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共52张PPT)-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共52张PPT)-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20 21:1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学习目标
1. 燃烧的条件
2.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新课导入
说起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那什么是燃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燃烧造福于人类,燃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一、燃烧的条件
你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知道哪些燃烧的事例?
事例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碳在空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到的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燃烧的特征可归纳为:
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光、放热、剧烈的化学变化
想一想
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你知道燃烧发生的条件吗?
依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总结燃烧的条件。
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
2.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能燃烧?用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能长时间持续燃烧吗?
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某种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着火点。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可燃物,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时,即可发生燃烧。
烧不坏的手绢
将20mL95%的酒精和10mL水混合,将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
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浸透酒精的手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手帕燃烧
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酒精燃烧放热,但水分蒸发时吸收热量,使得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不能燃烧。
典例分析
用酒精灯加热盛有水的纸杯底部,纸杯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
A.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B.纸不是可燃物
C.纸杯没有和氧气接触
D.加水后,纸的着火点降低了
A
解析: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纸是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给水加热时水吸收热量,使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因此纸杯不会燃烧。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液化气灶、煤炉等燃具都留有空气进口,且空气进口大小可以调节,学校、工厂等单位使用的锅炉要用风机鼓风,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蜡烛不完全燃烧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白瓷盘或玻璃片,观察到盘底变黑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燃烧时,氧气充足或不充足,可燃物燃烧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在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1.条件:足够多的氧气;燃料和氧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意义:有利于节约能源,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一氧化碳】
1. 燃烧现象:CO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上澄清的的石灰水变浑浊。
2.CO在空气中燃烧: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剧毒气体。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功能,会导致人体缺氧。人吸入少量的一氧化碳就会感到头痛,吸入较多量的一氧化碳,就可能因缺少氧气而室息死亡。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并迅速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烧,燃烧得快,放出的热量多;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不完全燃烧,燃烧得慢,放出的热量少。
含碳、氢元素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时,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微小的炭黑颗粒等物质。
典例分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锅炉要用鼓风机鼓风的目的是使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尽快扩散
B.碳和充足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C.碳和不充足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D.和碳一样,氢气在氧气不足时燃烧也会产生有毒物质
C
解析:锅炉要用鼓风机鼓风的目的是鼓人更多的空气或氧气,使可燃物充分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碳在有充足的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氢气在氧气充足和不充足时,燃烧产物都是水,没有有毒物质生成。
三、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
燃烧可能引起爆炸,例如,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的爆炸、节日燃放的烟花爆竹、用于拆除旧建筑物的定向爆破以及用于矿物开采的爆破等。
你知道爆炸是怎么一回事吗
定向爆破
1.概念: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剧烈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而引起爆炸。
2.除火药外,可燃性的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遇火也会发生爆炸。如:H2、CO、CH4等。
注意:并非所有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3.条件:(1) 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2) 产生急速的燃烧
(3) 在有限的空间内
如果氧气的浓度较高,或可燃物(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任何可燃性气体、可燃性固体粉末,与空气接触充分,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汽油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和煤矿坑道等场所,应杜绝一切火种,防止发生爆炸。
拓展视野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都会发生爆炸,因此,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必须检验纯度。
人们把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气体的爆炸极限。
气体 爆炸极限( 体积分数 )
H2 4%~75%
CH4 5%~15%
CO 12.5%~74%
典例精析
下列爆炸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火药爆炸
B.蒸汽锅炉爆炸
C.气球爆炸
D.车胎爆炸
A
解析:火药爆炸生成二氧化硫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锅炉超过气压承受限度而导致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气球爆炸是因为体积膨胀超过了气球承受限度而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车胎爆炸也是因为内压高于轮胎的承压限度,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四、防火与灭火
火灾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以供人取暖,烹饪食物;燃烧发出的光可以照明。这是人类的祖先在火的使用过程中早已认识到的事实。燃烧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燃烧一旦失控,会酿成火灾,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具有防火意识,养成良好的防火习惯。
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1.清除/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使温度降到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灭火的原理】
依据燃烧发生的条件,一般可以采用下列三种方法灭火: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例如,液化气、煤气起火,首先要迅速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扑灭森林火灾,可以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例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就能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能灭火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灭火器喷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在燃烧物周围形成一层二氧化碳气体层,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
(3)使用大量的冷却剂(如水、干冰等) 使燃烧物冷却,让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易燃物或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在生产、运输、使用、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要严禁烟火,防止撞击和高温,绝不允许违章操作。在油库、面粉加工厂、棉纺厂、化工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要备有防爆器材,设立安全措施。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粉尘和棉絮等,一旦接触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或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气体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如磷、酒精、汽油、液化气、氢气、面粉、棉絮……
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硝酸铵、烟花爆竹、黑火药……
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厂房和仓库要配备消防器材,并要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一旦发生火险,不要惊慌,要沉着应付。如果火势很小,根据起火原因,可以用适当的灭火器材和方法将它扑灭;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就应沿着疏散通道迅速离开火场,并拨打火警电话 119 求救。当被困在火灾区时,要冷静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自救,如用湿毛巾或口罩捂住口,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到窗口呼救等。
典例分析
用水灭火,水的主要作用是 ( )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隔离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的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C
解析:往可燃物上喷大量的水,主要是利用水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火就会熄灭;水也可以把燃烧物与氧气隔绝,但不是主要作用。
课堂小结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概念
条件
灭火原理
爆炸
当堂小练
1.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B.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A
2.下列灭火方法与隔绝氧气无关的是 ( )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B.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C.森林大火时设置一条隔离带
D.贵重设备失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
3.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
A.只有点燃火药才能发生爆炸现象
B.只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后才可能发生爆炸
C.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微粒混合,在有限空间中遇明火很有可能发生爆炸
D.只要将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就一定发生爆炸
C
练习与实践
1.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B.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A
2.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D.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D
3.寒冷的冬季,常有人在房间里放置一个燃烧木炭的火盆取暖。
请你谈谈采用这种方式取暖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使房间中空气流通,使木炭能充分燃烧,防止CO中毒。
4.为了安全,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
易燃易爆物品。请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易燃易爆物品。
答案:易燃物有酒精、汽油等。易爆物有炸药、雷管、硝酸铵等
5.室内起火时,为什么不能急于打开门窗?请说明其中的道理。从火灾现场逃生时,常要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你知道这一做法的理由吗
答案:开窗会使空气进入室内,使燃烧更加剧烈。用湿毛巾
捂住鼻子和嘴可防止烟尘进人鼻子和嘴,起过滤作用。
6.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内打上一些孔。请你说说这种变化的优点是什么。
答案:能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烧更为充分。
7.请你从燃烧获取能量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谈谈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使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完全燃烧获得的能量多,产生的污染少。
燃料完全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如果再将燃料粉碎(即扩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将使燃料燃烧得更为充分。
8.许多工厂特别是化工厂,工人上班、来人参观都会被告知:“不允许穿鞋底带铁钉的鞋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案:铁钉与地面摩擦可能会产生火花,容易引爆可燃性
气体或粉尘。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谢谢观看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