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基础练习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3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基础练习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20 20:4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3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1.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溶液:、、、
B.溶液:、、、
C.溶液:、、、
D.溶液:、、、
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锌粒与稀盐酸反应:
B.溴化钠溶液与氯气反应:
C.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D.铝和NaOH溶液反应:
3.某溶液可能含有Cl-、SO、CO、HCO、NH、Fe3+、Ba2+和K+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取适量该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气体产生,同时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可知原溶液中
A.至少存在5种离子
B.Cl-不一定存在,HCO一定不存在
C.SO、NH、Ba2+一定存在,K+、Cl-可能存在
D.CO、SO、Fe3+一定不存在,NH、Ba2+、HCO一定存在
4.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化学事实的是
A.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B.《梦溪笔谈》中记载“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
C.侯氏制碱法所制得“碱”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
D.五彩缤纷的烟花利用了焰色试验的原理
5.与离子方程式H++OH-=H2O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Mg(OH)2+2HCl=MgCl2+2H2O B.NaOH+CH3COOH=CH3COONa+H2O
C.Ba(OH)2+H2SO4=BaSO4↓+2H2O D.2NaOH+H2SO4=Na2SO4+2H2O
6.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与俗名,对应错误的是
A.汞-水银 B.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
C.碳酸氢钠-小苏打 D.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
7.无水氯化铝是有机化工常用催化剂。已知无水氯化铝易潮解,遇水蒸气产生大量白烟,在标压下178℃升华,经冷却后可凝华为固体。某实验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反应装置制备无水氯化铝,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②中的液体是浓硫酸
B.酒精灯的点燃顺序:先①后④
C.为了让AlCl3充分冷却,装置④与⑤之间应用长导管
D.装置⑥仅作尾气处理装置
8.取某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1)取一定量的样品,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2)取少量溶液,加入BaCl2溶液,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3)取少量滤液,加AgNO3和H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4)取少量滤渣,加入稀盐酸,滤渣全部溶解;
(5)再取少量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颜色为黄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混合物一定是 K2CO3和NaCl B.该混合物可能是Na2CO3和KNO3
C.该混合物可能是Na2SO4和Na2CO3 D.该混合物一定是Na2CO3和NaCl
9.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l2与水反应:Cl2+H2O=2H++Cl-+ClO-
B.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H++OH-+Ba2++SO=H2O+BaSO4↓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O+2H2O=2OH-+O2↑
D.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澄清石灰水:Ca2++HCO+OH-=CaCO3↓+H2O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液漏斗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
B.分液时,先将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再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C.为保证分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流下,需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或将玻璃塞拿下
D.用铂丝做焰色反应实验时,若焰色呈黄色,说明待测物质中一定含有钠元素,不含钾元素
1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氯气中点燃,剧烈燃烧,产生棕褐色烟,燃烧后产物溶于水,溶液呈棕黄色
B.钠在空气中加热,先熔化成银白色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C.钠放入氯化铁溶液后,浮在水面,迅速游动,嘶嘶作响,溶液中出现红褐色沉淀
D.将1~2mL水滴入盛有1~2g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1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车胎爆炸 B.工业制氯气 C.碘的升华 D.海水晒盐
二、填空题
13.(1)在___________里或___________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导电是由于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了___________,产生了___________。
(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表明该元素原子___________电子,发生___________反应,这种物质是___________。
14.高铁酸盐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绿色水处理剂,工业上可用湿法制备高铁酸钾。
2Fe(OH)3+3ClO-+4OH-=2FeO+3Cl-+5H2O
(1)FeO中铁元素化合价为____,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还原剂是____,氧化产物是____。
(2)请用双线桥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____。
(3)根据化合价,推测FeO能和下列____反应(填序号)。
A.KMnO4 B.SO2 C.H2S D.O2
15.写出下列个反应的方程式。
(1)钠和水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离子方程式)。
(2)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
(3)铜与稀硝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
(4)向FeBr2通入等物质的量的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离子方程式)。
(5)Cl2通入NaOH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
16.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生产一系列含氯、含钠的化工产品。
(1)配制饱和食盐水的食盐必须精制,精制过程中需要除去Ca2+、Mg2+、SO等杂质离子,往往先后加入NaOH、BaCl2、Na2CO3溶液作为除杂试剂,向其中加入Na2CO3后产生的沉淀是____,沉淀过滤后往往还要往滤液中加入____,随后再将溶液蒸发结晶。
(2)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时,电解的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阳极产物检验所用的试剂是____;向两极各加入石蕊溶液,阴极溶液呈现____色。
(3)实验测得产生的氢气体积(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为5.60mL,电解后溶液的体积恰好为50.0mL,则溶液中NaOH的浓度为____。
17.家用消毒剂“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中含有NaClO,洁厕剂中含有盐酸,两者可否同时使用?___试用你学过的化学原理加以解释。___
18.华素片又称西地碘含片,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分子碘,每片含分子碘1.5mg。利用分子分散技术将碘制成分子态西地碘(糊精包裹碘),并含适量薄荷脑等。
(1)华素片中含有的活性成分的分子式为_______。
(2)三个探究学习小组为研究华素片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组同学取2片华素片研细,置于锥形瓶中,加入约10mL蒸馏水溶解,再加入约2mL_______(填标号),溶液变为蓝色,证明含有活性成分。
A.酒精 B.NaOH溶液 C.淀粉溶液 D.四氯化碳
②乙组同学取2片华素片研细,置于锥形瓶中,加入约10mL蒸馏水溶解,再加入约2mL_______(填标号),溶液分层,且_______层为_______色,证明含有活性成分。
A.酒精 B.NaOH溶液 C.淀粉溶液 D.四氯化碳
③丙组同学用乙组同样方法验证后,将溶液转入_______,进行_______操作,将两层液体进行分离。
(3)你认为丙组同学还应该通过_______操作将活性成分分离出来。
19.已知0.1mol·L-1的NaHSO4溶液中H+浓度为0.1mol·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NaHSO4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NaHSO4属于“酸”、“碱”、“盐”中的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若将NaHSO4与Ba(OH)2在溶液中按照物质的量之比为2∶1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将NaHSO4与Ba(OH)2在溶液中按照物质的量之比为1∶1混合,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有以下12种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石墨②氧化钠③酒精④氨水⑤二氧化碳⑥碳酸氢钠⑦氢氧化钡溶液⑧硫酸氢钠⑨氯化氢⑩硫酸铝 稀硫酸 氯化银
(1)其中能导电的是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
(2)写出物质⑧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___。
(3)写出物质⑦和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4)写出物质⑥和⑨在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21.一反应体系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7种物质:O2、KMnO4、MnSO4、H2SO4、H2O、H2O2、K2SO4。已知该反应中H2O2只发生如下过程:H2O2→O2,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________。
(2)该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过程是_________。
(3)该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
(4)若反应转移了0.3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A.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双水解,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四种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共存,B正确;
C.铝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双水解不能共存,氢氧化钡和碳酸氢根离子反应,C错误;
D.碘离子被高锰酸根氧化,不能共存,D错误;
故选B。
2.A
【详解】A.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A正确;
B.溴化钠溶液与氯气反应:,B错误;
C.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氢氧化铜是沉淀,不拆:,故C错误;
D.铝和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D错误;
答案选A。
3.D
【详解】某溶液可能含有Cl-、SO、CO、HCO、NH、Fe3+、Ba2+和K+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取适量该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气体产生,同时产生白色沉淀;证明一定含有NH,没有Fe3+,白色沉淀是碳酸钡,则溶液中一定有Ba2+,一定没有SO和CO,一定有HCO,可能有Cl-、K+。
A.根据以上分析推断知,一定含有HCO、NH、Ba2+三种离子,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推断知,Cl-不一定存在,HCO一定存在,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推断知,HCO、NH、Ba2+一定存在,K+、Cl-可能存在,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推断知,CO、SO、Fe3+一定不存在,NH、Ba2+、HCO一定存在,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A.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A不符合题意;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反应Fe+CuSO4=FeSO4+Cu,属于置换反应,B不符合题意;
C.侯氏制碱法利用NaCl、NH3、CO2、H2O为原料,制得了NH4Cl和NaHCO3,然后加热分解NaHCO3生成纯碱Na2CO3,所制得“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C符合题意;
D.五彩缤纷的烟花是利用金属离子发生焰色试验的原理,从而产生不同的焰色,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A.氢氧化镁难溶于水,不能拆分,离子方程式为Mg(OH)2+2H+=Mg2++2H2O,A错误;
B.醋酸微弱酸,不能拆分为离子,应写为分子式,因此离子方程式不能表示为H++OH-=H2O,B错误;
C.该反应中有难溶性硫酸钡沉淀生成,所以离子方程式不能表示为H++OH-=H2O, C错误;
D.氢氧化钠是强碱,硫酸是强酸,该项表示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只有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参与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符合题意,D正确;
答案选D。
6.B
【详解】A.汞俗称水银,A正确;
B.氧化俗称生石灰,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B错误;
C.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C正确;
D.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等,D正确;
答案选B。
7.B
【详解】A.装置②中应该盛放饱和食盐水,用于除去氯气中的HCl,③中盛放浓硫酸,用于干燥氯气,A错误;
B.开始反应时先点燃①处的酒精灯,产生氯气,一段时间后再点燃④处的酒精灯,这样可以防止④中的铝粉加热时和管中的氧气反应,导致产物不纯,B正确;
C.冷却后凝华为固体,若导管过长,凝华后的固体会堵住导管,C错误;
D.装置⑥有两个作用,一是吸收多余的,二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使潮解,D错误;
故答案选B。
8.B
【分析】由实验(2),加入氯化钡溶液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说明原样品中可能含有或或等;实验(4)中加入稀盐酸后滤渣全部溶解,说明原样品中没有,至少含有和中的一种;由实验(3)可知,滤液中含有氯离子,但由于实验(2)加入氯化钡溶液引入了氯离子,所以只能判定原样品中可能含有氯离子;实验(5)说明原样品中一定含有钠离子,但不能排除钾离子,以此解答。
【详解】A.由实验(3)可知,滤液中含有氯离子,但由于实验②加入氯化钡溶液引入了氯离子,所以只能判定原样品中可能含有氯离子,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该混合物可能是Na2CO3和KNO3,故B正确;
C.实验(4)中加入稀盐酸后滤渣全部溶解,说明原样品中没有,至少含有和中的一种,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原样品中一定含有钠离子,可能含有氯离子,至少含有和中的一种且不能排除钾离子,故D错误;
故选B。
9.D
【详解】A.HClO为弱酸,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开,故为Cl2+H2O=H++Cl-+HClO,故A错误;
B.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2OH-+Ba2++SO=2H2O+BaSO4↓,故B错误;
C.过氧化钠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开,故C错误;
D.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澄清石灰水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水,故离子方程式为Ca2++HCO+OH-=CaCO3↓+H2O,故D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由于Na的焰色反应呈黄色,而钾的焰色反应呈紫色,黄色很容易掩盖紫色,故进行钾的焰色反应时需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以滤去黄色的光,即用铂丝做焰色反应实验时,若焰色呈黄色,说明待测物质中一定含有钠元素,但不能确定是否含钾元素,需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是否观察到紫色才可确定是否含钾,故答案为:D。
11.D
【详解】A.铁丝在氯气中点燃,剧烈燃烧,产生棕褐色烟,产物为FeCl3,溶于水,溶液呈棕黄色,故A正确;
B.钠在空气中加热,先熔化成银白色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故B正确;
C.钠放入氯化铁溶液后,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则现象为钠浮在水面,迅速游动,嘶嘶作响;生成的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为红褐色,难溶于水,则现象为溶液中出现红褐色沉淀,故C正确;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中间产物具有漂白性,则滴加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故D错误;
答案选D。
12.B
【分析】化学变化必须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轮胎爆炸是气压大引起的,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反应,故A错误;
B.工业制氯气是利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碘的升华是物质状态的改变,碘固体受热转化成气体,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反应,故C错误;
D.海水晒盐,是蒸发结晶,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3. 水溶液 熔融状态 电离 自由移动的离子 失去 氧化 还原剂
【详解】(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导电是由于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表明该元素原子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这种物质是还原剂。
14.(1) +6价 ClO- Fe(OH)3 FeO
(2)
(3)BC
【解析】(1)
FeO中O元素为-2价,则铁元素化合价为+6价,Cl元素化合价降低,氧化剂是ClO-,Fe元素化合价升高,还原剂是Fe(OH)3,氧化产物是FeO;
(2)
Fe元素从+3升高到+6,有2个Fe原子变价,失去6个电子,Cl元素从+1降至-1,有3个Cl原子变价,得到6个电子,用双线桥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
(3)
FeO中铁元素化合价为+6价,是高价态,具有氧化性,能与还原性物质反应,即能与SO2、H2S反应,故选BC。
15. 2Na+2H2O=2Na++2OH-+H2↑ 2Na2O2+2CO2=2Na2CO3+O2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Cl2+2Br-+2Fe2+=4Cl-+Br2+2Fe3+ Cl2+2NaOH=NaCl+NaClO+H2O
【详解】(1)钠和水的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
(2)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2Na2O2+2CO2=2Na2CO3+O2;
(3)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反应方程式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4)还原性Fe2+>Br-,FeBr2溶液中通入等物质的量的Cl2,亚铁离子被全部氧化,溴离子一半被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2+2Br-+2Fe2+=4Cl-+Br2+2Fe3+;
(5)Cl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NaClO和H2O,反应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属于化学语言,可以简单的表示物质的化学性质,在书写时要遵循原子守恒,对于离子反应还要遵循电荷守恒,掌握物质的拆分原则、具体物质在相应条件下的存在方式,同时要注意反应条件的书写及沉淀、气体符号等小细节问题。
16.(1) CaCO3与BaCO3 盐酸
(2) 2NaCl+2H2O2NaOH+H2↑+Cl2↑ 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蓝色
(3)0.01mol L-1
【解析】(1)
碳酸根能与钙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CaCO3与BaCO3;沉淀过滤后,加入盐酸除去过量的碳酸根和氢氧根,加热蒸发除去过量的HCl;
(2)
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时,电解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H2↑+Cl2↑;阳极产物为氯气,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故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阴极产物为氢气和氢氧化钠,阴极加入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
(3)
根据电解总方程式, ,。
17. 不能 因为两者同时使用会产生有毒的氯气(Cl-+ClO-+2H+=Cl2↑+H2O)
【分析】ClO-具有强的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能够氧化Cl-生成氯气;。
【详解】将含有NaClO的消毒液与含有盐酸的洁厕剂中混合,发生反应Cl-+ClO-+2H+=Cl2↑+H2O,氯气有毒,且降低消毒效果,则两者不可混合使用。
【点睛】考查物质的性质与应用,能准确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分析反应原理是解题关键,易忽视ClO-的强氧化性和反应环境是酸性。
18.(1)I2
(2) C D 下 紫 分液漏斗 分液
(3)蒸馏
【解析】(1)
华素片又称西地碘含片,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分子碘,故分子式为I2;
(2)
碘单质与淀粉变蓝;碘单质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四氯化碳,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在下层且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颜色是紫色;转入分液漏斗中进行分液操作,下层溶液下口放出。
(3)
对于互溶在一起的液态混合物可以通过沸点的不同采用蒸馏的操作进行分离。
19. NaHSO4=Na++H++SO42- 盐 NaHSO4在水溶液中电离出金属阳离子钠离子和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 2NaHSO4+ Ba(OH)2=BaSO4↓+ Na2SO4+2H2O NaHSO4+ Ba(OH)2=BaSO4↓+ NaOH +H2O
【详解】(1)0.1mol·L-1的NaHSO4溶液中H+浓度为0.1mol·L-1,说明NaHSO4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2-,故答案为:NaHSO4=Na++H++SO42-;
(2)因NaHSO4是由钠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构成,属于盐,故答案为:盐;NaHSO4在水溶液中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
(3)①NaHSO4与Ba(OH)2在溶液中按物质的量之比2∶1混合,反应后溶液显中性,反应的方程式为2NaHSO4+ Ba(OH)2=BaSO4↓+ Na2SO4+2H2O;
②NaHSO4与Ba(OH)2在溶液中按物质的量之比1∶1混合,反应后溶液显碱性,其反应为NaHSO4+ Ba(OH)2=BaSO4↓+ NaOH +H2O。
20. ①④⑦ ②⑥⑧⑨⑩ ③⑤ NaHSO4=Na++H++SO Ba2++SO+2OH-+2H+=BaSO4↓+2H2O HCO+H+=H2O+CO2↑
【详解】(1)①石墨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可以导电,但它是单质,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但室温下呈固体态,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能导电,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属于电解质;
③酒精是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没有带电微粒,不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④氨水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导电,但它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⑤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没有带电微粒,不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⑥碳酸氢钠是离子化合物,但室温下呈固体态,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能导电,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属于电解质;
⑦氢氧化钡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导电,但它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⑧硫酸氢钠是离子化合物,室温下呈固体态,离子不能自由移动,不能导电,在水中在水分子作用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属于电解质;
⑨氯化氢是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没有带电微粒,不能导电,在水中在水分子作用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属于电解质;
⑩硫酸铝是盐,是离子化合物,但室温下呈固体态,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能导电,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属于电解质;
稀硫酸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够导电,但它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氯化银是盐,是离子化合物,但室温下呈固体态,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能导电,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属于电解质;
故能导电的是①④⑦ ;属于电解质的是②⑥⑧⑨⑩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③⑤;
(2)物质⑧为硫酸氢钠,硫酸氢钠溶于水,电离产生Na+、H+、SO,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 +H++ SO;
(3)⑦氢氧化钡溶液与 稀硫酸,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SO+2OH-+2H+=BaSO4↓+2H2O;
(4)⑥碳酸氢钠、⑨氯化氢,碳酸氢钠与HCl在水中发生反应,产生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H+=H2O+CO2↑。
21. KMnO4 KMnO4→MnSO4 5∶2 3.36L
【详解】O2、KMnO4、MnSO4、H2SO4、H2O、H2O2、K2SO4,已知该反应中H2O2只发生:H2O2→O2,则发生H2O2与KMnO4的氧化还原反应;则七种物质发生5H2O2+2KMnO4+3H2SO4→2MnSO4+K2SO4+5O2+8H2O,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1)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KMnO4为氧化剂,故答案为KMnO4;
(2)由信息可知,高锰酸钾能氧化H2O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MnSO4,则发生的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的过程是KMnO4→MnSO4,故答案为KMnO4→MnSO4;
(3)发生5H2O2+2KMnO4+3H2SO4→2MnSO4+K2SO4+5O2+8H2O,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生成MnSO4为还原产物,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生成氧气为氧化产物,每生成1 molO2失去2mol电子,每生成1molMnSO4,得到5mol电子,故n(O2)∶n(MnSO4)=5∶2,答案为:5∶2;
(4)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生成氧气为氧化产物,1mol氧气生成转移1mol×2=2mol电子,所以转移了0.3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0.3mol÷2×22.4L·mol-1=3.36L,故答案为3.3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