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百年孤独》知识点进阶考察(二)
一、语言表达
1.2014年4月18日,《百年孤独》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逝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不仅因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位置,还以深刻独到的美学追求著称于世。请你参照示例,为他写一段墓志铭,对其作品或成就进行评价。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
示例: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志铭:“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马尔克斯的墓志铭:
【答案】①丰富的想象,奇特的语言,像一面魔镜,映照出拉美大陆的百年孤独;幸运的是,拉美也因他走出孤独。②描绘孤独,解剖孤独,反抗孤独,是他毕生的使命;他因孤独而闻名,更因孤独而不朽。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给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写墓志铭,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是《百年孤独》,墓志铭的内容要能够反映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追求和成就。从所给例句来看,墓志铭应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写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他人或世界带来的影响,后一部分写这一影响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意义,前后两部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故答案为:①丰富的想象,奇特的语言,像一面魔镜,映照出拉美大陆的百年孤独;幸运的是,拉美也因他走出孤独。②描绘孤独,解剖孤独,反抗孤独,是他毕生的使命;他因孤独而闻名,更因孤独而不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二、问答题
2.《百年孤独》中乌尔苏拉外出多年,她找到了什么?
【答案】乌尔苏拉外出多年,她虽然没找到出走的大儿子,但找到了其丈夫远征多年也没能找到的与外界沟通的道路。
【知识点】名篇;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掌握主要情节和把握重要人物事迹的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乌尔苏拉外出多年,她找到了什么?乌尔苏拉外出本身的目的是寻找和吉普赛人一起走了的大儿子,但是却意外地发现一条与外界交往的路,这是她的表哥丈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穷其一生远征也没有实现的梦想。
故答案为:乌尔苏拉外出多年,她虽然没找到出走的大儿子,但找到了其丈夫远征多年也没能找到的与外界沟通的道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掌握主要情节和把握重要人物事迹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对整部作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3.《百年孤独》原文说“马孔多变了样”,马孔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答案】马孔多是小说中布恩迪亚家族定居的地方,偏远闭塞。马孔多通常被认为是作者马尔克斯童年时期的故乡——阿拉卡塔卡。该镇位于哥伦比亚北部加勒比海岸。2006年6月,当地曾举行公投想将镇名更改为“阿拉卡塔卡—马孔多”。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马孔多是布恩迪亚家族逃难时发现并定居的滩地,偏远闭塞,布恩迪亚家族亲手在这里建立起了自己家族的小镇,是第一代人的救赎,让家族获得了与世隔绝的孤独,也赋予了这个小镇世界文明之外的孤独。马孔多通常被认为是作者马尔克斯童年时期的故乡——阿拉卡塔卡。该镇位于哥伦比亚北部加勒比海岸。2006年6月,当地曾举行公投想将镇名更改为“阿拉卡塔卡—马孔多”。
故答案为:马孔多是小说中布恩迪亚家族定居的地方,偏远闭塞。马孔多通常被认为是作者马尔克斯童年时期的故乡——阿拉卡塔卡。该镇位于哥伦比亚北部加勒比海岸。2006年6月,当地曾举行公投想将镇名更改为“阿拉卡塔卡—马孔多”。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4.阅读卡尔维诺《孤独》选段,回答问题。
我停下来打量他们。
他们在干活,晚上,在一条冷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
这是一块很重的门板:他们正用一个铁门闩当杠杆,但是门板就是一动不动。
我当时正在闲逛,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我们不是同时在使劲。我就叫:“嘿,往上!”站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肘子捅了捅我,低声说:“闭嘴!你疯了!你想叫他们听见吗?”
我晃了晃我的脑袋,就好像是说我不过是说溜了嘴。
这事儿颇费了我们一点时间,大家都浑身是汗,但最后我们把门板支到足够一个人从下面钻进去的高度了。我们互相看看,十分高兴。然后我们就进去了。他们让我提着一个口袋,其他人把东西拿过来放进去。
(有删改)
文中画线句子“晚上,在一条冷僻的街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环境;②便于故事情节的展开;③烘托、渲染“我”内心的孤独。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说
【解析】【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晚上”交代了时间,“街上”交代了地点,“冷僻”的环境烘托出“我”内心的孤独。
故答案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环境;②便于故事情节的展开;③烘托、渲染“我”内心的孤独。
【点评】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渲染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余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________。《枯枝败叶》只能看成是《百年孤独》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________的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昧不辨轮廓;《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是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疲惫英雄。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________。《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________的诺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我愿意把它解释成是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善心,对世人做了一次满怀恻隐的安抚。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 ),我承认,对他任何的吹毛求疵,也许只是一个被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疲惫英雄。
B.《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疲惫英雄。
C.《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D.《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实恰好相反,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B.我这样数落他,但事实恰好相反,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C.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有不敬之意
D.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相提并论 鞭长莫及 望其项背 垂名青史
B.等量齐观 力不从心 望尘莫及 垂名青史
C.相提并论 力不从心 望其项背 声名显赫
D.等量齐观 鞭长莫及 望尘莫及 声名显赫
【答案】5.A
6.D
7.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杂糅,B、D两项修改不到位,排除;二是“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之间的关系为转折关系,而非顺承关系,应将“从而”改为“却”,C、D两项修改不到位,排除。
故答案为:A。
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事实恰好相反”是针对“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所以应置于最后,这样才与下文“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契合。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等量齐观: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前者侧重放在一起讨论,后者侧重同等看待。用在否定句中,前者差别更大,根据语境,此处应选用“相提并论”。第二处,力不从心: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鞭长莫及:虽然鞭子很长,但总不能打到马肚子上;后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此处强调马尔克斯想将作品写好,虽很是努力,却难以达到目的,应选用“力不从心”。第三处,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中。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本身即带否定意味,一般不用于否定句中。相应空缺处所在语句是否定句,应选用“望其项背”。第四处,声名显赫:形容名声盛大。垂名青史: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根据语境,相应空缺处强调的是名声很大,应选用“声名显赫”。
故答案为:C。
语言文字运用Ⅰ
1967年,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 ),震惊了世界文坛。不仅作者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此后马尔克斯又发表了《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佳作。 。除了创作实践上拥有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世纪( )之作以外,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方面,他也是颇有建树的。一是他首先将民族传统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发掘古老的印第安人神话传说,把它和当代拉丁美洲现实有机地融合成一体,并在一种虚幻的情景和氛围中,给现实披上了一层( )的魔幻外衣。二是他的创作成功地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各种新颖的创作手法。他在运用象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梦幻意识的技巧方面非常高超,达到了( )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 ,而是擅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不拘一格地开创表现新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便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他的这种理论创新精神。
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面世 扛鼎 光怪陆离 出神入化
B.面市 扛鼎 斑驳陆离 登峰造极
C.面世 压轴 光怪陆离 登峰造极
D.面市 压轴 斑驳陆离 出神入化
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不仅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
B.不仅作者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
C.作品不仅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
D.不仅作品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
1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案】8.A
9.C
10.他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出了许多贡献;他的借鉴和运用不拘泥固定的模式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实词辨析;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
⑶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8.第一空,“面世”,指作品、产品与世人见面,问世。“面市”,(产品)开始供应市场。语境是说《百年孤独》问世,应使用“面世”。 第二空,“扛鼎”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压轴”指一次演出的戏曲节目中排在倒数第二的一出戏,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此处与“之作”搭配,应该用“扛鼎”。扛鼎之作:比喻作品(多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大,意义深远。 第三空,“光怪陆离”,形容五光十色,形象奇异。“斑驳陆离”,形容色彩杂乱不一。结合语境“魔幻外衣”可知,此处形容奇异,应使用“光怪陆离”。第四空,“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登峰造极”指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形容的对象是马尔克斯的写作技巧,选用“出神入化”更合适。 故答案为:A。
9.文中画线句共有三处错误:一是暗换主语,后两个分句不能承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作者”,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作品”,据此排除A、B两项;二是成分残缺,应在“七代人”后面添加“的传奇故事”;三是关联词语“不仅”的位置不当,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面,据此排除D项。故答案为:C。
10.①处,由下文的“除了创作实践上拥有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世纪扛鼎之作以外,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方面,他也是颇有建树的”可知,应填“他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出了许多贡献”。②处,由上文“一是他首先将民族传统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二是他的创作成功地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各种新颖的创作手法”和下文“而是擅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不拘一格地开创表现新路”可知,应填“他的借鉴和运用不拘泥固定的模式”。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丽贝卡改掉食土的恶习后,被安排到其他孩子的房间睡觉。一天夜里,和他们睡在一起的印第安女人突然醒来,听见一种奇怪的响声在角落里时断时续,她以为有动物溜进房间,警觉起来,却发现丽贝卡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选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症。
天亮的时候,印第安人卡塔乌雷失去了踪影,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没有人理会她的惊恐。“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那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但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笑得喘不过气来,认为这不过是又一种印第安人杜撰的疾病,乌尔苏拉为防万一,还是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
几个星期后,比西塔西翁的恐惧似乎平息了下去。有天晚上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乌尔苏拉也醒着,问他怎么了,他回答:“我又想起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他们一刻也没睡着,但到了第二天感觉疲劳尽去,便把不眠之夜抛在了脑后。午饭时候,奥雷里亚诺惊异地讲起他如何一整夜都在实验室忙着给一枚别针镀金,准备在乌尔苏拉的生日送给她,但此刻却仍然感觉良好,到了第三天,大家在该入睡的时刻还是毫无睡意,这才意识到已连续五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终于警觉起来。
“孩子们也都醒着。”印第安女人的话里带着宿命意味,“这病一旦进了家门,谁也逃不了。
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可他们仍然睡不着,整天醒着做梦。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丽贝卡坐在厨房角落里的摇椅上,梦见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男人,他身着白色亚麻衣裳,衬衫领口别着一粒金扣,给她带来一束玫瑰。陪伴他的还有一位女士,用纤细的手指拣出一枝玫瑰簪在她发间。乌尔苏拉知道那男人和女人是丽贝卡的父母,但一番努力辨认之后,还是确信从未与他们谋面。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间总不够用,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就把活儿都干完了,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
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把用金刚鹦鹉跟阿拉伯人接来的小铃铛从山羊脖子上摘下,放在镇子入口,供那些不顾岗哨的劝告和恳求坚持进镇的来客使用,那时节走在马孔多街道上的所有外乡人都要摇动小铃铛,好让病人知道自己是健康人。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文本二:
我是在加勒比出生长大的,我熟悉那里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岛屿,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产生了自叹力不从心的感觉,总感到在自己所构思的和能够写出来的东西中,从未有一件事是比现实更令人惊奇的,我力所能及的只是用诗的手法移植现实。在我写作的任何一本书里。没有一处描述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再谈文学与现实》)
文本三
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场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他忘症,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良诺上校。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丽贝卡原先有吃土的习惯,主人公一家对此不能接受,在她改掉这种恶习后,才允许她和其他孩子睡同一个房间。
B.丽贝卡有天夜里突然坐在摇椅上吮手指,双眼在黑暗中放着光。根据这些表现,比西塔西翁判断她患上了失眠症。
C.比西塔西翁认为逃避是徒劳的,失眠症总会穷追不合,她选择继续留在马孔多,这反映出她内心极其恐惧和凄苦。
D.失眠症是通过食物途径传播的,镇子上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吃主人公家出品的糖果,这导致病症在镇子上扩散开来。
1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且熟悉各种草药的效用,都直接表现出乌尔苏拉应对疾病时,并非毫无准备。
B.文中反复提及“宿命”一词,这种思想既是比西塔西翁一系列言行的依据,同时也反映出她昔日遭遇的苦痛。
C.患上失眠症后会醒着做梦,文中具体描写了丽贝卡的梦境,“清醒”和“梦幻”的反差中有着奇妙的表达效果。
D.镇上的人认为睡眠无用,无需担忧,他们的工作生活秩序都回归正常,这暗含了作者对他们愚昧思想的讽刺。
1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思迪亚一家对待“失眠症”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14.班级整本书阅读交流会上,有同学提出《百年孤独》中作者设计“失眠症”的意图的问题,若由你进行解答,你会列出哪些要点?请结合三则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1.C
12.D
13.一开始因为是个别现象,便感觉毫不在意,觉得好玩、可笑,有用;失眠症逐渐发展成为了普遍现象,才有了一定的警觉性;被失眠困扰后采取了熬制汤药治疗、隔离、注意饮食等各种对抗的措施;最终淡然面对,习惯了疫情,紧急状态成为常态。
14.“失眠症”的情节设置是为了提醒人们健康生活规律作息;面对疫病,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惶恐紧张,淡然面对;要有足够的意识,提高警觉性,并积极治疗,采取预防措施。 “失眠症”是作者对历史的反思,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珍爱文明、文化。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人物的心理是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应该先梳理情节发展过程,再分析随着情节变化人物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注意文中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词语。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自己对材料三和材料一的理解分析作答。
11.C.“她选择继续留在马孔多,这反映出她内心极其恐惧和凄苦”错,“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选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症”“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没有人理会她的惊恐”,可见选项逻辑关系不成立,选择留下来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是一种淡定勇敢的心态,惊恐凄苦的原因是失眠症。故答案为:C。
12.D.“这暗含了作者对他们愚昧思想的讽刺”错,结合“我才产生了自叹力不从心的感觉”分析,作者应该是理解同情关爱的心态。故答案为:D。
13.由“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那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但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笑得喘不过气来,认为这不过是又一种印第安人杜撰的疾病”“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得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家最初是不在意,感觉可笑、好玩、有用,因此而疏忽。由“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到了第三天,大家在该入睡的时刻还是毫无睡意,这才意识到已连续五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终于警觉起来”得出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了警惕性。
由“乌尔苏拉为防万一,还是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得出采取了一些治疗和对抗措施。
由“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得出后来习惯了失眠症的困扰。
14.由“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得出答案(1)失眠症的情节设置是为了提醒人们健康生活规律作息。由“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得出答案(2)面对疫病,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惶恐紧张,淡然面对;(3)但也要有足够的意识,提高警觉性,并积极治疗,采取预防措施。
由“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场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他忘症,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良诺上校”得出答案(4)“失眠症”属于象征手法显示作者对历史的反思,患上失眠症之后开始失忆,人们会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忘记过去和现在,表现出在文明洪流面前人类受到的巨大冲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珍爱文明、文化。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孤独》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画卷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是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在写《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一直是拉丁美洲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这部作品一经问世,( ① )。一时间,马尔克斯名声大噪,成了世界级的作家。关于《百年孤独》,有一个轶事。一个记者问起贾平凹对这本书的看法,他说他从来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好看在哪里。这很有意思。现实生活中,( ② ),却不敢说出来,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一窍不通;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说出这句话。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自于一种被震慑,像是一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扑面而来。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对比 排比 比喻 B.比喻 对偶 排比
C.排比 夸张 借代 D.借代 反复 比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
B.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由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由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由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
C.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
D.这种“乱”,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可改写成:“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乱的感觉。”从意思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请在文中画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答案】(1)A
(2)D
(3)原文用冒号将要强调的“乱”突出出来,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效果更好。
(4)①就震惊了整个文坛 ②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方法考纲中共考查9种,即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般说,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是语言类的修辞方法;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的修辞方法;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征;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通读语段可知,“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一卷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等内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坦然地说出这句话”等内容,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叙亊风格”等内容,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段没有使用对偶、夸张、借代、反复的修辞手法。故选A。(2)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种语病:一是“来源……是源于……是源于……是源于……”句式杂糅,可删除“的来源”;二是语序不当,应将“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改为“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A项,“来源……是源于……是源于……是源于……”句式杂糅,可删除“的来源”。B项,“来源……是由于……是由于……是由于……”句式杂糅,可删除“的来源”;语序不当,应将“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改为“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C项,语序不当,应将“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改为“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D项,正确。故选D。(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语句,理解内容并把握特征;然后结合语境,找好切入点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解答本题应注意冒号的作用。原文“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中使用冒号强调了“乱”字,以引起读者的重视,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效果更好。(4)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解答本题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第一空处,由上文的“作品一经问世”和下文的“成了世界级的作家”可知,应填“就震惊了整个文坛”之类的内容。第二空处,由下文的例子“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一窍不通;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说出这句话”可知,应填“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之类的内容。
故答案为:⑴A
⑵D
⑶ 原文用冒号将要强调的“乱”突出出来,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效果更好。
(4) ①就震惊了整个文坛
②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⑵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赞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的特点,品味作品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原文的语言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可以看出作者在遣词造句、炼字、修辞方面都做了一番打磨。语言的简练、准确、生动、鲜明是写作者应努力打造的一个方向。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在新课标卷中是出现频率很高。它要求补写后的句子与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有时候还会有字数的限制。这类题除了考查语言连贯外,还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是一种综合性题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百年孤独》知识点进阶考察(二)
一、语言表达
1.2014年4月18日,《百年孤独》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逝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不仅因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位置,还以深刻独到的美学追求著称于世。请你参照示例,为他写一段墓志铭,对其作品或成就进行评价。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
示例: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志铭:“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马尔克斯的墓志铭:
二、问答题
2.《百年孤独》中乌尔苏拉外出多年,她找到了什么?
3.《百年孤独》原文说“马孔多变了样”,马孔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4.阅读卡尔维诺《孤独》选段,回答问题。
我停下来打量他们。
他们在干活,晚上,在一条冷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
这是一块很重的门板:他们正用一个铁门闩当杠杆,但是门板就是一动不动。
我当时正在闲逛,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我们不是同时在使劲。我就叫:“嘿,往上!”站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肘子捅了捅我,低声说:“闭嘴!你疯了!你想叫他们听见吗?”
我晃了晃我的脑袋,就好像是说我不过是说溜了嘴。
这事儿颇费了我们一点时间,大家都浑身是汗,但最后我们把门板支到足够一个人从下面钻进去的高度了。我们互相看看,十分高兴。然后我们就进去了。他们让我提着一个口袋,其他人把东西拿过来放进去。
(有删改)
文中画线句子“晚上,在一条冷僻的街上”有什么作用?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余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________。《枯枝败叶》只能看成是《百年孤独》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________的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昧不辨轮廓;《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是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疲惫英雄。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________。《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________的诺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我愿意把它解释成是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善心,对世人做了一次满怀恻隐的安抚。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 ),我承认,对他任何的吹毛求疵,也许只是一个被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疲惫英雄。
B.《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疲惫英雄。
C.《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D.《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实恰好相反,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B.我这样数落他,但事实恰好相反,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C.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有不敬之意
D.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相提并论 鞭长莫及 望其项背 垂名青史
B.等量齐观 力不从心 望尘莫及 垂名青史
C.相提并论 力不从心 望其项背 声名显赫
D.等量齐观 鞭长莫及 望尘莫及 声名显赫
语言文字运用Ⅰ
1967年,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 ),震惊了世界文坛。不仅作者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此后马尔克斯又发表了《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佳作。 。除了创作实践上拥有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世纪( )之作以外,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方面,他也是颇有建树的。一是他首先将民族传统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发掘古老的印第安人神话传说,把它和当代拉丁美洲现实有机地融合成一体,并在一种虚幻的情景和氛围中,给现实披上了一层( )的魔幻外衣。二是他的创作成功地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各种新颖的创作手法。他在运用象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梦幻意识的技巧方面非常高超,达到了( )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 ,而是擅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不拘一格地开创表现新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便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他的这种理论创新精神。
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面世 扛鼎 光怪陆离 出神入化
B.面市 扛鼎 斑驳陆离 登峰造极
C.面世 压轴 光怪陆离 登峰造极
D.面市 压轴 斑驳陆离 出神入化
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不仅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
B.不仅作者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
C.作品不仅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
D.不仅作品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
1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丽贝卡改掉食土的恶习后,被安排到其他孩子的房间睡觉。一天夜里,和他们睡在一起的印第安女人突然醒来,听见一种奇怪的响声在角落里时断时续,她以为有动物溜进房间,警觉起来,却发现丽贝卡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选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症。
天亮的时候,印第安人卡塔乌雷失去了踪影,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没有人理会她的惊恐。“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那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但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笑得喘不过气来,认为这不过是又一种印第安人杜撰的疾病,乌尔苏拉为防万一,还是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
几个星期后,比西塔西翁的恐惧似乎平息了下去。有天晚上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乌尔苏拉也醒着,问他怎么了,他回答:“我又想起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他们一刻也没睡着,但到了第二天感觉疲劳尽去,便把不眠之夜抛在了脑后。午饭时候,奥雷里亚诺惊异地讲起他如何一整夜都在实验室忙着给一枚别针镀金,准备在乌尔苏拉的生日送给她,但此刻却仍然感觉良好,到了第三天,大家在该入睡的时刻还是毫无睡意,这才意识到已连续五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终于警觉起来。
“孩子们也都醒着。”印第安女人的话里带着宿命意味,“这病一旦进了家门,谁也逃不了。
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可他们仍然睡不着,整天醒着做梦。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丽贝卡坐在厨房角落里的摇椅上,梦见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男人,他身着白色亚麻衣裳,衬衫领口别着一粒金扣,给她带来一束玫瑰。陪伴他的还有一位女士,用纤细的手指拣出一枝玫瑰簪在她发间。乌尔苏拉知道那男人和女人是丽贝卡的父母,但一番努力辨认之后,还是确信从未与他们谋面。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间总不够用,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就把活儿都干完了,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
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把用金刚鹦鹉跟阿拉伯人接来的小铃铛从山羊脖子上摘下,放在镇子入口,供那些不顾岗哨的劝告和恳求坚持进镇的来客使用,那时节走在马孔多街道上的所有外乡人都要摇动小铃铛,好让病人知道自己是健康人。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文本二:
我是在加勒比出生长大的,我熟悉那里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岛屿,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产生了自叹力不从心的感觉,总感到在自己所构思的和能够写出来的东西中,从未有一件事是比现实更令人惊奇的,我力所能及的只是用诗的手法移植现实。在我写作的任何一本书里。没有一处描述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再谈文学与现实》)
文本三
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场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他忘症,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良诺上校。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丽贝卡原先有吃土的习惯,主人公一家对此不能接受,在她改掉这种恶习后,才允许她和其他孩子睡同一个房间。
B.丽贝卡有天夜里突然坐在摇椅上吮手指,双眼在黑暗中放着光。根据这些表现,比西塔西翁判断她患上了失眠症。
C.比西塔西翁认为逃避是徒劳的,失眠症总会穷追不合,她选择继续留在马孔多,这反映出她内心极其恐惧和凄苦。
D.失眠症是通过食物途径传播的,镇子上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吃主人公家出品的糖果,这导致病症在镇子上扩散开来。
1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且熟悉各种草药的效用,都直接表现出乌尔苏拉应对疾病时,并非毫无准备。
B.文中反复提及“宿命”一词,这种思想既是比西塔西翁一系列言行的依据,同时也反映出她昔日遭遇的苦痛。
C.患上失眠症后会醒着做梦,文中具体描写了丽贝卡的梦境,“清醒”和“梦幻”的反差中有着奇妙的表达效果。
D.镇上的人认为睡眠无用,无需担忧,他们的工作生活秩序都回归正常,这暗含了作者对他们愚昧思想的讽刺。
1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思迪亚一家对待“失眠症”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14.班级整本书阅读交流会上,有同学提出《百年孤独》中作者设计“失眠症”的意图的问题,若由你进行解答,你会列出哪些要点?请结合三则文本简要概括。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孤独》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画卷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是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在写《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一直是拉丁美洲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这部作品一经问世,( ① )。一时间,马尔克斯名声大噪,成了世界级的作家。关于《百年孤独》,有一个轶事。一个记者问起贾平凹对这本书的看法,他说他从来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好看在哪里。这很有意思。现实生活中,( ② ),却不敢说出来,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一窍不通;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说出这句话。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自于一种被震慑,像是一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扑面而来。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对比 排比 比喻 B.比喻 对偶 排比
C.排比 夸张 借代 D.借代 反复 比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
B.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由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由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由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
C.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
D.这种“乱”,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可改写成:“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乱的感觉。”从意思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请在文中画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①丰富的想象,奇特的语言,像一面魔镜,映照出拉美大陆的百年孤独;幸运的是,拉美也因他走出孤独。②描绘孤独,解剖孤独,反抗孤独,是他毕生的使命;他因孤独而闻名,更因孤独而不朽。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给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写墓志铭,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是《百年孤独》,墓志铭的内容要能够反映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追求和成就。从所给例句来看,墓志铭应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写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他人或世界带来的影响,后一部分写这一影响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意义,前后两部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故答案为:①丰富的想象,奇特的语言,像一面魔镜,映照出拉美大陆的百年孤独;幸运的是,拉美也因他走出孤独。②描绘孤独,解剖孤独,反抗孤独,是他毕生的使命;他因孤独而闻名,更因孤独而不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2.【答案】乌尔苏拉外出多年,她虽然没找到出走的大儿子,但找到了其丈夫远征多年也没能找到的与外界沟通的道路。
【知识点】名篇;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掌握主要情节和把握重要人物事迹的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乌尔苏拉外出多年,她找到了什么?乌尔苏拉外出本身的目的是寻找和吉普赛人一起走了的大儿子,但是却意外地发现一条与外界交往的路,这是她的表哥丈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穷其一生远征也没有实现的梦想。
故答案为:乌尔苏拉外出多年,她虽然没找到出走的大儿子,但找到了其丈夫远征多年也没能找到的与外界沟通的道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掌握主要情节和把握重要人物事迹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对整部作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3.【答案】马孔多是小说中布恩迪亚家族定居的地方,偏远闭塞。马孔多通常被认为是作者马尔克斯童年时期的故乡——阿拉卡塔卡。该镇位于哥伦比亚北部加勒比海岸。2006年6月,当地曾举行公投想将镇名更改为“阿拉卡塔卡—马孔多”。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马孔多是布恩迪亚家族逃难时发现并定居的滩地,偏远闭塞,布恩迪亚家族亲手在这里建立起了自己家族的小镇,是第一代人的救赎,让家族获得了与世隔绝的孤独,也赋予了这个小镇世界文明之外的孤独。马孔多通常被认为是作者马尔克斯童年时期的故乡——阿拉卡塔卡。该镇位于哥伦比亚北部加勒比海岸。2006年6月,当地曾举行公投想将镇名更改为“阿拉卡塔卡—马孔多”。
故答案为:马孔多是小说中布恩迪亚家族定居的地方,偏远闭塞。马孔多通常被认为是作者马尔克斯童年时期的故乡——阿拉卡塔卡。该镇位于哥伦比亚北部加勒比海岸。2006年6月,当地曾举行公投想将镇名更改为“阿拉卡塔卡—马孔多”。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4.【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环境;②便于故事情节的展开;③烘托、渲染“我”内心的孤独。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说
【解析】【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晚上”交代了时间,“街上”交代了地点,“冷僻”的环境烘托出“我”内心的孤独。
故答案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环境;②便于故事情节的展开;③烘托、渲染“我”内心的孤独。
【点评】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渲染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5.A
6.D
7.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杂糅,B、D两项修改不到位,排除;二是“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之间的关系为转折关系,而非顺承关系,应将“从而”改为“却”,C、D两项修改不到位,排除。
故答案为:A。
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事实恰好相反”是针对“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所以应置于最后,这样才与下文“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契合。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等量齐观: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前者侧重放在一起讨论,后者侧重同等看待。用在否定句中,前者差别更大,根据语境,此处应选用“相提并论”。第二处,力不从心: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鞭长莫及:虽然鞭子很长,但总不能打到马肚子上;后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此处强调马尔克斯想将作品写好,虽很是努力,却难以达到目的,应选用“力不从心”。第三处,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中。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本身即带否定意味,一般不用于否定句中。相应空缺处所在语句是否定句,应选用“望其项背”。第四处,声名显赫:形容名声盛大。垂名青史: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根据语境,相应空缺处强调的是名声很大,应选用“声名显赫”。
故答案为:C。
【答案】8.A
9.C
10.他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出了许多贡献;他的借鉴和运用不拘泥固定的模式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实词辨析;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
⑶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8.第一空,“面世”,指作品、产品与世人见面,问世。“面市”,(产品)开始供应市场。语境是说《百年孤独》问世,应使用“面世”。 第二空,“扛鼎”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压轴”指一次演出的戏曲节目中排在倒数第二的一出戏,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此处与“之作”搭配,应该用“扛鼎”。扛鼎之作:比喻作品(多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大,意义深远。 第三空,“光怪陆离”,形容五光十色,形象奇异。“斑驳陆离”,形容色彩杂乱不一。结合语境“魔幻外衣”可知,此处形容奇异,应使用“光怪陆离”。第四空,“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登峰造极”指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形容的对象是马尔克斯的写作技巧,选用“出神入化”更合适。 故答案为:A。
9.文中画线句共有三处错误:一是暗换主语,后两个分句不能承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作者”,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作品”,据此排除A、B两项;二是成分残缺,应在“七代人”后面添加“的传奇故事”;三是关联词语“不仅”的位置不当,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面,据此排除D项。故答案为:C。
10.①处,由下文的“除了创作实践上拥有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世纪扛鼎之作以外,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方面,他也是颇有建树的”可知,应填“他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出了许多贡献”。②处,由上文“一是他首先将民族传统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二是他的创作成功地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各种新颖的创作手法”和下文“而是擅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不拘一格地开创表现新路”可知,应填“他的借鉴和运用不拘泥固定的模式”。
【答案】11.C
12.D
13.一开始因为是个别现象,便感觉毫不在意,觉得好玩、可笑,有用;失眠症逐渐发展成为了普遍现象,才有了一定的警觉性;被失眠困扰后采取了熬制汤药治疗、隔离、注意饮食等各种对抗的措施;最终淡然面对,习惯了疫情,紧急状态成为常态。
14.“失眠症”的情节设置是为了提醒人们健康生活规律作息;面对疫病,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惶恐紧张,淡然面对;要有足够的意识,提高警觉性,并积极治疗,采取预防措施。 “失眠症”是作者对历史的反思,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珍爱文明、文化。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人物的心理是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应该先梳理情节发展过程,再分析随着情节变化人物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注意文中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词语。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自己对材料三和材料一的理解分析作答。
11.C.“她选择继续留在马孔多,这反映出她内心极其恐惧和凄苦”错,“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选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症”“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没有人理会她的惊恐”,可见选项逻辑关系不成立,选择留下来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是一种淡定勇敢的心态,惊恐凄苦的原因是失眠症。故答案为:C。
12.D.“这暗含了作者对他们愚昧思想的讽刺”错,结合“我才产生了自叹力不从心的感觉”分析,作者应该是理解同情关爱的心态。故答案为:D。
13.由“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那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但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笑得喘不过气来,认为这不过是又一种印第安人杜撰的疾病”“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得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家最初是不在意,感觉可笑、好玩、有用,因此而疏忽。由“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到了第三天,大家在该入睡的时刻还是毫无睡意,这才意识到已连续五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终于警觉起来”得出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了警惕性。
由“乌尔苏拉为防万一,还是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得出采取了一些治疗和对抗措施。
由“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得出后来习惯了失眠症的困扰。
14.由“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得出答案(1)失眠症的情节设置是为了提醒人们健康生活规律作息。由“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得出答案(2)面对疫病,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惶恐紧张,淡然面对;(3)但也要有足够的意识,提高警觉性,并积极治疗,采取预防措施。
由“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场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他忘症,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良诺上校”得出答案(4)“失眠症”属于象征手法显示作者对历史的反思,患上失眠症之后开始失忆,人们会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忘记过去和现在,表现出在文明洪流面前人类受到的巨大冲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珍爱文明、文化。
15.【答案】(1)A
(2)D
(3)原文用冒号将要强调的“乱”突出出来,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效果更好。
(4)①就震惊了整个文坛 ②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方法考纲中共考查9种,即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般说,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是语言类的修辞方法;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的修辞方法;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征;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通读语段可知,“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一卷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等内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坦然地说出这句话”等内容,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叙亊风格”等内容,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段没有使用对偶、夸张、借代、反复的修辞手法。故选A。(2)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种语病:一是“来源……是源于……是源于……是源于……”句式杂糅,可删除“的来源”;二是语序不当,应将“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改为“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A项,“来源……是源于……是源于……是源于……”句式杂糅,可删除“的来源”。B项,“来源……是由于……是由于……是由于……”句式杂糅,可删除“的来源”;语序不当,应将“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改为“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C项,语序不当,应将“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改为“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D项,正确。故选D。(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语句,理解内容并把握特征;然后结合语境,找好切入点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解答本题应注意冒号的作用。原文“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中使用冒号强调了“乱”字,以引起读者的重视,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效果更好。(4)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解答本题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第一空处,由上文的“作品一经问世”和下文的“成了世界级的作家”可知,应填“就震惊了整个文坛”之类的内容。第二空处,由下文的例子“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一窍不通;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说出这句话”可知,应填“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之类的内容。
故答案为:⑴A
⑵D
⑶ 原文用冒号将要强调的“乱”突出出来,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效果更好。
(4) ①就震惊了整个文坛
②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⑵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赞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的特点,品味作品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原文的语言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可以看出作者在遣词造句、炼字、修辞方面都做了一番打磨。语言的简练、准确、生动、鲜明是写作者应努力打造的一个方向。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在新课标卷中是出现频率很高。它要求补写后的句子与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有时候还会有字数的限制。这类题除了考查语言连贯外,还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是一种综合性题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