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1 00:0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下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他的《骆驼祥子》《茶馆》《济南的冬天》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
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渔家傲”“破阵子”“天净沙”都是词牌名。
D.“世先生”“世兄弟”是旧时人们对有世交的平辈的敬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这样断章取义地去理解人家的意思是不对的。
B.遇到别人不明白的事情,你要耐心讲解,力求道理上的理至易明,那样别人才会明白。
C.大家都很受不了他强聒不舍的行为。
D.你要牢牢记住,努力学习是取得好成绩的不二法门。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苏词境界开阔,气象雄伟,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B.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它一般由意思明确、结构完整的判断句表达。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维克多·雨果是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词中写“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说法不完全正确的是(  )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作者运用铺陈、类比的写法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同时运用反语,对英法联军的罪行予以辛辣的嘲讽,极具批判力量。
B.“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运用了年号纪年法;“丙辰中秋”中的“丙辰”运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C.《论教养》《敬业与乐业》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并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D.《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纯净的内容与真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了一曲爱的颂歌。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男孩儿彬彬有礼地站起来,向大家先鞠了一个躬,然后说了声:“谢谢叔叔阿姨!”
B.我们在任何场合下讲话都应慎重,不要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C.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D.他聪明机灵,不论遇到哪种状况,都能随机应变,将事情妥善处理。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B.酒店富丽堂皇的大堂悬挂水晶吊灯,装饰有方格天花板和彩色玻璃窗,十分引人注目。
C.秋天到了,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昆虫也荡然无存了,天地间一片荒凉。
D.英雄纪念碑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骈进(pián) 亵渎(xiè dú) 佛门(fó) 不二法门(èr)
B.承蜩(tiáo) 层累(lěi) 心无旁鹜(wù) 强聒不舍(guō)
C.乐业(lè) 羡幕(mù) 百行业为先(háng) 言行相顾(gù)
D.征引(zhèng) 禅师(chán) 驹偻(gǒu lóu) 断章取义(zhāng)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伴奏相得益彰,极富艺术感染力。
B.他们两人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与中秋节前眼花缭乱的月饼展销相比,中秋节过后,林林总总的月饼似乎瞬间就消失了。
D.他那么出色,我和他相比真是自惭形秽。
9.下列说法最得体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到了,小明到刚岀嫁的姑姑家接她回家过节,但又不知她家具体住在什么地方,于是见人就问:“喂,我姑姑家住在哪里?”
B.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鞋也没脱就往沙发上一躺,女儿见状,急忙端来热水,说:“妈妈,您累坏了,洗洗脚,去休息吧!”
C.同学们都在认真做作业,而小雷却无精打采地趴着,老师走过去轻轻地敲了敲桌子,提醒他该做作业了,他不耐烦地说:“我做不做作业关你什么事?你管得着吗?”
D.芳芳家住二楼,楼上的住户水龙头坏了,水流下来淋湿了芳芳堆在阳台上的蜂窝煤,她气冲冲地跑上去说:“哼!真没素质,淋坏了人家的煤也不管!”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二、填空题
1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zhuì   满宝石,披上chóu duàn    ……
(2)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liáo   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
(3)在不可míng   状的晨xī   中依稀可见……
(4)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xiāng qiè   。
12.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大多收入《   》中。七年级我们学过他的《   》,他的《少年中国说》也是影响深远、脍炙人口的作品。
13.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2)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   
(3)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   
14.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把汤匙放在碟子上的时候不要弄出声响,喝汤时也不要有声音。   
(2)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   
(3)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15.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好高骛远 趋之若鹜 全付精力 敬业乐业
红妆素裹 乐以忘忧 专心至志 淘神废力
错别字                
改正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
刘淑萍
①朋友團有人发来一条微信,点开看是四幅图,第一幅是只青蛙,第二幅是个花瓶,第三幅是“天使与魔鬼”,第四幅是“老妇和少女”。图片间有文字:你看到了什么?青蛙?花瓶?天使?老妇?那么请你换个角度看一下,你又看到了什么?
②按照提示,我换个角度来欣赏图片。第一幅图横过来看,青蛙变成了一匹马;第二幅图看白色的部分是个花瓶,但看旁边黑色的部分则是两个女孩的头像;第三幅图看白色的部分是很多身穿裙子的小女孩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再看黑色的部分则完全成了面目狰狞的怪物;第四幅图正着看是位老妪,将手机倒过来180度,看到的竟然是一位漂亮的妙龄少女。
③非常神奇,我佩服制作者的创意。这条微信告诉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有多么重要!
④青蛙和马、花瓶和女孩、天使与魔鬼、老妇与少女,有的风马牛不相及,有的是美丑的对立,有的是人生的两端,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影像,竟然可以互换。
⑤想起盲人摸象的寓言,摸到耳朵者,说像簸箕,摸到大腿者,说像柱子,摸到尾巴者,说似绳子。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出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局部,有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才能摆脱主观成见,观察事物,左看右看,横看侧看,才能看到各种影像,从而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⑥鲁迅先生说,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 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也是说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硬币有两面,人生也有正面和背面。阳光鲜花,青春美貌,友谊爱情,事业成功……这些都是片面;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谁都会经历坎坷挫折,疾病衰老,可能面临背叛失误,生活暗淡无光,郁闷、烦恼、惆怅、痛苦……这样的时候,倘若能够调整思维方式,调整心态,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者换个积极的活法,生活也就充满了希望和快乐。
⑦台湾作家刘墉有一位朋友,与一个离过两次婚的女演员结了婚,当别人说他捡了个剩货时,他说:我开个旧奔驰,虽是三手货,但马力很足。就像我太太,在演艺園20多年,见过多少场面,现在老了,收了心,没了 以前的娇气、浮华气,却做得一手好菜,又顾家。 其实,她真正最完美的时候反而被我遇上了。当别人又说她看不出当年的风采、并不完美时,他又反驳说:我自己也不完美,谁没有往事,谁不是千疮百孔。正因为我们经历过一些事,所以都成熟都知道珍惜,这种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啊!
⑧人人都有烦心事,遇到烦心事,试着换位思考,让乐观主宰自己,可能就会有好心情,继而带来好运气。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凡事往好处想,积极努力,可能你很快“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时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世界原来如此美丽!
(选自2017年第11期《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6.本文作者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17.文章以朋友圈里的一条微信做开头,有何作用?
18.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19.下面的这首七言绝句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请简要谈谈。
侬家家住雨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郭六芳《舟还长沙》)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问题。
留住乡愁(节选)
陆邵明
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20.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21.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2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23.有人说:“留住乡愁,不能只靠情怀。”请结合文意阐明理由。
四、写作题
24.[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8月3日,东京奥运会男子跳水单人三米板决赛,中国选手谢思埸夺得冠军,这是他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二枚金牌。赛后,谢思埸三度流下热泪,场面十分感人。奥运冠军是运动员追求的崇高荣誉;但奥运冠军的获得,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努力、坚持、磨砺,
甚至是难以言说的泪水、煎熬和痛苦。谢思埸表示:“感谢自己在最艰难的时候不放弃自己!”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阐述道理,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1)缀;绸缎
(2)缭
(3)名;曦
(4)箱箧
12.【答案】饮冰室合集;最苦与最乐
13.【答案】(1)排比
(2)引用
(3)比喻
14.【答案】(1)举例论证
(2)引用论证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5.【答案】付;副;妆;装;至;致;废;费
【答案】16.换个角度看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以及让生活充满希望和快乐。
17.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换个角度看问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8.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举盲人摸象的寓言以及引用苏轼的诗句,论证了“多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这一分论点。
19.能。因为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因换了个角度而发现家的美丽,与本文的“换个角度看问题,世界也会变得如此美丽”这一观点相一致。
【答案】20.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呵护乡村记忆,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活化乡村记忆,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
21.运用举例论证,举对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进行整理维护,对集体记忆场所定期维修的例子,来论证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22.B
23.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既方便当地居民生活,同时也让乡村记忆保持魅力,而设置相配套的公共设施,才能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24.【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