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现 代 诗 二 首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诗歌中出现的词语。
2.反复朗读第一首诗,说说诗中描绘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理解第一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归巢 芦苇 睡眠
剪秋罗 霸占
识字词
红颜 指貌美的女子。
剪秋罗 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剪秋纱,汉宫秋。
霸占 强行占据,依仗权势占为己有。
偷渡 指秘密地渡过某一水域。
词语解释
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朗读方法
《秋晚的江上》
1.自由朗读这首诗。
2.朗读时,重点词语要重读,如“鸟儿、倦了、还、双翅”等。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秋天的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鸟儿在夕阳的映照下正飞回自己的巢里,江岸边的芦苇也在威风中轻轻地摇摆。
《花牛歌》
1. 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2. 把重音放在动词“坐、眠、走、做梦”上。
3. 放慢语速,让朗读充满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刻画了花牛怎样的形象?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整体感知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用草地、白云、剪秋罗、落日、青峰等这些自然美景作陪衬,描绘出了一只活泼可爱的花牛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行动的画面。
这首诗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写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合作探究
1.《秋晚的江上》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图?
答: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问答
2.“驮”字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词句是作者描写夕阳西下,困倦的鸟儿回家的场景。它们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一样,这一个“驮”字写出了鸟儿困倦的程度,形象生动。
3.“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夕阳的余晖映照在白色的芦苇上面,不仅使表达更有意趣,同时白红两种颜色对比鲜明,更加突出了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4.试分析“霸占”的表达效果。
答:”霸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刻画出了天空中白云朵朵的场景,说明天气很晴朗。
5.《花牛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相近的诗句开头,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品读诗歌 感悟内涵
(1)朗读第1节,要求用舒缓的语气,感受静谧、优美的画面。
(2)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归巢的鸟儿为什么不顾疲倦,还要驮着偌大的夕阳回去
(1)朗读第2节,要求语气轻快,读出愉悦的感觉。
(2)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换一种说法可以表述为:“一瞬间,斜阳的余晖把头白的芦苇染红了。”原句的表达好在哪里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花牛歌》写了花牛在草地上发生的趣事,表达了作者对花牛的喜爱和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