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四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四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0 17:3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尚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四次阶段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从文艺理论方面来看,首先,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这一言论,无疑进一步深化了冯梦龙的小说虚实论。其次,品评作家、作品。如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徐述夔《快士传》第一回中则分别指出当时佳人才子、神仙鬼怪等小说有“套语”“虚谈”等缺陷。这些评论都目光犀利,首次揭示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形成的深层原因,有开创之功,为后世学人所取资。第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再者,八股是一种具有严格规范的智力游戏,士子若沉迷于诗赋创作和学术研究,自然会将诗赋气和注疏气渗入八股,从而造成“破体”,因而《玉娇梨》中杨御史说:“诗词一道,固是文雅,文人所不可少,然最于举业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兴。”所以,站在当时的角度,马二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有不少描写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成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诔》,“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总体成就虽不能与专论比拟,但其中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值得学界关注。
(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
材料二: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是作者(故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力。议论和叙事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
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让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待“包法利夫人感觉到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现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
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代表着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逐步退出渐成风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
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的文学类型中,真的存在着“议论最小化”的小说,我想那一定是消费性的、用一个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总是在困难、复杂的沉思和思想辨正中,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提出自己的问题。
(节选自格非《现代小说中的议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小说作者在创作中常通过谈文论艺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知,认为这有利于提高小说的品味。
B.冯梦龙认为小说中描写的事情无所谓真假,只要道理“真”即可,《海游记》深化了这一观点。
C.明清时期,八股文体有着严格的规范,士子如在创作时融入诗赋气和注疏气,就会导致“破体”。
D.现代小说不同于古代的传统叙事文学,应力求“议论最小化”,避免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小说创作者在小说中阐发的观点,其中有一些不乏精辟之见,具有一定的价值。
B.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石头和空空道人之口抨击了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
C.不管是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还是现代小说中的议论,都包含了作者的态度或看法。
D.一个又一个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可能达成了“议论最小化”的效果。
3.下列选项中,属于材料二中所说的“议论”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祝福》: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B.施耐庵《林教头凤雪山神庙》: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
C.蒲松龄《促织》: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
D.卡夫卡《变形记》: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关于小说中“作者的声音”,现代小说的创作者有几种态度?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葛覃
孙犁①
他名叫葛覃。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也很好读。
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然矮小一些,却长得结实精神,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细问过,只知道他是南方人,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了参加抗日,先到延安,一九三九年春天,又从延安爬山涉水来到晋察冀边区。我们见面时,他是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的学生。一九四一年,边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我们一同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已经写了不少抗日的诗歌,他的作品富于青春热情和抗争精神,很多人能够背诵。
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
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或者也向往那里的水乡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
山川阻隔,敌人封锁,从此就得不到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的生死,我就渐渐把他忘记了。
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了冀中,也曾经到过白洋淀,但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也没有想到探寻他的下落。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我到了天津,才从文艺学院另一位同学那里知道葛覃还在白洋淀。那位同学说:
“他一直在那里下乡,也可以说在那里落户了。他的下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吧!”
进城以后,大家关心、注意的是那些显赫的人物和事件,报纸刊出的或电台广播的消息是谁当了部长,谁当了主任,谁写了名著,谁得到了外国人的赞扬……作家们还是下乡,有时上边轰着下去一阵,乡下炕席未暖,又浮上来了。葛覃下乡虽然彻底,一下十几年,一竿子扎到底,但他并没有因此出名,也没有人表扬他,因为他没有作品,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他到底在干什么呀,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因此,我就跟着剧团到白洋淀去体验生活,住在淀边一个村庄。行前,文艺学院那位同学告诉我,葛覃就是在这个村庄教小学。
到那里的第二天早晨,我就去找葛覃,小学在村庄的南头,面对水淀。校舍很宽敞,现在正是麦收季节,校门前的大操场,已经变成了打麦场。到学校一问,现在放假,葛老师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一次,看到一个农民穿戴的中年人,从学校出来,手里提了一个木水桶、上到淀边的船上,用一根竹竿,慢慢把船划到水深处,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然后打了一桶水,又划回来,望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情,提着水桶到学校去了。我看这个人的身影,有些像葛覃,就赶快跟了进去。我喊了一声:
“葛覃!”
我随他走进屋里,这是他的厨房兼备课室,饭桌上零散地放着一些书籍、报纸,书架上也放着一些碗筷、瓶罐。我看着他做熟了饭——一碗青菜汤;又看着他吃完了饭——一把一个玉米面饼子,泡在热汤里。在这种气氛下,我也没有多谈,只是翻看他桌上的书报,临走向他借了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拿回住处去看。
在村里,我问过村干部。他们说葛老师初来时,敌人正在疯狂烧杀,水淀的水都叫血染红了,他坚持下来了。人很老实,人缘也好。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数了。
去年,有一位白洋淀的业余作者到天津来,我又问起葛覃的生活。他说:“究竟为什么,一个人甘心老死异乡?除去到区县开会,连保定这个城市也不愿去一趟。认识的老同志又很多,飞黄腾达的也不少,为什么也从不去联络呢?过去好写诗,为什么现在一首也不写呢?这就使人不明白了。”
我说:“因为你是一个作家,所以才想得这样多。我在那个村庄的时候,农民就没有这些想法。他们早把葛老师看成是本乡本土的人了。他不愿再写诗,可能是觉得写诗没有什么用,是茶余酒后的玩艺儿。他一字一句地教学生读书,琅琅的书声,就像春天的雨水,滴落在地下,能生菽粟,于人生有实际好处。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他的行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衷的。白洋淀的那个小村庄,不会忘记他,即使他日后长眠在那里,白洋淀的烟水,也会永远笼罩他的坟墓。人之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当然,葛覃的内心,也可能埋藏着什么痛苦,他的灵魂,也可能受到过什么创伤,他对人生,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和看法,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也不必深究了。”
文本二:
芸斋主人曰:人生于必然王国之中,身不由己,乃托之于命运,成为千古难解之题目。圣人豪杰或能掌握他人之命运,有时却不能掌握自己之命运。至于凡俗,更无论矣。随波逐流,兢兢以求其不沉落没灭。古有隐逸一途,盖更不足信矣。樵则依附山林,牧则依附水草,渔则依附江湖,禅则依附寺庙。人不能脱离自然,亦即不能脱离必然。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葛章所行,近斯旨矣。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注:①孙犁(1913—2002),“荷花淀派”创始人。一九三七年参加工作,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员,晋察冀通讯社编辑等,一九四九年后长期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担任主编工作,晚年自号“芸斋主人”。文本一《葛覃》节选自孙犁的《芸斋小说》,文本二是作者放在《葛覃》篇末以“论赞”的形式发表的议论。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葛覃原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抗日先到延安,又来到晋察冀边区,他很有才情,作品富于青春的热情和抗争精神,受到很多人喜爱。
B.葛覃到了斗争特别激烈残酷的冀中区,再到了白洋淀,是因为这位来自江南的青年诗人,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向往那里的水乡景色。
C.葛覃下乡很彻底,在白洋淀任小学教师默默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学生无数,却毫无名气,小说刻画出一个令人崇敬的知识分子形象。
D.这篇小说语言简洁朴实,散淡平静,却带给读者意味隽永的感受。小说散文化的格调,自然的人物与情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魅力。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犁开创了“荷花淀派”,早期作品景物清新明净,富于乡土气息,充满诗情画意,而《葛覃》则是晚年孙犁深沉隽永风格的代表。
B.主人公葛覃的名字取自《诗经》中《周南·葛覃》篇,人如其名,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
C.文学与社会密切关联,时代巨变常常会给文学作品烙印上鲜明的时代印记,孙犁就是建国前后涌现出的作品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乡土文学作家。
D.《史记》《聊斋志异》篇末的“太史公曰”“异史氏曰”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评价与态度,《芸斋小说》继承了这种写法特点。
8.文本二中写到“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请分析葛覃的命运是如何和国家、民族相关联的?(6分)
9.请从艺术真实、历史真实两个角度对《葛覃》(文本一)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而问焉,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汙,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乃A资B车C百D乘E金F千G斤H衣I以J其K衣L冠M舞N以O其P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卿,古代官阶,三代时天子、诸侯国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为最高等级。
B.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因古代华夏以农为本,故后来就用社稷来泛称国家。
C.有诸,“诸”兼有“之”“乎”之意,和《齐桓晋文之事》中“不识有诸”用法相同。
D.伯,古代同“霸”,五伯,即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国结成联盟要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宾客商议对策,众人束手无策时姚贾自告奋勇愿意出使,但秦王也只给他置办了最基本的出使物资。
B.姚贾一行,不但制止了四国攻秦的战略,而且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秦王很是高兴,封给他千户城邑,并且任命他做了上卿。
C.韩非指责姚贾拿着珍珠重宝出使,所到之国未必真心和秦国结盟,而秦国珍宝已尽,还指出姚贾出身低位,履历不光彩,不应让他参与国家大事。
D.秦王听到韩非的说法后,对姚贾产生了疑心,并把他叫到面前加以质问,后经过姚贾的一番解释,选择相信姚贾,让他出使列国而责罚了韩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4分)
(2)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4分)
14.姚贾在被韩非指责后,向秦王解释时,分别用了“曾参、子胥”及“太公望、管仲、百里奚”两组例子,分别要说明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词人伫立在即将倾倒的楼头,极目天涯,黯然销魂的“春愁”油然而生。
B.“草色烟光残照”写春草、夕阳、迷蒙如烟似雾的光与色,景色凄美而又感伤。
C.下片写疏狂的词人为求得一醉,不拘形迹对酒当歌却强乐无味,排遣不去愁绪。
D.全词紧扣“春愁”又扑朔迷离,最后两句情感达到高潮后戛然而止,构思精巧。
1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脱胎于《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想去日已远、衣带渐已缓”的后一句,有人说柳永化的诗句好,也有人说“衣带渐已缓”一句更妙,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晳的回答,从“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3)“水”具有剪切不断、永不停息、无休无止等特点,在古代诗人笔下,“水”成了常见的喻愁对象。如“______,______”就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千古佳句。
三、语言文学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代美术宗师徐悲鸿绘画中描绘了诸多劳动者形象,不少作品深入人心成为经典之作如《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深的情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劳动者与众不同之美,能将劳动者独特的动作、造型与特殊的形象、环境进行巧妙的艺术融合。
譬如,他在1937年创作的中国画《巴人汲水》凸显了当时重庆鲜明的劳动特色。当时男女老少每天都要挑着桶下到江边,装满水,吃力地沿着 ① 的山路拾级而上有时每天甚至往返多次,足见巴人汲水之不易。这副纵300厘米,横62厘米,纵横比例很是夸张的画作,呈现了嘉陵江畔陡峭的崖壁和崎岖的山路。两个露出胳膊的男子被加强了筋骨描绘,突出健劲有力,徐悲鸿在画上自题七绝一首:“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他以画笔为苍生写照的神圣使命感,折射了劳动人民 ② 的生存意志与抗争精神。
1940年,徐悲鸿于印度创作的《愚公移山》有中国画、油画两个版本,都是赞颂像愚公这样具有崇高使命感的劳动者的博大情怀和 ③ 的战斗精神,以象征手法激励投身抗战一线的无名英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郊区包围之中,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① :首先,热岛效应会使城市内的天气酷热难耐、还会使雷电和暴雨这种极端天气增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其次, ② ,如由高温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气温过高还极易引起中暑,并使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而且,气温持续在较高值时,城市的用电量、用水量也会大幅增加,造成电力紧张,供水困难,直接造成经济损失。高温还会加快城市废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使地表的臭氧浓度增加,破坏大气环境。
为减缓热岛效应的不利影响, ③ ,主要有增加城市绿化覆盖面积,优化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推广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如尽量减少机动车使用、加强垃圾分类等,以共同保护城市环境。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的看法可能跟大家不太一样,还请多多理解。
B.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就应自觉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C.我们将承担本次探险科考活动的物资筹备工作,请各位尽管放心。
D.我们将紧紧围绕“青春与奉献”这一主题,组织好本次学习活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热情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鲜衣怒马少年时,“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热情最为宝贵。也有人说理性才是少年内心最重要的珍宝,“慎终如始,常以为戒”的理性也不可或缺。还有人说人生如茶,要在沉浮中积淀理性,在复焙中迸发热情,惟其如此才能余韵犹长。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尚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四次阶段测试
语文 参考答案
1.D【解析】“应力求议论最小化,避免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错,原文“但如果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
2.B【解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母之口抨击了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
3.B【解析】本项包含议论,其余项均主要为叙述。
4.①首先,指出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内容及价值。②其次,从文艺理论和艺术功能两方面分析古代小说中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③最后,概括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对研究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作用。(每点2分,共4分)
5.①现代小说创作有一种看法倡议“让议论最小化”,认为“场景叙事”比“概要叙事”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等,主张让“作者声音”逐步退出小说。②还有一种看法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是作者的天然权力,议论和叙事应相辅相成,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在沉思和思想辩证中,发出作者的声音。(每点2分,共4分)
6.B【解析】“是因为”错,小说原文“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或者也向往那里的水乡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
7.B【解析】“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错,葛覃青年时期爱写诗,有浪漫气质,后期当小学老师,不再写诗,转而关注现实人生。另“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也是错的。
8.①葛覃以家国、民族命运为自己的终极追求。抗日战争期间,不惧艰难,积极投身到激烈残酷的革命斗争中。②抗战结束后,他从国家需要出发,在平凡的教育一线,三十年如一日,克尽职责,坚守自己的革命初衷。(每点3分,共6分)
9.①从艺术真实的角度看,葛覃个性鲜明,故事情节完整,社会、自然环境描写真实自然,主题思想深刻。②从历史真实的角度看,这篇小说也是纪事,写的是真人真事,都准确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与时代特色。(每点3分,共6分)
10.EHL【解析】原句为:“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
11.B【解析】“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12.A【解析】“但秦王也只给他置办了最基本的出使物资”错,“乃资车百乘,金千斤”,可见是为其出使准备了丰厚的物资。
13.(1)这实际上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在外自己结交诸侯,希望大王明察。(是,这;以,借用、凭借;外,在外;愿,希望。每点1分,共4分)
(2)百里奚原来不过是虞国的一个乞丐,以五张羊皮的身价被转卖,可是秦穆公任用他为相后竟能使西戎来朝拜。(相,任用为相;朝,使动,使西戎来朝拜。两点2分,判断句1分,介词结构后置调整1分,共4分)
14.①用“曾参、子胥”的例子,是为了向秦王表明他的忠心,说明自己是忠诚于秦王的,希望秦王相信自己。②用“太公望、管仲、百里奚”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明主不会在意臣子卑贱的出身甚至恶名,只考察他们能否为己所用。(一点1分,两点3分)
15.A【解析】“即将倾倒的楼头”错,“危”为“高”之意。
16.柳永化用的诗句更好:①柳永的诗句形象鲜明,将一个因相思而日益消瘦、憔悴的诗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画面感强。②柳永的诗句表情达意充分,点明了相思之苦的主题,写出词人对意中人的专一痴情,执着无悔。(每点3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行行重行行》的原句更好:①“衣带渐已缓”一句,只说“衣带缓”,并未像柳诗那样说出“人憔悴”,更加含蓄,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②“衣带渐已缓”一句,质朴简洁,句意内蕴丰富深远,在耐人寻味中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每点3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7.(1)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2)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6分,有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18.①崎岖陡峭 ②坚强不屈 ③矢志不渝(每空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9.这幅画作呈现了嘉陵江畔陡峭的崖壁和崎岖的山路,它纵为300厘米,横62厘米,纵横比例很是夸张。(短句的顺序先后不影响得分)(每句1分,共4分)
20.①夸张,用“百丈路迢迢”,写出了巴人汲水过程中攀登陡峭山路的路程之长和过程之艰难,生动形象。②化用(用典),“盘中粒粒皆辛苦”一句,化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句而来,把汲水的辛苦和锄禾的辛苦联系起来,调动读者的想象,同时也增强了诗句的文化意蕴。(每点2分,共4分)
21.B【解析】B为泛指,其它三项均为专指。
22.①热岛效应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②热岛效应会危害人体健康 ③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相应措施(每点2分,共6分)
23.立意参考:
1.让热情与理性齐飞。
2.以理性看世界,以热情报华夏。
3.理性为墨,热情点染,成就美好人生。
4.让热情成就人生
5.让理性成就人生(单面立意,论证充分,逻辑自洽的也可以按切合题意给分)
译文:
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商议对策。大臣们不知怎样回答。这时姚贾站出来自告奋勇说:“臣愿意为大王出使四国,一定破坏他们的阴谋,阻止战事的发生。”秦王拨给他战车百辆,黄金千斤,并让他穿上自己的衣服,佩上自己的宝剑。于是姚贾辞别秦王,遍访四国。姚贾此行,不但达到了制止四国攻秦的战略,而且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秦王十分高兴,马上封给他1000户城邑,并任命他为上卿。秦臣韩非指责姚贾说:“姚贾拿着珍珠重宝,出使荆、吴、燕、代等地,长达三年,这些地方的国家未必真心实意和秦国结盟,而本国国库中的珍宝却已散尽。这实际上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在外自己结交诸侯,希望大王明察。更何况姚贾不过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在魏国做过盗贼,虽然在赵国做过官,后来却被驱逐出境,这样一个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让他参与国家大事,不是勉励群臣的办法!”于是秦王召来姚贾问道:“寡人听说你用秦国的珍宝结交诸侯,可有此事?”姚贾坦承无讳:“有。”秦王变了脸色说道:“那么你还有什么面目再与寡人相见?”姚贾回答说:“昔日曾参孝顺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伍骨尽忠报主,天下诸侯都愿以之为臣。而臣效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臣不把财宝送给那四个国家,还能让他们归服谁呢?大王再想,假如臣不忠于王,四国之君凭什么信任臣呢?如今大王听信谗言,就不会再有忠臣为国出力了。”秦王又说道:“寡人听说你是看门人之子、魏之盗贼、赵之逐臣。”姚贾仍是不卑不亢:“姜太公是一个被老婆赶出家门的齐人,在朝歌时连肉都卖不出去的无用的屠户,也是被子良驱逐的家臣,但文王慧眼独具,以之为辅佐,最终建立王业。管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在南阳穷困潦倒,在鲁国时曾被囚禁,齐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业。百里奚原来不过是虞国的一个乞丐,以五张羊皮的身价被转卖,可是秦穆公任用他为相后竟能使西戒来朝拜。晋文公倚仗中山国的盗贼,却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这些人,出身无不卑贱,身负恶名,甚至为人所不齿,而明主加以重用,是因为知道他们能为国家建立不朽的功勋。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臣子的过失,不听信别人的谗言,只考察他们能否为己所用。所以能够安邦定国的明君,不听信外面的诽谤,不封赏空有清高之名、没有尺寸之功的人。这样一来,所有为臣的不就不敢用虚名希求于国君了。”秦王叹服:“爱卿说的在理。”于是仍让姚贾出使列国而责罚了韩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