钟书将它们归类:声音有气味,如“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声音有热度,如“乾风随马竹声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 题。
声音有颜色和光亮,如“竹色笑语绿”,“犹吹花片作红声”,“风随柳转声皆绿”,“笑语谁家帘幕,镂冰丝红纷绿闹”,
材料一:
“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鸟声有时利快如剪,有时圆润如丸,像“避人幽鸟声如剪”,“燕语明如剪”,“鸟
通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法。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文学描写中可以彼此打通。颜色能有
抛软语丸丸落”。
温度,声音能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通过语言文字调动起五官的感觉,可以充分领略事物
钱钟书说,通感在西洋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比如荷马那句让翻译者头疼的句子“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
的美感。
倾泄下百合花一样的声音”,19世纪末欧美的象征派诗人对通感大用特用,通感几乎成了他们的标志。比如一位诗人
通感是西方的概念,钱钟书把它拿来研究中国传统诗文,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不要小看这种平行比较的方式,
说“一阵香味迎着你父亲的鼻子叫唤”,就仿佛我们的诗人说“闹香”“香声喧”,说“碧空里一簇星星啧啧喳喳像小鸡似
如果你没有见过,没有看过相关的大量例子,你怎么能把一个概念运用到另一个领域去?通感这个文学现象早就有,
的走动”和我们的诗人说“小星闹如沸”也差不多了。其实,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和宗教也有些联
但是把它当做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是在 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那儿,他们写诗有意打破感官的界限,耳朵能听到香
系。佛教里讲人的六种感官可以互相为用。道家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都受到心灵的支配。学
气、眼睛看到温度、鼻子能闻到乐曲,真是乱作一团。不过达到的效果倒很独特。钱钟书没有把通感发展到那个地
会鉴赏诗文中的通感,可以让我们品尝到美餐样色香味俱佳的诗文。
步,他注意的还是比较优雅的通感方式,追求和谐、新奇的风格。他认为中国诗文一直存在着通感现象,古代批评
通过会通中西的阐发研究和平行对照,钱钟书将中国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尚未深入理解或认识的通感现象,
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到,所以他要把这一点给指出来。
做了明确的界定、全面的说明和精要的论证,从而使通感概念大行于世,因此他的通感论也在中国文艺研究领域获
比如,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通感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枝头的春意属于眼睛观察的范围,“闹”
得了开宗立教的地位。
却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享受。清代著名批评家李渔就不懂通感,所以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笑这句诗是乱用。钱钟书发现,将视觉和听觉最早融合在一起的是《礼记·乐记》,其中有一段话形容歌声说,歌声
A.通感是诗文里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使感觉在诗文作品里相互打通,产生形感、质感,让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体
高音好像向上抗起,低音好像向下坠落,停止时好像枯木一样没有丝毫生气,声音连贯如珠串。这段话为后世诗文
验效果。
中的声音描写开辟了途径。
B.通感在诗文作品里一直存在,是一种作家自觉使用的极度早熟的创作手法,只有有些人从生活常理出发,认为是
钱钟书说,李商隐的诗形容歌声“珠串咽歌喉”和《乐记》的意思一样,都是说歌声好像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
乱用。
满又光润,构成了视觉兼容触觉里的印象。白居易形容吹筚篥的声音“急声圆转促不断,栗栗辚辚如珠贯。缓声展引
C.通感与佛教里的六种感官互相为用、道家所说的“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一样,都是受心灵支配产生的效果。
有长条,有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作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这样《乐记》里的声音效果全都有了。李贺的比喻
D.通感概念大行于世,钱钟书作出了深入的理解、全面的说明与精要的阐释,使我们品尝了美餐样的诗文味道。
更有新意,“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歌声圆润如珠,露滴也像珠子一样圆亮,所以把歌声比做露珠,但又多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甜美滋润的效果。
A.材料一说理从古到今,从外到中,论据使用材料丰富,分析说理条理清楚,大量诗文的引用,增强了文章趣味性
钱钟书认为对《乐记》里“上如抗,下如坠”的描写发挥最好的是《老残游记》里王小玉说书那一段“渐渐的越唱
与文化意蕴。
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似的,抛入天……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曲折……恍如由傲来峰西
B.材料一用“红杏枝头春意闹”,把属于眼睛观察范围的枝头春意,与属于听觉“闹”的声音波动结合,证明通感有和
面攀登太山的景……及至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
谐与新奇的效果。
愈险……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愈唱愈低,愈低愈
C.材料一李商隐诗“珠串咽歌喉”、《乐记》“上如抗,下如坠”、《老残游记》里王小玉说书都是典型的“听声类形”,
细……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下发出……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做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
第 1页 共 8页 ◎ 第 2页 共 8页
{#{QQABAYyUggCIABBAAQBCEwWyCEGQkgGAAAgGBBAUoEABiQFABAA=}#}
产生了可感可触的效果。 上来。我们这里是不允许让客人等候的,哪个技师不在,就叫下一个来顶替,她来了就只有往后排。”
D.材料二说如果没有钱钟书,就不能发现诗文里的通感现象,钱钟书通感论在文艺理论中开宗立教,让读者品尝诗 “可这事不怨你啊,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情绪?”我好奇地问。
文里色香味相融的美。 她说:“这种情绪可能针对她自己,也可能针对我,这关门的声音确实比较大。”
3.结合材料阐释,下列表述不属于“通感”的一项是( ) 我又沉默了一会儿,问:“除了情绪的声音外,你一定还能听出别的更多的声音吧?”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她说:“是啊,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是他在说话还是情绪在说话,是他的认知在说话还是他的习惯在说话,这
B.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些我都能听出来。”
C.瀑布下泻,如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 “哇,你好清明啊!你真是太棒了!”我很惊讶,感觉给我按摩的那双手是如此充满灵性,这双手不再是一位
D.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盲人按摩女技师的手,而是一位大哲学家的手。
4.请简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我说:“那你的心一定很清净,永远停留在一个很安静的地方。”
5.林逋《山园小梅》里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请结合材料对于通感的阐述,谈谈你对于这个诗句 她说:“是啊,我一直都在一个清净的地方,我在那个清净的地方‘看’着所有事情的发生,这些事不管与我
表达效果的理解。(4分) 有无关系,我都不会用我的认知去参与,我不让我的评判跟上去,我只是站在我明白的地方就可以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你真是个高人!因为看不见,所以活得安逸。”我无限敬佩地给她竖起了大拇指。在我看来,虽然她是盲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但绝对比正常人看得清楚。
无尘之眼 “那你一定生活得很开心、很幸福,对吗?”我问。
陈敏 她说:“我真的很开心。我每天下班,老公都会准时来接我,我俩一起回家。回家后,我做饭给他们吃。”
诗人波德莱尔说过,从猫的眼睛里可以读取时间。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一般人真的做不到。 “做饭?这个你也能行吗?”我惊讶地问。
前段日子,我因背部受伤,去了一家朋友推荐的按摩店。 她说:“可以,我都知道油盐酱醋放在哪个位置。”
那是一家很小的按摩店,据说只有三名按摩师。帮我按摩的是位女士,她四十多岁,是盲人,小个头儿,有点 “家里没人帮你吗?”我问。
儿黑,眉毛中间有颗美人痣,五官轮廓清晰,人看起来很精神。我便和她聊了起来。 她说:“我婆婆总想着帮我。原先是婆婆帮着做,可她年纪大了,不可能陪我们一辈子,我还有两个孩子,我
她说她小时候生活在乡下,发过一次高烧,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乡下嘛,家里女孩子本来就多,父母忙于生计 必须独立!”
管不过来。也可能是用药不当导致的吧,好像是吃了一个兽医开的药后,眼睛就看不见了,她描述得那么轻松,好 “呀!你真是太厉害了!”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不停地点头,给她竖大拇指,心里涌出无限感慨。
像在说着别人的一件往事,脸上还带着一丝微微的笑。我问她恨不恨那个给她用药的兽医,她说不恨,我问她有没 墙上的自鸣钟响了,提醒按摩时间已到,她正好打理完毕,然后站起,欠身,鞠躬,向我微笑着道别。
有找那兽医索赔过。她说,没有! 门外,是来接她下班的老公。她老公一条腿残了,开着一辆小小的电动三轮。
沉默了片刻后,我又问她现在过得怎样,好不好?她说很好。她结婚了,有两个孩子,孩子也都很好,耳聪目 她缓缓地走向三轮,坐上去,熟练地环住丈夫的腰。丈夫将手伸进衣兜,掏出一副墨镜,罩住了她的眼。
明,很健康,说到孩子,她的脸上顿时浮现出骄傲的神情,她说她的孩子教会了她很多东西,给她讲电视里的动画 电三轮开走了,缓缓地融入了车水马龙之中。不知怎么了,我的双脚像扎了根似的立在原地,无法动弹。
片,给她读书,读他们在学校里学的课本之后,她又补充了一句:“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了,但我的心是明亮的。” 那一刻,我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她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我问她能不能说给我听听,一个人的心是怎样明亮的,她停了片刻,说:“你听,这 (选自《百花园》2022 年第 8期)
是情绪的声音!”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还别说,这时候,恰好有一声巨大的摔门声,似乎带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她告诉我说:“这是带着情绪在关门。” A.开头说“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一般人真的做不到”,意在引出下文盲人女按摩师与众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
我问:“你怎么知道啊?” B.“这双手不再是一位盲人按摩女技师的手,而是一位大哲学家的手。”意在表明我对按摩师的钦佩和赞美,她虽然
她说:“若按值班顺序,这会儿不应该是我给你按摩,而是另外一个人。可你来的时候,她不在,就让我顶了 眼盲,但会按摩会做饭,而且说话还很有哲理。
第 3页 共 8页 ◎ 第 4页 共 8页
{#{QQABAYyUggCIABBAAQBCEwWyCEGQkgGAAAgGBBAUoEABiQFABAA=}#}
C.“这种情绪可能针对她自己,也可能针对我。”“可能针对我”的原因可能是她认为“我”顶替了她的位置,“抢”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了她的工作机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D.“我的双脚像扎了根似的立在原地,无法动弹。”是因为“我”震撼于盲人女按摩师的丈夫一条腿残了还能开电动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三轮车。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A.小说语言朴实凝练,句式灵活,多用短句,表现力很强。如“墙上的自鸣钟响了,提醒按摩时间已到,她正好打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理完毕,然后站起,欠身,鞠躬,向我微笑着道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B.作者主要用了外貌、语言描写刻画盲人女按摩师的形象,还用插叙手法介绍了盲人女按摩师小时候的生活经历, A.进士,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更有助于表达小说主旨。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小说也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例如盲人女按摩师的眼盲与心亮对比,女盲人按摩师与正常人对比。 C.不息,意思是不停止,文中的“息”与《与朱元思书》“望峰息心”的“息”字含义相同。
D.“这双手不再是一位盲人按摩女技师的手,而是一位大哲学家的手。”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我”对那双“充满灵 D.勤王,即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性”的手的赞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盲人女按摩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9.小说结尾说“我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你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 分)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担当天下的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C.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派遣使者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 5 小题,20 分) 最后从容就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D.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诗》,以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 明心志。
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 (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 14.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3分)
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其一)①
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 杜甫
州,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 巫峡千山暗,终南②万里春。
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母,可乎?”索之固,乃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 意答儿童③问,来经战伐新。
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向拜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而死,年四十七。 【注】①大历二年,杜甫居住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是年,诗人之弟杜观由长安来到江陵,并将到夔州。杜甫收
第 5页 共 8页 ◎ 第 6页 共 8页
{#{QQABAYyUggCIABBAAQBCEwWyCEGQkgGAAAgGBBAUoEABiQFABAA=}#}
到弟弟的书信,作诗多首,此是其一。②终南:终南山,这里代指长安。③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题。
A.诗歌标题中一“喜”字表现了诗人对弟弟将要到来的无比喜悦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无论是传统文化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作品都要对当下观众产生影响。《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舞蹈语
B.首联前一句写巫峡重峦叠嶂的地理面貌,后一句写都城长安春光明媚,这两句色彩上一暗一明。 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创设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中国风舞服,
C.颔联前一句写诗人有病在身,知道弟弟要来,迫切希望见到弟弟,这一句不言喜而喜溢于言外。 清奇秀美,舞者 ①,裙带生风。中国画充满着阴阳对立的美学,《千里江山图》更有独特的体现,浓墨重彩、轻描
D.颔联后一句写诗人收到弟弟的书信,知道弟弟已长大成人,表达了对弟弟的关切和得知弟弟讯息的喜悦。 淡写,巍峨壮丽、幽美灵秀……无不透着审美意蕴,笔意之中自带节奏感。线条的节奏感和舞蹈的节奏感是相通的,
16.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用舞蹈的方式进行创意表现,令人 ②。唯美的舞姿,赏心悦目。如此 ③,让在场的观众也飘飘欲仙,也欲乘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归去,起舞弄清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沉浸其中,妙不可言。全剧结尾,一轮明月朗照千年,王希孟与展卷人在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画卷两端四目相对,拱手致意。令人想起李白《把酒问月》中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其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_____ 含义也可以表述为:“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月色如桥,古今相望,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李白《把酒问月》中两句诗的改写,结合语段,你认为改写后的诗句要表达什么含意?
(3)《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何妙处?(4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筷子是我们的一大发明。原始人吃东西用手抓,比不会用手抓的禽兽已经进步很多,而两根筷子则等于是手指 谚语说:在大海中航行,没有不带伤的船。
的伸展,比猿猴使用树枝弄东西又进一步。① ,能夹、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掰、能剥,凡是手指能 海明威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做的动作,筷子都能。没人知道筷子是何时何人发明的。如果史记所载不虚,“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王使用象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很难做到一帆风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呢?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
牙筷子而箕子忍泣吞声的叹气,象牙筷子的历史可说是很久远了。箸原是 ,竹子做的筷子;又作梜,② 。 对上述名句的思考。
象牙筷子并没有什么好,怕烫,容易变色。假象牙筷子颜色不对,没有纹理,更容易变色,而且在吃香酥鸭的时候,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拉扯用力稍猛就会咔嚓一声断为两截。倒是竹筷子最好,湘妃竹固然好,普通竹也不错,髹油漆固然好,本色尤佳。
作祖父母的往往喜欢使用银箸,通常是短短细细的,③ ,这只为了表示其地位之尊崇。金箸我尚未见过,
恐怕未必中用。箸之长短不等,湖南的筷子特长,盘子也特大,但是没有长到烤肉的筷子那样。
18.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有理。
B.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C.若“搬到新家”的基因“水土不服”或“原住户”不认它,把它“赶”出去,这项转基因技术就算失败了。
D.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
第 7页 共 8页 ◎ 第 8页 共 8页
{#{QQABAYyUggCIABBAAQBCEwWyCEGQkgGAAAgGBBAUoEABiQFABAA=}#}高一语文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 5 小题,17分)
1.B 2.D 3.C
4.①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总说通感,与西方通感相对照,再论述中国诗文的通感效果。
②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用例证法、引证法与对比论证加了阐释。
③语言深入浅出,富有文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论证思路是总分总。材料一第一段先提出通感的概念,然后稍作阐释,属于总写;第二段介绍钱钟书
将中国传统诗文的通感与西方通感的比照;三至五段介绍中国古典诗文里的通感效果,这两部分属于
分写。
论证方法多样。“比如,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通感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属于举例
论证;“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属于引用论证;第二段将中西方通感进行对照,属于对比论证。
语言有文采,如“颜色能有温度,声音能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通过语言文
字调动起五官的感觉,可以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等句子深入浅出地介绍通感概念,富有文采。
5.香有浓淡之分,无明暗之别,“暗香”,化嗅觉为视觉,用视觉的明暗沟通嗅觉的浓淡。“暗香”是
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化无形为有形,具体可感,形象生动,与后面的“月
黄昏”的意境结合,暗香与朦胧的月色交织,形成了静谧的意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和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文学描写中可以彼此打通。颜色能有温度,声音能有形象,
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通过语言文字调动起五官的感觉,可以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
可知,所谓通感就是人的感官相通,从而将无形的东西写的生动形象。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用“暗”修饰“香”,而生活中香味是分为浓香和淡香,香
味属于嗅觉,没有明和暗的区别。林逋用“暗”修饰“香”,将嗅觉的形象付诸视觉,读者仿佛看到
空中漂浮的淡淡的幽香,化无形为有形,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淡淡的幽香与朦胧的月色相结合结合,
形成了静谧的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 分)
6.D 7.D
7.①命运不幸。家贫、姐妹多、生病不能及时治疗,以致失明。
②心地善良。用错了药但不恨兽医,也不索赔。
③乐观知足。描述致盲经历轻松得像说别人的事,对现在的婚姻、子女家庭、生活感觉很满意。
④勤劳自立。虽盲,但会按摩,会做饭,想到婆婆年纪大,不想让婆婆帮忙。
⑤聪明睿智。眼盲心亮,心很清静,对很多事情看得比正常人还清楚。
8.①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老公按时接送,婆婆总是帮我,小孩聪明健康,夫妻虽是残疾,但家
人和睦,家庭温馨,所以幸福。
②有一个知足常乐的心态。虽然小时候很贫穷很苦,命运不公致盲,但都过去了,现在有家庭、有
亲情、有工作,能自立,所以幸福。
③有一个明亮清净的心。心清净安静,站在明白的地方看事情,活得明白、坦然、通达,所以幸福。
④淡看生活中的苦难,像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夫妇都是残疾人,上有老人,下有小孩,工作辛苦,是
普通人中的普通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家庭,但都积极乐观向上,生活开心,所以幸福。
{#{QQABAYyUggCIABBAAQBCEwWyCEGQkgGAAAgGBBAUoEABiQFABAA=}#}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 5 小题,20 分)
9.A 11.C 12.D
13.(1)(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
文天祥。
(2)我不能保护父母,却叫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14.①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②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二十岁参加进士考试,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
文天祥以“遵守天道,勤奋不息”为题作答,他的对策文章有一万多字,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被皇
上亲自选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份答卷中存在的古代典籍之义理犹如明镜(可以起借鉴
作用),这个人忠诚之心如同铁石,所以臣斗胆为陛下得到人才而庆贺。”不久遭遇父亲去世,归家。
咸淳九年,被起用为湖南提刑,因而见到前任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看重文天祥的志气节操,谈及
国家大事,(江万里)忧伤地说:“我已经老了,纵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很多,改变社会
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祐初年,江
上告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郡中豪杰,联合
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多人的军队。事情报告朝廷后,
(朝廷)命令文天祥以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京。他的好友劝阻他,说:“如今蒙古大军分三
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
什么不同。”文天祥说:“我也知道这样。只是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
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痛心。所以不自量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
示,期望天下的忠臣义士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以义而胜者谋立功,人数众多就能成功,这样国家
还能保住。”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府尹,不久又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
派他到元军军营请求讲和,跟大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
文天祥趁夜色逃到真州,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前往南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到来,文
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近侍命令文
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就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文天祥,带他一起到厓山,让他写信去招降
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向他索要劝
降信, 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给他。厓山被攻破,张弘范派遣使者护送文天祥
到京师。文天祥呆在燕京共待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
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做了宰相,怎能侍奉别的皇帝呢?只愿赐
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向南方叩拜而死,终年四十七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QQABAYyUggCIABBAAQBCEwWyCEGQkgGAAAgGBBAUoEABiQFABAA=}#}
15.D 16.尾联想象兄弟久别重逢,慢慢商量归家事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想早日见到弟弟
的急迫心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思归不得的无奈。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D.“知道弟弟已长大成人”分析错误,“汝为人”的意思是“经历战乱,你尚存活于人间”。
故选 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的尾联“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意思是“等到弟弟高兴地乘船来到巫峡口岸,哥俩要款叙乡
情,话说回到长安”,尾联设想兄弟见面之后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渴盼观弟早日到来的急迫心情。这
是诗人接读来书后产生的联想。
诗人的老家在巩、洛,有别业在长安,他在漂泊生涯中一直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再一次表示了“归
秦”的愿望,但是,这一愿望只有等战乱结束,时局太平,方能实现。
“款款而话者 ,慢慢地商量也。”诗人实有身不由己、力不从心的苦衷,这里仍然是悲喜相兼。
“泊船”与“巫峡”相呼应,“归秦”与“终南”相衔接,首尾紧密配合,堪称天衣无缝。
所以尾联表达了诗人想早日见到弟弟的急迫心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思归不得的无奈。
17. 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8. B
19. ①筷子运用起来可以灵活无比 ②木头做的筷子 ③怕分量过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20.①摇曳生姿/翩翩起舞 ②拍案叫绝/赞不绝口 ③美不胜收
21.示例一:虎年春晚上爆红的《只此青绿》,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
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带来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
示例二:《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它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
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带来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
22.(1)“古月”是指《千里江山图》,“今人”是指当下的观众,其含义为:画家早已逝去千年,但
是千载之后,那幅画的神韵却通过现代舞蹈的转化,熏陶了无数的观众。
(2)妙处:①以改写诗句的形式来呈现作者的感悟,使得表达更加诗意和优美;
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千里江山图》比作“古月”,化平实为生动,激发读者想象;
③诗句中包含了“古月”“今人”的今昔对比,在对比中传达出更为清晰悠远的历史感,诗情哲理
并茂,更为精妙丰富。
{#{QQABAYyUggCIABBAAQBCEwWyCEGQkgGAAAgGBBAUoEABiQFABAA=}#}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挫折”的相关论述。谚语用船在大海中航行比喻人生,船的航行没有不带伤的,也就
是说在人生旅途中,人也难免会遭受挫折磨难,强调挫折在人生中的必然性。海明威的话,则揭示了
生活中的磨难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这是因为人世间所有
的遭遇,其实都是一个人的经历,都是收获经验值的一种方式。在苦难中、考验中、挑战中,一个人
会渐渐变得成熟,慢慢蜕变得更加强大。我们所经历的磨难,那些艰难时光,都会在灵魂深处种下坚
韧的种子,在日后成为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一个人如果在苦难中煎熬着,久而久之,只要没有被
苦难打倒,熬过最艰难的岁月,便能站到更高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磨难,行文构思上,如果写成记叙文,
可以写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如何去面对、最终战胜它,写在此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如
果写成议论文,当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谈战胜困难挫折的方法。比如:调整心态,坦然接受、面对
生活中的挫折。明确成长路上,困难与挫折时常与我们相伴,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换个角度看待
问题,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不妨把它变成人生的垫脚石,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勇
毅的抗争是战胜挫折的法宝。生活中纵有千难万阻,无论如何都要抗争,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倒,但
是不能被它打败,永远都不要放弃。具体事例可以写苏炳添的执着,面对欧美等运动员的天然优势,
他从不畏惧,扎实训练,勇敢迎战;或者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物质匮乏、西方围堵的艰难时刻,我
们没有放弃,咬紧牙关,终于渡过难关,迎来曙光等。
立意:
1. 困顿何惧,玉汝于成。
2.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3.阳光总在风雨后,守得云开见月明。
4.既为鲲鹏,何惧风雨。
{#{QQABAYyUggCIABBAAQBCEwWyCEGQkgGAAAgGBBAUoEABi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