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质量调查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时长:60分钟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下表是我国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情况简介。由此推知,这些文化遗存( )
遗址 简介
陶寺遗址 包括大城、小城和宫城
良渚遗址 自内向外依次为莫角山、内城与外城。城内的莫角山为一处人工营建的长方形土台
瓦店遗址 面积达百万平方米以上。在其西北台地环壕内中部发现两处东西相对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其中居东那的一处,埋有人牲遗核数具和动物骨骼数具
A.呈现出多元一体趋势 B.凸显出早期国家特征
C.源于商业发展的推动 D.具有明显的礼制色彩
2.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 )
A.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B.司法判决依据明晰
C.井田制度出现松动 D.宗法分封体系崩溃
3.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4.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
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
C.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
D.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
5.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人却说他“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
B.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
C.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遭到儒家的激烈批判
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大部分出身仍是以贵族为主,但都必须通过任命才能成为国家官员,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之中,而且必须远离自己的故乡,直到卸职才允许返乡。这种规定( )
A.加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 B.标志着秦朝选官制度的完善
C.有利于秦朝开疆扩土 D.导致秦朝阶层固化更加严重
7.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下诏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次年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这些做法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扩大 B.工商业发展影响了农业生产
C.长期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 D.丞相权力过大威胁专制皇权
8.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喜爱大宛马,但由于大宛离汉朝遥远,不肯向汉朝进贡大宛马。武帝闻之,决心伐宛,大胜之后,汉与西域诸国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统辖关系,“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孔雀河),往往有亭”。材料表明汉武帝的伐宛举措( )
A.着眼于巩固边疆关系 B.深受主观意愿的影响
C.致力于维护统辖关系 D.打通了欧亚丝绸之路
9.西晋时期,晋武帝特别开设“寒素科”大举寒门,到了东晋则形成了“寒门掌机要”的局面。通过这些举措( )
A.庶族地主取代了门阀士族 B.社会阶层流动大大加快
C.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设有负责养牛的多种官职,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民间养牛业也有很大发展,如《晋书》记载:“朔允,金城人也。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州为之语曰:‘翻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这一时期的养牛业( )
A.冲击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有利于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11.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下令建凌烟阁并为二十四位功臣作画像挂在里面,以表彰其功业。之后一百余年,凌烟阁里没有变化。到唐中晚期的代宗、德宗、宣宗时再画功臣像于凌烟阁。据此推知,唐中晚期( )
A.藩镇割据已平定 B.国力由盛转衰
C.战乱与动荡再现 D.皇权羸弱不堪
12.考古发现,南诏纪年文物如碑刻、经卷、塔砖、石窟题记、铁柱等,多使用南诏自建年号,但与唐朝官方交往时却刻意使用唐朝年号以掩饰自建年号,导致其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据此可知( )
A.藩属体系有政治约束作用 B.中央与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C.少数民族依附于中央政权 D.中原文化领先于边疆文化
13.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实行行省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完善科举制 D.设立中外朝制度
14.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15.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并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据此可知,唐代“诗谏”的盛行( )
A.深受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B.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C.使讽喻诗成为诗歌的主流 D.反映了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6.《中国思想史》记载:公元4世纪,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
A.佛教的中国化 B.思想领域的统一
C.文化的多样性 D.道教影响力增强
17.北宋使用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在每一高层政区建立多个机构,高层行政组织的数目数倍于高层政区数,中央的行政幅度剧增。以北宋熙宁以后为例,全国共二十三转运使路,每路有漕、宪、仓三个机构,高层行政组织数超七十个。这一制度设计主要目的是( )
A.稳定国家行政成本 B.提高中枢决策效率
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D.分化地方行政权力
18.北宋欧阳修评论当时的社会状况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造成这种社会状况的根源是北宋( )
A.积贫积弱的局面 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王安石改革的弊端 D.少数民族政权对北宋的威胁
19.学者钱穆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说明行省(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使君主专制权力达到顶峰 D.实现对地方的“因俗而治”
20.元朝疆域辽阔,在全国设10个行省。边疆和内地在中下层管理上存在差异,但又有相通之处:内地设立州县,云南也实行州县制,但普遍用土官任职;东北和北方草原设立千户、万户或宣慰司,以部落长官来治理;西藏由宣政院管辖,下面也有万户府。据此可知,元代( )
A.疆域与政治治理超越前代 B.地方行政制度出现质变
C.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基础 D.因俗而治和谐民族关系
21.宋真宗外戚刘美不但将女儿嫁给开封茶商马季良,而且其子娶了“来自裨贩”的嘉州土豪王蒙正之女另外,宋代的达官显贵如韩琦、王安石等人的女婿大多是富家子弟。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商勾结加剧了统治黑暗 B.国家“抑商”政策遭遇了严重挫折
C.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
22.在学习北宋历史后,一位同学写了题为《东京梦华录》的小剧本,以下剧情符合史实的是( )
A.大食商人在商铺订购青花瓷和釉里红
B.城中市井诸色歌叫卖物之声不绝于耳
C.晋商取得了政府对外贸易的代理权
D.商人使用恒隆钱庄的庄票进行支付
23.许倬云认为:朱熹讲理讲得透彻,为了解释“宇宙的理、人生的理、内心的理”,他把理变得“井井有条”。这些“井井有条”的理体现在生活中就是( )
A.伦理道德 B.科学知识 C.良知本心 D.万物本源
24.唐代后期出现了一种新诗体—词,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适应了当时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元代的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适合市井演唱。据此推知,宋元新诗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程朱理学的形成 D.中外文化的交流
25.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并说“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窃权,势遂不可抑”。这反映出该时期( )
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 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C.政治统治日益黑暗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26.明太祖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行中书省并设三司 B.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C.设立锦衣卫和东西厂 D.八股取士,严格选官
27.据学者研究发现,“全国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六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以至各道、府,------应升调补放等事,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由此推知,军机处( )
A.可以选拔任免地方官员 B.可以统领六部百司
C.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 D.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28.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下列不属于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是( )
A.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B.重修长城,防御瓦剌、鞑靼南下
C.派驻藏大臣,参与共治西藏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29.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
A.强化了明朝政府对边疆一带的统治能力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C.促进了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
D.促成了民族交融的局面
30.明清之际,江南是全国最大的棉布生产区,每年从华北地区输入北花,从湖广地区输入襄花。山东、河南等植棉区,由于不善织布,每年却要从江南大量输入棉布而向江南等地输出棉花。据此可知当时( )
A.棉纺织业出现新生产关系 B.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江南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二、材料分析题(31题12分,32题13分)
3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 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3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明清时期商品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2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影响?(8分)
三、论述题(15分)
3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材料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陶寺遗址有“大城、小城和宫城”的区分,良渚遗址“莫角山、内城与外城”以及“人工营建的长方形土台”,瓦店遗址“相对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以及“埋有人牲遗骸数具和动物骨骼数具”,由此可推知这些文化遗存具有明显的礼制色彩,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各个聚落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多元一体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早期国家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商业发展的推动”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交换和转让的现象,井田制之下土地国有、不准买卖与转让的情况有所松动,C项正确。据材料及所学,此时出现了土地私有现象,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据材料,司法审理存在一定的程序,但代表依据明细,排除B项;据所学,宗法分封体系的崩溃应是春秋战国时期,且材料与宗法分封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彻底性体现在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奖励耕织、划小家庭、废除世卿世禄制,不是推动社会转型的根本措施,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可知,儒、道、墨、法等学派都关注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管理,说明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C项正确;儒、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墨家代表平民小生产者,道家代表奴隶主贵族,立场不一致,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这奠定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政治结构,B项正确;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灭了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秦朝制定了对官员任命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经过任命且不能在故乡任职,主要是防止官员在地方坐大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秦朝的选官的要求,并未涉及到选官制度达到完善,排除B项;选官要求和开疆扩土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秦国选官主要还是来自于贵族,但必须经皇帝任命,官僚政治相比较贵族政治更有利于阶层间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材料“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做法出现的背景是,对匈奴的长期战争,消耗了汉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汉武帝认识到国力急需恢复,人民需要休息,C项正确;尊崇黄老无为思想是在汉初,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力发展农业,没有“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封丞相为富民侯,是为了“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不是因为相权过大而削弱相权,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汉武帝喜爱大宛马,但由于大宛离汉朝遥远,不肯向汉朝进贡大宛马。武帝闻之,决心伐宛”,可以看出汉武帝伐宛是因为大宛没有进贡马匹,说明汉武帝的伐宛举措深受主观意愿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的主观意愿影响,伐宛并不是为了巩固边疆,排除A项;统辖关系是在伐宛之后形成的,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的主观意愿对战争的影响,无法得出其对丝绸之路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统治者重用寒门子弟,便于控制他们。同时也能分割门阀士族官员的权力,使得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庶族地主没有取代门阀士族,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统治者重用寒门子弟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且此时实行九品中正制,社会阶层流动没有加快,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唐中晚期战乱与动荡再现,唐朝政府通过再画功臣像于凌烟阁的做法来彰显臣下忠君报国之功勋,激励引导天下臣民支持唐朝的统治,C项正确;唐朝中晚期,节度使割据一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这一情况至唐朝灭亡都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排除A项;发生在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在位时期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排除B项;唐中晚期,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削弱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但代宗、德宗、宣宗时没有达到“皇权羸弱不堪”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诏刻意使用唐朝年号以掩饰自建年号,体现了藩属体系有政治约束作用,A项正确;南诏国依附唐朝,并未长期对峙,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藩属体系有政治约束作用,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涉及藩属体系,并未进行中原文化和边疆文化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并不断完善,三省相互制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体现了“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B项正确;元代实行行省制,排除A项;科举属于选官,排除C项;中外朝是汉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可知民户可在现居住地交纳赋税,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这说明国家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A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因为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与两税法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两税法只征收地税和户税,使税制得以简化,并非更加繁复,排除C项;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的情况下推行的税法,因为并不能巩固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并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尤其是白居易强调诗歌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B项正确;唐诗盛行的原因是受科举考试“以诗取士”的影响,但“诗谏”的盛行主要原因是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排除A项;材料不能推出“讽喻诗成为诗歌的主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诗谏”的盛行,未涉及“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中国也征服了佛教”可知,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了佛教的中国化,并不是思想领域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可用来说明佛教的中国化,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道家思想对佛教的影响,而非道教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北宋使用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每一高层政区建立多个机构”等等可以得出北宋分化地方行政权力,D项正确;机构众多,官员数量也会增多,加大国家行政成本,排除A项;机构太多,职责划分过细,不利于提高效率,排除B项;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材料“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出现的积贫积弱的现象,这种社会状况出现的根源是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项正确;积贫积弱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北宋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排除C项;D项不是出现积贫积弱局面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可知,学者钱穆认为,在宋代地方政权交在地方,而元朝则不然,地方行省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这说明行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在唐朝安史之乱后,排除B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权力达到顶峰,排除C项;“因俗而治”指的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管理,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同时对边疆地区分别设立机构进行管理,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高,A项正确;“质的飞跃”说法夸大,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后部分内容“相通之处”,不是强调“因俗而治”,且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A项。
2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真宗外戚刘美不但将女儿嫁给开封茶商马季良,而且其子娶了‘来自裨贩’的嘉州土豪王蒙正之女另外,宋代的达官显贵如韩琦、王安石等人的女婿大多是富家子弟”可知,无论是宋真宗的外戚还是许多达官显贵多与联姻,这反映了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没有体现官商勾结加剧了统治黑暗,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说明宋代抑商政策松动,而不是“抑商”政策遭遇严重挫折,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北宋城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时空限制也被取消,娱乐场所兴盛,所以城中市井诸色歌叫卖物之声不绝于耳符合史实,B 项正确;釉里红是元朝时期景德镇创制的瓷器品种,北宋时期不可能订购这种瓷器,排除A项;晋商等地域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在北宋的东京城不可能存在这些商人群体,排除C项; 钱庄最早出现于明清时期,恒隆钱庄创办于晚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3.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朱熹讲理讲得透彻,为了解释‘宇宙的理、人生的理、内心的理’,他把理变得‘井井有条’。”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通过格物致知以穷其理,其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这里的“天理”指向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而人伦、圣言与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他主张知先行重和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以入圣地,故可知程朱理学的理体现在生活中是儒家伦理道德,以三纲五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A项正确;程朱理学的理不是“科学知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是为了明道德之善,并非求科学之真,排除B项;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程朱理学的理不是“良知本心”,排除C项;题干问的是生活中,而不是哲学层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4.B
【详解】根据材料“词,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适应了当时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宋词和元曲均是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产物,B项正确;材料与政治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程朱理学”的形成问题,排除C项;宋词与元曲的发展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可知,明太祖时期,针对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者,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说明明太祖严格防范宦官干预政事,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B项正确;明太祖严厉打击宦官专权的行为,而非当时宦官专权的严重性,排除A项;政治统治日益黑暗,与明朝初期的历史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废除宰相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明太祖认为宰相的存在不利于国家治理,故在位期间废除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统属六部,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官职设置,而废行中书省并设三司是地方官职设置,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而非明太祖时期设立,排除C项;八股取士,严格选官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非材料描述的中央官职设置,排除D项。故选B项。
27.C
【详解】材料说各类官员的升调补放都是军机大臣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可知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各类官员的升调补放都是军机大臣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而军机处本身不能选拔任免官员,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各类官员的升调补放都是军机大臣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没有涉及六部百司,所以不能得出军机处可以统领六部百司,排除B项;根据所学封建社会最终决策的只有皇帝,不能说军机处是中央决策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2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修长城,防御瓦剌、鞑靼南下,是明朝时期的边防政策,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属于清朝经略东南边疆措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派驻藏大臣,参与共治西藏,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属于清朝的经略西藏的措施,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属于清朝经略西北边疆的措施,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9.B
【详解】根据题干“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茶马贸易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强化了对自身作为中国一部分的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B项正确;茶马贸易是一种经济联系,不能强化对边疆一带的统治能力,排除A项;茶马贸易主要在中国西南地区,并没有促进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茶马贸易推动了边疆民族与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30.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江南是全国最大的棉布生产区,每年从华北地区输入北花,从湖广地区输入襄花;山东、河南等植棉区,由于不善织布,每年却要从江南大量输入棉布而向江南等地输出棉花。这说明当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C项正确;当时新生产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区域间的贸易,未体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仅凭棉纺织业的发展,无法得出“江南是全国的经济重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31.(1)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可世袭。
(2)特点:尚书令职位曾经空缺;唐朝宰相的权力削弱。影响:三省职权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监督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完整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为后世历朝沿用。
(3)职能:承旨出政;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可知,西周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根据“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官员的任期等方面分析可知,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可世袭。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可知,尚书令职位曾经空缺;根据“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可知,唐朝分割宰相权力,使之削弱。影响:根据材料二中“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职权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监督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根据“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可知,完整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为后来历朝沿用。
(3)职能:根据材料四中“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入直缮写”等可知,军机处为皇帝的秘书机构,负责承旨出政。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趋势: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及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和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可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2.(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封建土地私有制)。
(2)新现象:材料二反映出现商帮;材料三反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
33.论题:中国古代的社会变迁推动选官制度的变化。
论述:西周到春秋时期为奴隶社会,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采用世官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争霸战争的需要,形成了举荐、军功爵制的选官制度;汉朝大一统王朝建立并巩固后,举荐及军功爵制这种官员选拔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运而生。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魏晋时期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等级。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力量壮大,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宋元明清随着国家治理的需要对科举制不断完善。
总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选官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时代需要而变化。
其他观点,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即可。例如: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中国历代极为重视官员的选拔,选官制度的变化既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着时代。
【详解】结合题目“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可知论题的拟定要贴合材料和题目问法,可将论题设置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变迁推动选官制度的变化”。
在进行论述时,要结合材料考虑,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主要有德才、门第之分),但它们有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两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两汉时察举制度应运而生。但由于两汉时期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很不完备的。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以后,隋唐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推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选拔人才,并为以后历朝所沿袭。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各种弊端日益显露。
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写总结上,要使用唯物史观来来看待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选官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时代需要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