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测试题(含答案)
选择题
1.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统一全国的伟业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2.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 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
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开创了“开元盛世”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是( )
A.涿郡、江都 B.洛阳、余杭
C.洛阳、江都 D.涿郡、余杭
4.下面诗句描绘的是( )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
——白居易《隋堤柳》
A.贞观之治 B.大运河开通的影响
C.安史之乱 D.隋朝的统一
5.“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此河”开通最重要的意义是( )
A.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B.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C.促进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灌溉沿岸大片良田
6. 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功过由后人评说。下列是四位同学分别根据自己掌握的有关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
B. 她重用人才,发展生产,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 她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 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7.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
A. 唐高宗统治初期
B. 唐太宗统治时期
C 武则天统治时期
D. 唐玄宗统治初期
8. 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整顿吏治 ③重视人才的选拔和知人善任 ④都注意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
A. ①③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9.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了不少创造发明。下面属于唐朝时期发明创造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①曲辕犁 ②筒车 ③水排 ④耧车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10. 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
A. 洛阳 B. 长安 C. 扬州 D. 成都
11.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的店铺;胜业坊有人“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12.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翻开历史画卷,不乏讴歌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下列人物中,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是( )
A.玄奘 B.文成公主
C.鉴真 D.颜真卿
13.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唐朝在文学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 )
A.词 B.小说 C.诗歌 D.戏剧
14.关于杜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②他的诗多反映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③他最著名的诗篇就是“三吏”和《长恨歌》 ④由于他的创作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③
15.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曾用右图表示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中国绘画约每200年出现一个高峰期。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有(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王羲之 D.柳公权
16.下列可印证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历史的是( )
A.遣唐使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唐招提寺
17.吐蕃人是我国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唐蕃关系友好。历经了1200多年的唐蕃会盟碑至今依然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以下人物中,为唐蕃和睦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鉴真 B.玄奘
C.文成公主 D.元昊
18.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也表现蔑视权贵的风骨,被称为“诗仙”,这位诗人是( )
A.屈原 B.杜甫
C.辛弃疾 D.李白
19.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20.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的突出表现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1)根据材料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2)小历同学认为,唐朝“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得益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你同意这一说法吗?并简要说明理由。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如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三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1)材料一中的““夷狄”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吐蕃属于哪一民族?
(3)材料三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朝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
1-5BDDBA 6-10BDABB 11-15BBCAB 16-20BCDCB
21.(1)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可同等给分)
(2)不同意。理由:唐朝由于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因此吸引了许多国家的使臣和商人来到中国,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只是反映唐代对外交往的两则史实。
22、(1)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2)和亲和会盟。藏族。
(3)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31)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容并包;中外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2)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