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二高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从古至今,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方面,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内容也越来越
丰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工具的增加,使人们发现不同现象的能力比以往更强。另一
方面,伴随着全世界人口大量增长,不同种族、习俗的人在互相交流后,他们的观点和
学问得到融会费通,从而迸发出新的火花。
两千多年前,孔子谈论自己的学问时曾说:“吾道一以贯之。”面对越来越纷繁复杂
的学科,今天的学者还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吗?在建构一门新的学问,或是
引导某一门学问走向新的方向时,学者的原创力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人看得特别远,
找得到前人没有发现的观点?这是一种本能的理性选择,还是读书破万卷的结果?
在文学史上,屈原作《楚辞》,太史公作《史记》,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然
后,我们又看到李白、杜甫,一直到纳兰性德、曹雪芹。他们的诗词文章,激情澎洋。
这些作者并未刻意为之,却是情不自禁。何以故?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其
实,中国文人在文艺以外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感情也极为丰满。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
出生入死。宋朝,文天祥被蒙古人囚禁,作正气歌。其实,他们的“气”正是孟子说的
浩然之气,也是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家和科学家所共同享有的。
至于数理方面,也讲究相似的气质。自希腊的科学家到现代科学家,文笔优美雅洁
的大有人在。他们并没有刻意为文,然而文既载道,自然可观。数理之与人文,实有错
综交流的共通点。
无论在西方或是中国,科学的革命都以深刻的哲学思想为背景。中国人提出五行学
说,希腊人企图用五种基本元素来解释自然现象,柏拉图甚至用当时发现的五个最对称
的多面体来跟这些元素一一对应。中国人提出阴阳的观点,西方人也讲究对偶。文艺复
兴时的画家则研究投影几何,对偶的观念,从那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理文并重,他们也将科学应用到绘画和音乐上去。从伽利略
到牛顿,这些大科学家们在研究科学时,都讲究哲学思想。以后伟大的数学家高斯、外
尔等都寻求数学和物理的哲学思想。至于爱因斯坦在创造广义相对论时,更是大量采用
哲学家恩斯特 马赫的想法。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将无数有意义的现象抽象和总结而成为定律时,中间的过
程总是富有情感。在解决大问题的关键时刻,科学家的主观感情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种感情是科学发现的原动力!
当科学家发现的定律或定理是如此的简洁,既不失普遍性,又无比有力地解释各种
现象时,我们不能不赞叹自然结构的美妙,也为这个定律或定理的完成而满意。这个过
程需要一个科学家投入毕生的精力!苟真理之可知,虽九死其犹未悔!
我遇见过很多大科学家,对文艺都有涉猎。他们的文笔流畅。其实,除了文艺能够
陶冶性情以外,文艺创作与科学创作的方法也有共通的地方。
诗人墨客,诗词歌赋,最能表现高尚的情怀。现代的杰出科学工作者,肉体上未必
经得起上述诸贤的艰苦经验,但他们做研究时的毅力却可以跟上述诸贤媲美。科学家与
文学家有很多能够产生共鸣的地方。
数学家也可以用和古代文学家赋比兴类似的手法,做出一流的创作。苏东坡在七岁
时,见到眉山的一个老尼,年约九十。她告诉苏轼,自己曾经去过蜀主孟昶的宫廷中。
有一日,天气炎热,蜀主和他的妃子花芯夫人深夜纳凉于摩诃池上。孟昶作了一首词。
这个尼姑还能记得这首词,并把它告诉了苏轼。四十年后,苏轼只能够记得词中头两句。
苏轼有天得暇,寻找词曲,猜测这词应该为洞仙歌令。因此循着这两句的意境猜测蜀主
1
{#{QQABaYyQogAoABIAAQBCAw3wCkGQkhGAAAgGBAAcoEAByBFABAA=}#}
的想法,将词续完,成为《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我们想想,不同的文人面对残缺的词句,一定会有不同的反应。假如是清代的乾嘉
学者,就可能得出一个结论:这词不可考!有一些文人,虽然找到词牌名,但文艺功力
太差,续出来没有趣味的词。但是,苏轼却兴致勃勃地去推敲,写了一篇传世杰作!
科研创作也有类似的情形。1905 年,物理学家知道两个重要的理论,就是牛顿的“引
力场论”和“狭义相对论”。它们都与引力有关,同时都基本正确,却互相矛盾。爱因
斯坦对这个问题有无比的兴趣,他知道这两个理论是一个更完美的引力理论的一部分,
最终完成了旷世大作。
来做一个不大合适的比拟,苏轼记得蜀主的两句词,一句可比拟为“牛顿力学”,另
一句可比拟为狭义相对论里面的“洛伦兹变换”。爱因斯坦花了十年工夫来研究引力场,
就是从这两件事情作为出发点,用他深入的洞察力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果。(摘编自
丘成桐《数学与文学的共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不断丰富,以及不同种族、习俗的人的观点、学问间的融会贯通,
促进了自然与人文科学的发展。
B.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是有其特定历史环境的,今天在建构一门
新学问时还想“一以贯之”,己是很难了。
C.受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影响,希腊学者选用了五种基本元素来解释自然现象,同时西
方讲究的对偶与我国的阴阳观也有相似之处。
D.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作为一名科学家,为了从中抽象和总结出某种定理或定律,
他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并为此投入毕生精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创建新的学问后,要使其进一步发展,学问的建构者不仅应具有远大眼光,而且还
需从书本中获得理性判断能力,从而具备原创力。
B.哲学思想对科学探索、发展产生了影响,无论是伽利略、牛顿,还是高斯、爱因斯坦,
他们都讲究哲学思想,促进学科发展
C.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杰出科学工作者虽然难以经受佳古代许多诗人墨客经历的种种
艰难困苦,但他们研究学问的坚定毅力并不比古人差。
D.苏轼凭借眉山老尼留下的两句词就复原了多年前蜀主的词作,而一些文人即便有了现
成词牌名也难以写出来,由此可见苏轼才华之高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作为材料论据使用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顾毓秀一生酷爱诗歌创作和戏剧
艺术,曾获“国际桂冠诗人”称号。
B.东汉时的张衡曾以《二京赋》名冠京城,而他发明的用于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用于监
测地震的地动仪也具有世界影响力。
C.钱学森是蜚声海外的伟大科学家,但他在科技以外的研究也造诣很深,以一名大科学
家的创造力建构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艺观。
D.吴小如一生研究广博,不仅精通先秦到近代的历史,而且在诗、词、散文、戏曲等方
面都有研究,真正是跨学科的典型代表。
4.这篇文章在论证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5.数学(科学)与文学(文艺)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2
{#{QQABaYyQogAoABIAAQBCAw3wCkGQkhGAAAgGBAAcoEAByBFABA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起死
鲁迅
(一大片荒地。处处有些土冈,最高的不过六七尺。没有树木。遍地都是杂乱的蓬
草,草间有一条人马踏成的路径。离路不远,有一个水溜。远处望见房屋。)
庄子——(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着马鞭,上。)(走着,向
四处看,)阿呀!一个骷髅。这是怎的?(用马鞭在蓬草间拨了一拨,敲着,说:)还是
请司命大神复他的形,生他的肉,和他谈谈闲天。(放下马鞭,朝着东方,拱两手向天,
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
昃,辰宿列张。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秦褚卫,姜沈韩杨。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敇!
敇!敇!
司命——庄周,你找我,又要闹什么玩意儿了?你就是找闲事做。认真不像认真,
玩耍又不像玩耍。……那么,也好,给你试试罢。
(司命用马鞭向蓬中一指。所指的地方,发出一道火光,跳起一个汉子来。)
汉子——(大约三十岁,体格高大,紫色脸,像是乡下人,全身赤条条的一丝不挂。
用拳头揉了一通眼睛之后,定一定神,看见了庄子,)哙?
庄子——哙?(微笑着走近去,看定他,)你是怎么的?
汉子——唉唉,睡着了。你是怎么的?(向两边看,叫了起来,)阿呀,我的包裹和
伞子呢?(向自己的身上看,)阿呀呀,我的衣服呢?(蹲了下去。)
庄子——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你是刚刚活过来的。你的东西,我看是早已烂掉,
或者给人拾去了。
汉子——你说什么?
庄子——我且问你:你姓甚名谁,哪里人?
汉子——我是杨家庄的杨大呀。学名叫必恭。
庄子——那么,你到这里是来干什么的呢?
汉子——探亲去的呀,不提防在这里睡着了。(着急起来,)我的衣服呢?我的包裹
和伞子呢?
庄子——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我且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
汉子——(诧异,)什么?……什么叫作“什么时候的人”?……我的衣服呢?……
庄子——呸呸,你这人真是糊涂得要死的角儿——专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个彻底
的利己主义者!你这“人”尚且没有弄明白,哪里谈得到你的衣服呢?所以我首先要问
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唉唉,你不懂。……那么,(想了一想,)我且问你:你先前活
着的时候,村子里出了什么故事?
汉子——(想着,)哦,有!有!那还是三四个月前头,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
①
垫鹿台 脚了,真吓得大家鸡飞狗走,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
庄子——(出惊,)鹿台?什么时候的鹿台?
汉子——就是三四个月前头动工的鹿台。
庄子——那么,你是纣王的时候死的?这真了不得,你已经死了五百多年了。
汉子——(有点发怒,)先生,我和你还是初会,不要开玩笑罢。我不过在这儿睡了
一会儿,什么死了五百多年。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快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
我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且让我来研究一下。你是怎么睡着的呀?
汉子——怎么睡着的吗?(想着,)我早上走到这地方,好像头顶上轰的一声,眼前
一黑,就睡着了。
庄子——疼吗?
3
{#{QQABaYyQogAoABIAAQBCAw3wCkGQkhGAAAgGBAAcoEAByBFABAA=}#}
汉子——好像没有疼。
庄子——哦……(想了一想,)哦……我明白了。一定是你在商朝纣王的时候,独个
儿走到这地方,却遇着了断路强盗,从背后给你一闷棍,把你打死,什么都抢走了。现
在我们是周朝,已经隔了五百多年,还哪里去寻衣服。你懂了没有?
汉子——(瞪了眼睛,看着庄子,)我一点也不懂。先生,你还是不要胡闹,还我衣
服、包裹和伞子罢。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你这人真是不明道理……
汉子——谁不明道理?我不见了东西,当场捉住了你,不问你要,问谁要?(站起
来。)
庄子——(着急,)你再听我讲:你原是一个骷髅,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
活转来的。你想想看:你死了这许多年,哪里还有衣服呢!我现在并不要你的谢礼,你
且坐下,和我讲讲纣王那时候……
汉子——胡说!这话,就是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的。我可是三十三岁了!(走开来,)
你……
庄子——我可真有这本领。你该知道漆园的庄周的罢。
汉子——我不知道。就是你真有这本领,又值什么?你把我弄得精赤条条的,活转
来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包裹也没有了……(有些要哭,跑开来拉住了庄子的
袖子,)我不相信你的胡说。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去!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况且我还要去见楚王呢!
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
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
②
非” ,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
汉子——(发怒,)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一手捏了拳头,举起来,一手去
揪庄子。)
庄子——(窘急,招架着,)你敢动粗!放手!要不然,我就请司命大神来还你一个
死!
汉子——(冷笑着退开,)好,你还我一个死罢。要不然,我就要你还我的衣服、包
裹和伞子,里面是五十二个圆钱,半斤白糖,二斤南枣……
庄子——(严正地,)你不反悔?
汉子——小舅子才反悔!
庄子——(决绝地,)那就是了。既然这么糊涂,还是送你还原罢。(转脸朝着东方,
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毫无影响,好
一会。庄子向周围四顾,慢慢地垂下手来。)
汉子——死了没有呀?
庄子——(颓唐地,)不知怎的,这回可不灵……
汉子——(扑上前,)那么,不要再胡说了。赔我的衣服!
庄子——(退后,)你敢动手?这不懂哲理的野蛮!
汉子——(揪住他,)你这贱骨头!你这强盗军师!我先剥你的道袍,拿你的马,赔
我……
【注】①鹿台:商纣的仓库。②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在那里是对的,在这里就是错的了。
出自《庄子·齐物论》,体现了庄子的“无是非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寻常的荒野,模糊化处理时空,使故事呈现出寓言化的效
果。
B.作者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生动描写了庄子和汉子的外貌、语言,体现故事的写实
性。
4
{#{QQABaYyQogAoABIAAQBCAw3wCkGQkhGAAAgGBAAcoEAByBFABAA=}#}
C.作者在体裁上大胆创新;以戏剧体的形式重构小说,叙事充满张力,内容丰富而深
沉。
D.“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等现代语言的运用,增添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表现力。
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认真不像认真,玩耍又不像玩耍”,司命认为庄子“起死”的想法是一种游戏心态。
B.“天地玄黄”“赵钱孙李”等分别取自开蒙读本《千字文》《百家姓》,有启蒙意味。
C.“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表明庄子对待事物有
着辩证的认识和是非观。
D.杨大最后揪住庄子,骂他“强盗军师”,并要剥下他的道袍,表现杨大朦胧的觉醒和
反抗意识。
8.文中反复出现有关“衣服”的情节,请简要分析“衣服”在文中的作用。(6 分)
9.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先生将《庄子·至乐》中的经典
故事进行改编,创造出一个古今交织、新奇荒诞的世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如何展
现这一荒诞世界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
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魏文侯
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
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①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
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②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
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又一人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
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
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
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宜阳拔,则公之功多
矣。是樗里疾、公孙衍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争之王,王将
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
之。
5
{#{QQABaYyQogAoABIAAQBCAw3wCkGQkhGAAAgGBAAcoEAByBFABAA=}#}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
“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
公仲侈穷我于外。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
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②公仲侈:韩国相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B.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C.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D 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拱手胸前先拜,后叩头至地,多用于朋友之间。
B. “是.王欺魏”中的“是”,与“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是”
含义相同
C. 尉,古代官职名,一般指武官,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
D. “三鼓之而卒.不上尉”中的“卒”,与“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中的“卒”
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秦武王雄心勃勃,想要进攻三川,取代周王,于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甘茂觉
得胜算不大,故一再推辞。
B. 宜阳是韩国重镇。甘茂历时五个月未攻下,准备停战:左成分析甘茂面临的形势,
并阐明了攻与不攻的利害关系。
C. 樗里疾和公孙衍是秦国的亲韩派,甘茂早就料到他们会阻挠攻韩,在甘茂进攻宜阳
受挫之时他们果然从中作梗。
D. 甘茂攻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士兵不前进。他听取下属军官的建议,拿出自己
的钱来激励士兵,最终获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又一人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4 分)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4 分)
14.为了坚定秦王对他的信任,甘茂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3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9 分)
诸葛庙
杜甫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6
{#{QQABaYyQogAoABIAAQBCAw3wCkGQkhGAAAgGBAAcoEAByBFABAA=}#}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②“欻忆”句:欻,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
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16.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 ) 在 《 答 司 马 谏 议 书 》 中 表 述 不 为 生 事 的 句 子 是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的历代君王能创业而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这趟开往太行山深处的绿皮慢火车,时速不到 45 公里,大约 10 分钟就停靠一次,
貌似与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高铁时代” ① 。但在山高路险的偏远山区,却是
当地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作为停靠站,乘客又允许先上车后买票,
所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铁公交”。村民只要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把大山里的蔬
果、家禽等运到大山外的集市,既增加收入又开阔眼界,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又向前迈
进一步。
慢火车所经之处山清水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孔庄本是一座 ② 的
小村庄,以前很少人知道。慢火车开通后,乘车来游玩的游客 ③ 。愈发高涨的旅
游热使得外出务工青年纷纷回乡创业,推广农家乐,推销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
孔庄的变化仅仅是个缩影,沿途的上党、后寨等村子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闭塞
的小村庄如今成了游人如织的网红景点。
这一抹悠然前行的绿色,将继续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不变情怀,书写在广袤的
神州大地上。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句子中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停靠,又允许乘客先上车后买票,所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铁
公交”。
B.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作为停靠站,乘客又允许先上车后买票,所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
为“铁公交”。
C.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停靠,又允许乘客先上车后买票,所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铁
公交”。
D.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作为停靠站,乘客又允许先上车后买票,所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
之为“铁公交”。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7
{#{QQABaYyQogAoABIAAQBCAw3wCkGQkhGAAAgGBAAcoEAByBFABAA=}#}
20.请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要求使用对偶或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 16 个字。(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黑匣子”,航空专家一般把它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它的颜色是所谓的国际
橘。任何一架商用飞机或者喷气式飞机上都必备黑匣子,它一般由两个设备构成:一个
是飞行数据记录器, ① 。飞行数据记录器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
油流量等数据。驾驶舱语音记录器不仅记录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塔台的对话,
还记录可向调查人员提供关键线索的背景噪音。 ② 。因为,科学家通过对多起飞
行事故分析黑匣子安装位置,发现飞行器的机尾部分不容易损坏。在飞机失事后,事故
调查人员找到黑匣子, ③ ,就可由此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或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22.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
超过 45 个字。(4 分)
棉花糖实验室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沃特米歇尔博士于 1966 年在幼儿园进行的著名心
理学实验,他将“延迟满足”和“自控力”“更好的未来”进行了紧密绑定,并指出“延
迟满足”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当一个人为理想目标而努力时,自身延迟满足能力的确会
帮助人有效地应对眼前诱惑,克服当下困难,忍耐缓慢进程,接受一次次失败,一直坚
持到目标的达成。正确的延迟能力训练是一剂良药,但是它是否适合每个孩子?有些孩
子对“正确性”极为敏感,本身就是自控力的典范,当他们提出要求时,多半已经完成
了判断自身需求是否合理的过程。对这样的孩子盲目采用“延迟满足”教育,反而很可
能会让他们越来越偏离自己人格结构中本该拥有的优势和天赋。还有的孩子本来就是爱
心小天使,凡事为他人着想,他们习惯压抑甚至忽略自己的要求,如果再遇到把“延迟
满足”教育奉若神明的父母,他们该多么无助!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著作,是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
遗产。高中统编教材从中选取了许多经典篇目,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庖丁解牛》《齐桓晋文之事》《鸿门宴》《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六国
论》等等,这些经典篇目往往给我们诸多帮助,诸多智慧,使我们在青春的赛道上更好
地奔向未来。但是,当下不少高中生不喜欢读这些经典篇目,有的认为它们由文言文写
成,和白话文差距大,太难读;有的认为它们离我们当代生活太远了,和当下没有什么
关系,不必读;有的认为它们不如时下的流行读物通俗有趣,没兴趣读。这引起我们的
思考。
你所在的班级将召开以“经典篇目与青春成长”为主题的班会,请结合以上材料及
你读过的经典篇目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议论文文体,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8
{#{QQABaYyQogAoABIAAQBCAw3wCkGQkhGAAAgGBAAcoEAByBFABAA=}#}
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C 【解析】C 项,“受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影响”错误,文中说的是“中国人提出
五行学说,希腊人企图用五种基本元素来解释自然现象”。
2.B 【解析】A.“还需从书本中获得理性判断能力,从而具备原创力”说法错误,
文中说“这是一种本能的理性选择,还是读书破万卷的结果”是选择性推断,并没
有肯定作答。C“难以经受住古代许多诗人墨客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曲解文意,文
中说“肉体上未必经得起上述诸贤的艰苦经验”。D.应是苏轼先推测出词牌名,然后
“循着这两句的意境猜测蜀主的想法”去续写,“复原了多年前蜀主的词作”错误。
3.D 【解析】D 项说的是吴小如在文艺方面的成就,是一位文史通才,与材料论述
的中心数学与文学(科学与文艺)不同。
4.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案 ①文章综合使用了引用、举例、对比等多种论证手法,增强了说服力。②在论
证中融入苏轼创作的故事,叙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叙议结合,体现了叙述为议
论服务的特点。③古人古事,大量诗词、短句等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章语言
生动。(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且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案 ①数学(科学)与文学(文艺)产生、发展的原动力是一致的,这就是研究者都具
有相同的气质,即在脚踏实地的创造中、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具有丰富的、真挚的
情感。②数学(科学)与文学(文艺)在创作、研究方法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即抓住机
遇,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对研究对象拥有浓厚兴趣,深入研究,最终创造出成果。(每
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B 【解析】“体现故事的写实性”错,《起死》是作者从《庄子》《至乐》篇的寓
言故事里演绎出来的,不是写实。
7.C 【解析】“表明庄子有着辩证的是非观”错,结合注释可知,体现了庄子的“无
是非观”。
8.(6分,每点 2 分)
①讨要衣服的情节贯穿始终,“衣服”成为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也推动故事情节不
断发展。
②庄子满口“可有可无”的相对主义哲学,却因为要面见楚王,不愿意将自己的衣
服送给杨大蔽体,体现出其追求名利、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
③作品以“衣服”为媒介,展现了庄子言行自我矛盾的“唯无是非观”,体现出对庄
子装腔作势的嘲笑,无情揭露和批判了自私虚伪的唯无是非主义思潮。
9.(6分,每点 2 分)
①在人物上,作品以戏谑、漫画的方式,故意扭曲人们对历史上庄子的认知,重塑
了一个滑稽、虚伪、可笑的庄子形象;
②在情节设置上,作品通过描写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发生的奇诞事件,呈现了一场跨
越时空与现实的闹剧;
③在语言描写上,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庄子和汉子之间发生的事件的细节,设置了
庄子与杨大逻辑混乱的对话,体现了小说的荒诞性。
10. C
11.B“是含义相同”说法错误。前一个“是”为指示代词,“这样”,后一个“是”
意为“认为正确”,二者含义不同。
12. A “甘茂觉得胜算不大,故一再推辞”错误,甘茂并未推辞,只是要解除自己
的后顾之忧。后文也有“我以宜阳饵王”,可见攻打宜阳是甘茂主动想做的。13.(1)
1
{#{QQABaYyQogAoABIAAQBCAw3wCkGQkhGAAAgGBAAcoEAByBFABAA=}#}
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害怕,扔掉梭子翻墙跑了。
(2)请允许我第二天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你们就把宜阳的城郊当作我的坟
墓。
14.①举乐羊和曾参的事例强调君王对臣子信任的重要性。
②与秦王订立盟约。
③甘茂久攻未胜,樗里疾和公孙衍进谗言,武王起疑心,甘茂让武王坚定信心,为
获得胜利提供了保证。
【参考译文】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进攻三川,取周王而代之。”甘茂回答说:“宜
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长期以来,在宜阳积聚了两郡的人力和财物,它名义
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面临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
在太难了啊!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
文侯拿出一箱群臣批评乐羊进攻中山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跪拜两次后说:“这不
是我的功劳,完全是主君的功劳啊!”我现在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樗里疾、公
孙衍他们都是韩国的近亲,倚仗和韩国的关系来进行非议,从中作梗,大王必会听
从。如果这样,大王岂不落个欺魏之名,而我又要受韩相国公仲侈的怨恨吗?从前
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
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镇定自若地织着布。过了
一会儿,又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的母亲仍然神态镇定地织布。过了
一会儿,又一个人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害怕,扔掉梭子翻墙跑了。曾
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猜疑他,就使曾参的
母亲产生了疑惑,也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
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
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
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秦兵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左成
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相公仲侈结怨,
如果宜阳攻不下,不能建立战功,您就会走投无路了。攻下了宜阳,那就建立了大
功。樗里疾、公孙二人即使是攻击您,也无济于事,并且秦国民众就会对樗里疾、
公孙衍二人深恶痛绝。”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大进甘茂的谗言,武王几
乎就要听信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进行警告,甘茂对武王说:“息壤就在那里!”武
王也说:“是啊!”这时武王才又坚定信心,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
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不前进。秦国右将军的属官
军尉说:“您如果不严明赏罚,论功行赏,以鼓舞士气,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
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我要以进攻宜阳为诱饵,
来讨好武王。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
国公仲侈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请允许我第二天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你
们就把宜阳的城郊当作我的坟墓!”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添补公家的偿金。第
二天击鼓进军,宜阳被攻下了。
15.D(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
“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
16.①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
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
②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如“并吞更出师”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
瘁的追慕。
2
{#{QQABaYyQogAoABIAAQBCAw3wCkGQkhGAAAgGBAAcoEAByBFABAA=}#}
③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
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
④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
躬耕也未迟”。
⑤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17.(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18.A
19.(3分)①格格不入 ②默默无闻 ③络绎不绝 [正确填写一处得 1 分,要求词
义、语法均符合要求。共 3 分]
20.答案示例 1:搭乘绿皮慢火车,奔向红火新生活
答案示例 2:“铁公交”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给分点:慢火车/铁公交,乡村振兴/乡
村新生活,表达连贯,修辞手法]
21.①另一个是驾驶舱语音记录器②黑匣子通常安装在机尾③提取它的数据
22.示例一:“延迟满足训练”虽是养成自控力的好方法,但若用错对象,就可能产
生教育的伤害。示例二:“延迟满足训练”虽是养成自控力的好方法,但不是所有孩
子都适合这种训练方法。
题意分析:
本次作文以“经典篇目与青春成长”为话题,旨在引导当代青年学子通过阅读
古代经典篇目,汲取智慧,在繁杂、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更好地
实现青春成长的价值。
材料解读:
所给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提出古代经典篇目的重要性及意义,并列举了
高中统编教材中选取的古代经典篇目,指出其对青年成长的价值。其次,用“但是”
转折,陈述了部分高中生对阅读古代经典篇目不太喜欢、存在误解的现象。
“这引起我们的思考”句中的“这”,所指的是上面两个层次的内容,也就是古代
经典篇目有价值却不被很多学生理解的矛盾。材料引发学生思考,经典篇目重大价
值是什么,对青年成长带来什么影响,要如何学好经典篇目,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任务解读:
以“经典篇目与青春成长”为主题,要围绕“经典篇目”与“青春成长”两个
核心词展开,不可只围绕阅读经典篇目脱离青春成长,要阐述经典篇目对青春成长
的特殊价值与意义;“结合以上材料及你读过的经典篇目”,读过的经典篇目可以是
教材中的,也可以是学生课外阅读过的,可以一篇也可以多篇。演讲稿,要符合演
讲稿的格式要求,要有对象意识,面向全班同学,应充分考虑同学在阅读经典篇目
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立意参考:
立意导向是在时代洪流中通过阅读经典篇目,助力青春成长,在青春的赛道上
更好地奔向未来,响应时代对青年学子的号召。
示例: ①经典篇目,助力青春成长
②阅读经典篇目,不负青春成长
③经典篇目不过时,青春成长有依托
④从经典篇目中汲取青春成长之钙
3
{#{QQABaYyQogAoABIAAQBCAw3wCkGQkhGAAAgGBAAcoEAByB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