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百年孤独》知识点小测验(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百年孤独》知识点小测验(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2 16:48:2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百年孤独》知识点小测验(一)
一、单选题
1.《百年孤独》中刻画了多位形象鲜明的女性,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尔苏拉:她是布恩迪亚家族历史的创造者与见证者,是小说中最理想的女性角色。
B.费尔南达:她曾试图成为布恩迪亚家族的掌管者来统治整个家族,但终究想法破灭。
C.丽贝卡:她有食土癖,可她身上却具备乌尔苏拉希望自己的后代所具备的品质。
D.梅梅:她仿佛永远停留在童年,生活在自己单纯幸福的世界里,最后抓着床单升天了。
2.依据诗意,作者感到被“啮咬”“绞伤”的原因,最可能的一项(  )
花是无声的音乐/果实是最动人的书籍/当它们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起我的一片叹息
A.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
B.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C.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D.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 马尔克斯在去世之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缅怀他的文章。
B.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对工程施工是否认真负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我们要深思而慎为。
C.自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问世40多年,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知名作家都称曾深受其影响。
D.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灰霾天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二、填空题
4.易错字音。
①怪癖   ②沁   染 ③碍   事 ④吮   吸
⑤扳   倒 ⑥玷   污 ⑦簪   
三、语言表达
5.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概括出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不超过35个字。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掀起了“诺贝尔文学奖热”。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也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其代表作有小说《城市与狗》(1963年)、《绿房子》(1965年)和《酒吧长谈》(1969年)等,其中《城市与狗》是略萨蜚声国际文坛。
略萨的作品从社会层面讲,笔触相当广泛,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城镇市民、知识分子、艺术人物、官僚机构、军队等,都是他的描述对象。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不择手段竞争等。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公羊的节日》体现了他对拉美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小说通过杜撰一个女人的所见所闻,再现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魔鬼般的独裁时代,批驳得淋漓尽致。
略萨被誉为“拉美结构主义文学大师”,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并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孤独,虽无法准确定义,   。19世纪,作家爱伦·坡在《人群中的人》中描述了现代人孤独的处境,主人公不断追逐人群却寻找不到安慰。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遇到不痛快,想找人倾诉,翻开通讯录,    。马尔克斯创作完《百年孤独》后这样解释:孤独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在人群中,只有带着爱意、打破坚壳、努力追逐的人,   。
7.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不超过25个字。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提到“历过一番梦幻”“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不敢失其真;另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余地,留下了纵横驰骋的空间,留下了创作的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是   
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造成传统文化魅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②以至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表达缺乏兴趣。③社会上“回归传统,重视传承”意识的增强,④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正逐渐得到释放。⑤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⑦通过融合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⑧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是对传统文化自身价值的一次检验,⑨好的表达方式能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认知。
9.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练流畅,不超过80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3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26.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31.0%的受访者表示差不多。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10.2014年4月18日,《百年孤独》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逝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不仅因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位置,还以深刻独到的美学追求著称于世。请你参照示例,为他写一段墓志铭,对其作品或成就进行评价。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示例: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志铭:“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马尔克斯的墓志铭:
四、名著导读
11.《百年孤独》中塑造的乌尔苏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五、问答题
12.“镇上因此拒绝吉卜赛人扎营,并将他们视为贪欲与堕落的传播者,不许他们以后再踏上这片土地。但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也明确表示,梅尔基亚德斯以他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孔多的大门将永远对他古老的部落敞开。然而据那些周游各地的旅人说,梅尔基亚德斯的部落由于逾越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已从大地上被抹去。”上述内容表明了什么?百年孤独(节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对文学名著中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事件)及内容的考查。
D项,抓着床单升天的是“雷梅黛丝”,不是“梅梅”。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对文学名著中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事件)及内容的考查。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尤其是中外名著,可精读也可浅读,掌握主要人物的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2.【答案】A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诗歌
【解析】【分析】因为原文是说“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因此可以将原因归为时光易逝、光阴荏苒。然后分析所给四个选项可知,只有A项是表现时光易逝的,B、C、D三项分别表现的是知音稀少、相思之情、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诗歌,再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3.【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项,中途易辙,应改为“在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之后”。C项,缺主语,“自”应放在“《百年孤独》”后面。D项,语序不当,将“不仅”放到第二个“灰霾天气”之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4.【答案】p ;qìn;ài;shun;bān;diàn;zān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癖”,读音是pǐ,是指因长期的习惯而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偏好、嗜好。
“沁”,qìn,(香气、液体等)渗入或透出;头向下垂;往水里放。
“碍”,ài,从石从疑,止也。妨碍别人做事,使人感到不方便;障碍,碍着脸等。
“吮”,shǔn,意思是把嘴唇聚拢在有小口的物体上吸取东西。
“扳”,bān,使位置固定的东西改变方向或转动;把输掉的赢回来。
“玷污”,diàn wū ,弄脏;使有污点(多用于比喻)。
“簪”,zān,簪子,旧时用来别住头发的一种饰物。用金属、玉石、骨头等制成。插,戴。
故答案为:p ;qìn;ài;shun;bān;diàn;zān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5.【答案】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独裁;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这则新闻的第二、三段分别介绍了略萨作品的两个方面的特点,即作品的主旨特点、艺术特点。由原文“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竞争等。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可概括“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对独裁”;由原文“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可概括“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故答案为: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独裁;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6.【答案】却是现代人逃不了的一种情绪(却是现代人的现实处境);猛然发现不知打给谁;才能收获温暖(才能够化解孤独)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孤独”。第一处,前面说“孤独,虽无法准确定义”,由“虽”可知,前后内容之间应是转折关系,故后一句中应出现表转折的关联词“却”,再根据后面“描述了现代人孤独的处境,主人公不断追逐人群却寻找不到安慰。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这些内容可知,此处应是说孤独是现代人的现实处境或是一种逃不掉的情绪;第二处,是对现实中人们孤独经历的叙述,“遇到不痛快,想找人倾诉,翻开通讯录”,由这些叙述可知接下来应说,猛然发现不知打给谁;第三处,前面说“在人群中,只有带着爱意、打破坚壳、努力追逐的人”,由“只有”可知,后一句中应有与之搭配的词语“才”或“才能”,前面所说应是化解孤独获得幸福的途径,后面自然是结果。
故答案为:①却是现代人逃不了的一种情绪(却是现代人的现实处境) ;②猛然发现不知打给谁;③才能收获温暖(才能够化解孤独)
【点评】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7.【答案】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概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首先,要明确作用于谁,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也为读者留下了……”可知,主要是对创作者和读者的作用;其次,要明确有什么作用,由“留下了……的余地……留下了创作的自由”“留下了……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可提炼出“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故答案为: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8.【答案】语句①,修改为:去掉“造成”。语句③,修改为:“社会上”之前加“随着”。语句④,修改为:“释放”改为“缓解”。语句⑨,修改为:“评价”和“认知”互换位置。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能力。
第①句,句式杂糅,去掉“造成”。
第③句,中途易辙,在“社会上‘回归传统,重视传承’意识的增强”之前加“随着”。
语句④,“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正逐渐得到释放”搭配不当,把“释放”改为“缓解”。
语句⑨,语序不当,把“评价”和“认知”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语句①,修改为:去掉“造成”。语句③,修改为:“社会上”之前加“随着”。语句④,修改为:“释放”改为“缓解”。语句⑨,修改为:“评价”和“认知”互换位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9.【答案】绝大多数受访者坦言自己与父母之间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这个现象究竟是孩子对父母还是父母对孩子的情况更多,不同家庭表现有差异;但其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①由材料“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可知,遇到困难,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父母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
②由材料“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可知,这种现象80后、90后最普遍;
③由材料“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可知,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故答案为:绝大多数受访者坦言自己与父母之间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这个现象究竟是孩子对父母还是父母对孩子的情况更多,不同家庭表现有差异;但其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中语段压缩的能力。压缩语段题型解题时,首先分析语段有几个句子,再看每个句子观点是什么,接着再分析句子之间什么关系,进而理清文段的层次脉络,最后依据题干要求作答,注意字数等具体要求。
10.【答案】①丰富的想象,奇特的语言,像一面魔镜,映照出拉美大陆的百年孤独;幸运的是 ,拉美也因他走出孤独。②描绘孤独,解剖孤独,反抗孤独,是他毕生的使命;他因孤独而闻名,更因孤独而不朽。
【知识点】仿写句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仿写一段墓志铭,既考查仿写的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本题要求给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写墓志铭,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是《百年孤独》,墓志铭的内容要能够反映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追求和成就。从所给例句来看,墓志铭应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写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他人或世界带来的影响,后一部分写这一影响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意义,前后两部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①丰富的想象 , 奇特的语言 , 像一面魔镜 , 映照出拉美大陆的百年孤独;幸运的是 , 拉美也因他走出孤独。②描绘孤独 , 解剖孤独 , 反抗孤独 , 是他毕生的使命;他因孤独而闻名 , 更因孤独而不朽。
【点评】本题要求仿写一段墓志铭,既考查仿写的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了解墓志铭主人的生平及成就,然后仔细阅读所给例句,确定墓志铭的写作格式,完成题目。
11.【答案】乌尔苏拉在《百年孤独》中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顽强、睿智、执着、独立,并不逊色于她的丈夫,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是整个家族的支撑者。
她不愿与现实生活妥协,在一次次历史关头担当重任,从不愿意也未曾在苦难和挫折面前屈服。在旁人无法治愈丽贝卡的吃土症的困境中,乌尔苏拉采取“药物治疗加上皮带抽打”的手段,不但让丽贝卡在几个星期后显出康复的迹象,还让丽贝卡把她视为家庭成员中最亲近的人。在危害十足的失眠症面前,一开始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对失眠症的危害缺乏正确认识,而乌尔苏拉“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用从母亲那里学过的对草药的认识,开展了草药治疗。她以全部的心力经营着整个家族。
她为孩子们的“孤独入骨”“守旧顽固”等怪癖感到痛心,她的身上有着一种维持家族生存下去的顽强毅力,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伟大,表现出对布恩迪亚家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她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是远道而来的、孤独多病的远方表亲丽贝卡。
然而伟大的母爱在冷漠的现实、沉重的孤独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正当她哀叹自己命不好,认定儿女们的怪癖与猪尾巴同样可怕时,奥雷里亚诺眼神定定地望着她,令她感到阵茫然”。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乌尔苏拉·伊瓜兰是哥伦比亚小说家马尔克斯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中的人物。她是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妻子,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阿玛兰妲的母亲。
乌尔苏拉是随同丈夫一起建立并在马孔多定居下来的第一批开拓者,她毕生都在维系家族血脉的延续,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仍掩饰自己变瞎的残酷事实,继续自己的操劳和回忆,直到自己安静的死去。
乌尔苏拉拥有普通妇女中最为优秀的品质,她是丈夫的好妻子,儿女中的好母亲,家族中默默奉献不辞劳苦的人。她操持家务并且经营有道,亲自率领木匠泥瓦匠修建家园,把房子刷成白色,规划漂亮迷人的秋海棠长廊,即使遭受战乱也依然坚持重建家园。她教育后代果敢有方,鞭打暴戾的孙子,痛斥奥雷里亚诺上校的不仁。她收养说不清亲属关系的丽贝卡视如己出,改掉她吃土的恶习。她招待儿子的死敌在家里吃饭,只因为那人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她爱家族中所有的人,独自去寻找出走的大儿子而迷失回家的路,她说阿玛兰妲是最温柔的人……她一生操劳而没有任何怨言,而家族正是在她死后陷入加速的灭亡中,如果说她的丈夫以极大的魄力开创了马孔多,乌尔苏拉则以全部的心力经营了整个家族,从这一点来说她一点也不比丈夫逊色。
故答案为:乌尔苏拉在《百年孤独》中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顽强、睿智、执着、独立,并不逊色于她的丈夫,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是整个家族的支撑者。
她不愿与现实生活妥协,在一次次历史关头担当重任,从不愿意也未曾在苦难和挫折面前屈服。在旁人无法治愈丽贝卡的吃土症的困境中,乌尔苏拉采取“药物治疗加上皮带抽打”的手段,不但让丽贝卡在几个星期后显出康复的迹象,还让丽贝卡把她视为家庭成员中最亲近的人。在危害十足的失眠症面前,一开始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对失眠症的危害缺乏正确认识,而乌尔苏拉“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用从母亲那里学过的对草药的认识,开展了草药治疗。她以全部的心力经营着整个家族。
她为孩子们的“孤独入骨”“守旧顽固”等怪癖感到痛心,她的身上有着一种维持家族生存下去的顽强毅力,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伟大,表现出对布恩迪亚家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她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是远道而来的、孤独多病的远方表亲丽贝卡。
然而伟大的母爱在冷漠的现实、沉重的孤独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正当她哀叹自己命不好,认定儿女们的怪癖与猪尾巴同样可怕时,奥雷里亚诺眼神定定地望着她,令她感到阵茫然”。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2.【答案】文中内容,通过对比,表明了马孔多居民缺乏长远的眼光,孤独封闭;同时彰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的智慧。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课文主要情节的作用能力。
这段文字主要写了马孔多居民和彰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对吉卜赛人扎营在小镇的不同的态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了马孔多居民与世隔绝的孤独的,死寂般的孤独的特点以及保守落后,封闭愚昧的思想;而彰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则是一位创造者,也是一位探险者,他富有想象,关键还努力致力于实现想象。马孔多,从无到有,都是他亲自带领跟随他的人一起建立的,他本想依海而建,然而探险两年也没有找到大海,马孔多的建立对他来说,并不是终点,他还要努力的去创造。
故答案为:文中内容,通过对比,表明了马孔多居民缺乏长远的眼光,孤独封闭;同时彰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的智慧。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百年孤独》知识点小测验(一)
一、单选题
1.《百年孤独》中刻画了多位形象鲜明的女性,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尔苏拉:她是布恩迪亚家族历史的创造者与见证者,是小说中最理想的女性角色。
B.费尔南达:她曾试图成为布恩迪亚家族的掌管者来统治整个家族,但终究想法破灭。
C.丽贝卡:她有食土癖,可她身上却具备乌尔苏拉希望自己的后代所具备的品质。
D.梅梅:她仿佛永远停留在童年,生活在自己单纯幸福的世界里,最后抓着床单升天了。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对文学名著中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事件)及内容的考查。
D项,抓着床单升天的是“雷梅黛丝”,不是“梅梅”。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对文学名著中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事件)及内容的考查。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尤其是中外名著,可精读也可浅读,掌握主要人物的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2.依据诗意,作者感到被“啮咬”“绞伤”的原因,最可能的一项(  )
花是无声的音乐/果实是最动人的书籍/当它们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起我的一片叹息
A.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
B.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C.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D.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答案】A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诗歌
【解析】【分析】因为原文是说“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因此可以将原因归为时光易逝、光阴荏苒。然后分析所给四个选项可知,只有A项是表现时光易逝的,B、C、D三项分别表现的是知音稀少、相思之情、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诗歌,再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 马尔克斯在去世之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缅怀他的文章。
B.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对工程施工是否认真负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我们要深思而慎为。
C.自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问世40多年,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知名作家都称曾深受其影响。
D.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灰霾天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项,中途易辙,应改为“在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之后”。C项,缺主语,“自”应放在“《百年孤独》”后面。D项,语序不当,将“不仅”放到第二个“灰霾天气”之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二、填空题
4.易错字音。
①怪癖   ②沁   染 ③碍   事 ④吮   吸
⑤扳   倒 ⑥玷   污 ⑦簪   
【答案】p ;qìn;ài;shun;bān;diàn;zān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癖”,读音是pǐ,是指因长期的习惯而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偏好、嗜好。
“沁”,qìn,(香气、液体等)渗入或透出;头向下垂;往水里放。
“碍”,ài,从石从疑,止也。妨碍别人做事,使人感到不方便;障碍,碍着脸等。
“吮”,shǔn,意思是把嘴唇聚拢在有小口的物体上吸取东西。
“扳”,bān,使位置固定的东西改变方向或转动;把输掉的赢回来。
“玷污”,diàn wū ,弄脏;使有污点(多用于比喻)。
“簪”,zān,簪子,旧时用来别住头发的一种饰物。用金属、玉石、骨头等制成。插,戴。
故答案为:p ;qìn;ài;shun;bān;diàn;zān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三、语言表达
5.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概括出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不超过35个字。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掀起了“诺贝尔文学奖热”。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也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其代表作有小说《城市与狗》(1963年)、《绿房子》(1965年)和《酒吧长谈》(1969年)等,其中《城市与狗》是略萨蜚声国际文坛。
略萨的作品从社会层面讲,笔触相当广泛,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城镇市民、知识分子、艺术人物、官僚机构、军队等,都是他的描述对象。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不择手段竞争等。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公羊的节日》体现了他对拉美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小说通过杜撰一个女人的所见所闻,再现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魔鬼般的独裁时代,批驳得淋漓尽致。
略萨被誉为“拉美结构主义文学大师”,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并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答案】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独裁;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这则新闻的第二、三段分别介绍了略萨作品的两个方面的特点,即作品的主旨特点、艺术特点。由原文“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竞争等。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可概括“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对独裁”;由原文“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可概括“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故答案为: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独裁;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孤独,虽无法准确定义,   。19世纪,作家爱伦·坡在《人群中的人》中描述了现代人孤独的处境,主人公不断追逐人群却寻找不到安慰。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遇到不痛快,想找人倾诉,翻开通讯录,    。马尔克斯创作完《百年孤独》后这样解释:孤独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在人群中,只有带着爱意、打破坚壳、努力追逐的人,   。
【答案】却是现代人逃不了的一种情绪(却是现代人的现实处境);猛然发现不知打给谁;才能收获温暖(才能够化解孤独)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孤独”。第一处,前面说“孤独,虽无法准确定义”,由“虽”可知,前后内容之间应是转折关系,故后一句中应出现表转折的关联词“却”,再根据后面“描述了现代人孤独的处境,主人公不断追逐人群却寻找不到安慰。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这些内容可知,此处应是说孤独是现代人的现实处境或是一种逃不掉的情绪;第二处,是对现实中人们孤独经历的叙述,“遇到不痛快,想找人倾诉,翻开通讯录”,由这些叙述可知接下来应说,猛然发现不知打给谁;第三处,前面说“在人群中,只有带着爱意、打破坚壳、努力追逐的人”,由“只有”可知,后一句中应有与之搭配的词语“才”或“才能”,前面所说应是化解孤独获得幸福的途径,后面自然是结果。
故答案为:①却是现代人逃不了的一种情绪(却是现代人的现实处境) ;②猛然发现不知打给谁;③才能收获温暖(才能够化解孤独)
【点评】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7.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不超过25个字。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提到“历过一番梦幻”“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不敢失其真;另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余地,留下了纵横驰骋的空间,留下了创作的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是   
【答案】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概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首先,要明确作用于谁,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也为读者留下了……”可知,主要是对创作者和读者的作用;其次,要明确有什么作用,由“留下了……的余地……留下了创作的自由”“留下了……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可提炼出“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故答案为: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造成传统文化魅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②以至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表达缺乏兴趣。③社会上“回归传统,重视传承”意识的增强,④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正逐渐得到释放。⑤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⑦通过融合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⑧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是对传统文化自身价值的一次检验,⑨好的表达方式能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认知。
【答案】语句①,修改为:去掉“造成”。语句③,修改为:“社会上”之前加“随着”。语句④,修改为:“释放”改为“缓解”。语句⑨,修改为:“评价”和“认知”互换位置。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能力。
第①句,句式杂糅,去掉“造成”。
第③句,中途易辙,在“社会上‘回归传统,重视传承’意识的增强”之前加“随着”。
语句④,“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正逐渐得到释放”搭配不当,把“释放”改为“缓解”。
语句⑨,语序不当,把“评价”和“认知”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语句①,修改为:去掉“造成”。语句③,修改为:“社会上”之前加“随着”。语句④,修改为:“释放”改为“缓解”。语句⑨,修改为:“评价”和“认知”互换位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9.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练流畅,不超过80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3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26.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31.0%的受访者表示差不多。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答案】绝大多数受访者坦言自己与父母之间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这个现象究竟是孩子对父母还是父母对孩子的情况更多,不同家庭表现有差异;但其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①由材料“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可知,遇到困难,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父母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
②由材料“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可知,这种现象80后、90后最普遍;
③由材料“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可知,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故答案为:绝大多数受访者坦言自己与父母之间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这个现象究竟是孩子对父母还是父母对孩子的情况更多,不同家庭表现有差异;但其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中语段压缩的能力。压缩语段题型解题时,首先分析语段有几个句子,再看每个句子观点是什么,接着再分析句子之间什么关系,进而理清文段的层次脉络,最后依据题干要求作答,注意字数等具体要求。
10.2014年4月18日,《百年孤独》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逝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不仅因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位置,还以深刻独到的美学追求著称于世。请你参照示例,为他写一段墓志铭,对其作品或成就进行评价。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示例: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志铭:“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马尔克斯的墓志铭:
【答案】①丰富的想象,奇特的语言,像一面魔镜,映照出拉美大陆的百年孤独;幸运的是 ,拉美也因他走出孤独。②描绘孤独,解剖孤独,反抗孤独,是他毕生的使命;他因孤独而闻名,更因孤独而不朽。
【知识点】仿写句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仿写一段墓志铭,既考查仿写的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本题要求给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写墓志铭,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是《百年孤独》,墓志铭的内容要能够反映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追求和成就。从所给例句来看,墓志铭应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写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他人或世界带来的影响,后一部分写这一影响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意义,前后两部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①丰富的想象 , 奇特的语言 , 像一面魔镜 , 映照出拉美大陆的百年孤独;幸运的是 , 拉美也因他走出孤独。②描绘孤独 , 解剖孤独 , 反抗孤独 , 是他毕生的使命;他因孤独而闻名 , 更因孤独而不朽。
【点评】本题要求仿写一段墓志铭,既考查仿写的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了解墓志铭主人的生平及成就,然后仔细阅读所给例句,确定墓志铭的写作格式,完成题目。
四、名著导读
11.《百年孤独》中塑造的乌尔苏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乌尔苏拉在《百年孤独》中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顽强、睿智、执着、独立,并不逊色于她的丈夫,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是整个家族的支撑者。
她不愿与现实生活妥协,在一次次历史关头担当重任,从不愿意也未曾在苦难和挫折面前屈服。在旁人无法治愈丽贝卡的吃土症的困境中,乌尔苏拉采取“药物治疗加上皮带抽打”的手段,不但让丽贝卡在几个星期后显出康复的迹象,还让丽贝卡把她视为家庭成员中最亲近的人。在危害十足的失眠症面前,一开始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对失眠症的危害缺乏正确认识,而乌尔苏拉“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用从母亲那里学过的对草药的认识,开展了草药治疗。她以全部的心力经营着整个家族。
她为孩子们的“孤独入骨”“守旧顽固”等怪癖感到痛心,她的身上有着一种维持家族生存下去的顽强毅力,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伟大,表现出对布恩迪亚家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她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是远道而来的、孤独多病的远方表亲丽贝卡。
然而伟大的母爱在冷漠的现实、沉重的孤独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正当她哀叹自己命不好,认定儿女们的怪癖与猪尾巴同样可怕时,奥雷里亚诺眼神定定地望着她,令她感到阵茫然”。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乌尔苏拉·伊瓜兰是哥伦比亚小说家马尔克斯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中的人物。她是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妻子,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阿玛兰妲的母亲。
乌尔苏拉是随同丈夫一起建立并在马孔多定居下来的第一批开拓者,她毕生都在维系家族血脉的延续,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仍掩饰自己变瞎的残酷事实,继续自己的操劳和回忆,直到自己安静的死去。
乌尔苏拉拥有普通妇女中最为优秀的品质,她是丈夫的好妻子,儿女中的好母亲,家族中默默奉献不辞劳苦的人。她操持家务并且经营有道,亲自率领木匠泥瓦匠修建家园,把房子刷成白色,规划漂亮迷人的秋海棠长廊,即使遭受战乱也依然坚持重建家园。她教育后代果敢有方,鞭打暴戾的孙子,痛斥奥雷里亚诺上校的不仁。她收养说不清亲属关系的丽贝卡视如己出,改掉她吃土的恶习。她招待儿子的死敌在家里吃饭,只因为那人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她爱家族中所有的人,独自去寻找出走的大儿子而迷失回家的路,她说阿玛兰妲是最温柔的人……她一生操劳而没有任何怨言,而家族正是在她死后陷入加速的灭亡中,如果说她的丈夫以极大的魄力开创了马孔多,乌尔苏拉则以全部的心力经营了整个家族,从这一点来说她一点也不比丈夫逊色。
故答案为:乌尔苏拉在《百年孤独》中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顽强、睿智、执着、独立,并不逊色于她的丈夫,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是整个家族的支撑者。
她不愿与现实生活妥协,在一次次历史关头担当重任,从不愿意也未曾在苦难和挫折面前屈服。在旁人无法治愈丽贝卡的吃土症的困境中,乌尔苏拉采取“药物治疗加上皮带抽打”的手段,不但让丽贝卡在几个星期后显出康复的迹象,还让丽贝卡把她视为家庭成员中最亲近的人。在危害十足的失眠症面前,一开始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对失眠症的危害缺乏正确认识,而乌尔苏拉“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用从母亲那里学过的对草药的认识,开展了草药治疗。她以全部的心力经营着整个家族。
她为孩子们的“孤独入骨”“守旧顽固”等怪癖感到痛心,她的身上有着一种维持家族生存下去的顽强毅力,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伟大,表现出对布恩迪亚家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她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是远道而来的、孤独多病的远方表亲丽贝卡。
然而伟大的母爱在冷漠的现实、沉重的孤独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正当她哀叹自己命不好,认定儿女们的怪癖与猪尾巴同样可怕时,奥雷里亚诺眼神定定地望着她,令她感到阵茫然”。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五、问答题
12.“镇上因此拒绝吉卜赛人扎营,并将他们视为贪欲与堕落的传播者,不许他们以后再踏上这片土地。但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也明确表示,梅尔基亚德斯以他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孔多的大门将永远对他古老的部落敞开。然而据那些周游各地的旅人说,梅尔基亚德斯的部落由于逾越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已从大地上被抹去。”上述内容表明了什么?百年孤独(节选)
【答案】文中内容,通过对比,表明了马孔多居民缺乏长远的眼光,孤独封闭;同时彰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的智慧。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课文主要情节的作用能力。
这段文字主要写了马孔多居民和彰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对吉卜赛人扎营在小镇的不同的态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了马孔多居民与世隔绝的孤独的,死寂般的孤独的特点以及保守落后,封闭愚昧的思想;而彰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则是一位创造者,也是一位探险者,他富有想象,关键还努力致力于实现想象。马孔多,从无到有,都是他亲自带领跟随他的人一起建立的,他本想依海而建,然而探险两年也没有找到大海,马孔多的建立对他来说,并不是终点,他还要努力的去创造。
故答案为:文中内容,通过对比,表明了马孔多居民缺乏长远的眼光,孤独封闭;同时彰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的智慧。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