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8课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1.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
3.掌握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学习目标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处南亚次大陆,濒临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
南亚次大陆指的是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地区。今天的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中国人的《史记·大宛列传》载:“其(大夏)东南有身毒国。音译为“身毒”、“天竺”称谓。
2.有利条件: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
古印度
今天印度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3.经济类型:农业生产为主
想一想:你能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为什么这一区域能够诞生早期人类文明?
热带季风气候,气候 温暖湿润
河流(印度和和恒河)有充足的水源;定期泛滥,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5.自然环境: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4.发源地:印度河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印度地图
摩亨佐·达罗城的大浴池遗址
哈拉帕遗址
相关史事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都是城市遗址。从遗址看,这两座城市的建设都经过精心规划。城市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街道笔直宽阔,垂直交叉,街区整齐划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7.文明起源:在那里发现的哈拉帕和摩亨佐 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纪——前18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而长期不为人所知。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6.文明代表:
8.古印度的发展概况:
公元前1500年左右
约公元前23世纪--18世纪
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4世纪
②雅利安人建国入侵,创立种姓制度。
③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④孔雀王朝统治时是古印度文明鼎盛时期
⑤多次受外族侵扰,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灭亡
BC187年灭亡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阿育王
在古印度的发展中,宗教一直占有很高地位。
婆罗门教
种姓制度
摩亨佐·达罗
哈拉帕
早期
文明
桑奇大佛塔
阿育王宣扬佛教
(1)国家建立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9.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2)鼎盛时期
孔雀王朝(公元前324一前187)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孔雀王朝王宫遗址
华氏城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华氏城,即“华子城”,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公元前321-公元前185年)的都城,是古印度最大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位于恒河下游,约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附近。公元四世纪后,又曾为笈多王朝都城。七世纪唐玄奘旅居印度时,华氏城已荒芜。
(3)鼎盛时期
台基四周有四个守卫四方的守兽:东方是象、南方是马、西方是牛,北方是狮。
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阿育王时代是孔雀王朝极盛时代。后来阿育王认识到依靠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教,从此戒除杀生。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鼎盛时期:古印度南亚古代摩揭陀国的奴隶制王朝
阿育王
(前265—前238或前273
—前232年在位)
(4)逐渐消亡: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
10.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成就
黄金之国
大象之国
阿拉伯数字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数学
文学
宗教
佛 教
婆罗门教
印度人首创阿拉伯数字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佛像艺术
佛像艺术
数字之国
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不可接触者”——贱民
(第一等级)
(第三等级)
(第二等级)
(第四等级)
祭司贵族
国王、武士、官吏
农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掌握神权,精神领袖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
几乎没有权利,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1.种姓制度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
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物和饮料,而作为高级种姓婆罗门所享用的食物,其它种姓的人都可以吃。
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
每个种姓成员一般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
2.特点:
①各等级世代相袭,贵贱分明
②等级低的人不得从事 高等级的职业;
③种姓实行内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一种为保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富人的天堂
穷人的地狱
种姓制度下暴乱不断
等级分明——种姓制度
2008年5月23日开始,古吉拉特人发动了一场“种姓战争”。几千名古吉拉特人与警察冲突,冲突已导致43人死亡,印度的多条铁路线也陷入瘫痪。 2016年2月21日,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警方与要求增加种姓配额的贾特人,示威者发生冲突,死亡人数已上升至10人,另有150人受伤
低种姓的人民为何不团结起来反抗?如何排解生活苦难?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
4.影响:
②激化社会矛盾,阻碍印度社会的发展
①印度中央集权专制政治的体现,缓和了矛盾,有利于维护统治及社会安定,促成了佛教的诞生。
贫富悬殊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原因:
2.时间:
①种姓制激化社化矛盾
②外族入侵国家分裂。满足上层社会势力需要
公元前6世纪
3.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4、佛教被弘扬的时间、人物
公元前3世纪 阿育王
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
(2) 忍耐顺从
(1)“众生平等”
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
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
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人生各种痛苦)
集谛(引起痛苦的原因)
灭谛(消除种种烦恼)
道谛(消除烦恼的道路)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3、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实质:
古代印度统治者
维护统治的工具
获得下层人民支持
获得上层统治者支持
《大藏经》
4.经典:
人的一生本质是痛苦的,痛苦来源于个人的欲望,人只有克服了所有这些欲望,才能获得宁静的生活。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获得上层人民支持
信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大藏经》,佛教典籍的丛书。又名一切经,称为藏经或大藏。凡以经、律、论为中心的大规模佛典集成,皆可称为“大藏经”。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前三世纪后
佛教开始外传
前一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
传入锡兰
(今斯里兰卡)
向北
向东
向南
传入中国内地
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
作用: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3世纪前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
5.传播:
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佛教与中国
玄奘取经
敦煌莫高窟
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中国古代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萨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
四川峨眉山—
普贤菩萨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斯里兰卡
泰国
柬埔寨(吴哥窟)
缅甸
佛教的传播对各国文化影响
印度教
国家 国家产生 发源 位置 文明代表 经济 政治
古埃及 前3500年 尼罗河 北非 金字塔 木乃伊 农耕文明 大河文明,
君主专制
古巴比伦 前3500年 两河流域 西亚 《汉谟拉比法典》 古印度 前23世纪 印度河 南亚 种姓制 佛教 古中国 前2070年 黄河、长江 东亚 长城 兵马俑
四大文明古国对比异同点?
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
孔雀王朝(鼎盛时期)
发源地:
发展历程:
文明成就:
阿拉伯数字
森严的
种姓制度
不可接触者—贱民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释迦牟尼
创立佛教
时间:
教义:
传播:
公元前6世纪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公元前三世纪后
课堂练习:
1.(2022·山东济南·16)把握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孔雀王朝”“种姓制度”“创立佛教”,这些关键词体现的古代文明是( )
A.古代埃及 B.古代两河流域
C.古代希腊 D.古代印度
2.(2022·湖南湘西州·9)《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作品,作品中描述了唐僧、孙悟空、如来佛祖等一系列角色,其中与“如来佛祖”有关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D
B
3.(2022·贵州毕节·9)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古印度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这说明早期佛教( )
A.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神仙方术
B.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
C.将长期遭受苦难的犹太人解脱出来
D.解决水源与牧场的资源之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