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1 11:3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益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儿进进出出灶房是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斯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千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4.根据句子意思,从选文中找出恰当的四字词语,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1)形容人有预见性和洞察力,善于看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 )
(2)比喻有毅力,坚持不懈。( )
5.用“ ”画出文中与课文题目主旨相同的句子。
6.作者认为,科学域的发现中的“偶然的机遇”只能给哪些人?请用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nuó yí)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xuán xuàn)转。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例地从我身上(  )过,从我脚(  )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pái huái)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báo bó)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7.选择正确的读音,打“√”,音节写词语。
8.选文节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______。
9.从下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序号)
A.闪 B.飞 C.溜 D.跨
10.第一段文字作者描写了哪些生活细节来表现日子来去“匆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饱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腊八粥(节选)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 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粟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13.选文中拟声词用得极有深意,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这句话反映了八儿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5.这段话主要写了如下内容:八儿提前分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写八儿猜想锅中的一切,目的是( )
A.说明粥里的材料特别多
B.说明锅中的一切发出诱人的香味
C.说明八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很有才华
D.从侧面表现出孩子好奇而急切的心理,又细腻巧妙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1)钟声响了,第一堂课是语文。以前我上这门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奇怪,今天我翻开语文书,别有一番滋味,我的脑子也不再胡思乱想,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我为什么忽然会喜欢上了语文课,觉得张先生每一句话都那么动听?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到了下课钟声。
(2)这天放学回家,我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书《怎样学好语文》,这本书浅显地介绍了中国语文的发展,然后分述丰富的语文、简练的语文和优美的语文,最后讲述学好语文的方法。我一下子对语文了解了很多很多,我有点怪张先生,为什么不早点送这本书给我,让我早点知道语文的丰富和优美。
(3)我放下了书,走到爸爸跟前,问爸爸:" 爸爸,我们将来移民到中美洲,我还有机会学习中文吗?"
(4)爸爸说:" 我正为这件事操心。那边华侨很少,没有为华侨办的学校。到了那边,你就要学习西班牙文。我担心你会渐渐忘记了中文。"
(5)我听了吓了一惊。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我现在念五年级,可是因为我过去不喜欢国语课,语文实在学得不好,大约实际只有三四年级的程度。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我想起自己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语文的机会,心里就难过,真希望把整本语文书,一下子全学会。
17.对选文的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上了一节语文课。
B.我读了张先生送给我的书。
C.我希望把整本语文书一下子全学会。
D.不喜欢语文课的 “我 ” 忽然改变态度,并为移民后不能学习中文而难过。
18.对选文的第一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脑子也不再胡思乱想,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 可以看出“我”一直很认真听讲语文课。
B.“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到了下课钟声”,这句话“一下子”表明钟声来得很突然,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感到很震惊,使我更加难过。
C.“一下子就听到了下课钟声。”“一下子”说明“我”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表现了“我”不想下课的心情,反映出了“我”对语文课态度的转变。
D.这一段写出我对于语文课态度的转变,从“提不起劲”到“喜欢”,用了对比的手法。
19.对文中划线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划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抒发“我”就要移民不能再学习母语的难过、焦急的心情。
B.画线句中“我”一系列的行为十分夸张地表现了自己急于学好语文的迫切心情,表现了对祖国语言和语文课的深深的眷恋。
C.“张皇”“急急”“反复”这三个词语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得知移民后将无法再学习语文后的焦急和难过的心情,表达了“我”对语文的喜爱和眷恋之情,作用不容忽视。
D.“心里就难过”的原因是即将离开祖国,也许将来没有机会继续学习母语,这也是我对语文课态度转变的原因,说明我是一个有民族情结的孩子。
课外阅读。
①大约夜里十点的时候,他看见了城市的灯火映在天际的反光。起初只能依稀看出,就像月亮升起前天上的微光。然后一步步地看清楚了,就在此刻正被越来越大的风刮到波涛汹涌的海洋的另一边。他驶进了这反光的圈子,他想,要不了多久就能驶到湾流的边缘了。
②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它们也许还会再来袭击我。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③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它们是成群袭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磷光。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④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了一次次朝下戳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窜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下发亮。
⑤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颚上,那儿的肉咬不下来。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见舵把啪的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末的一条。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⑥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
⑦他回到船艄,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他把麻袋在肩头圈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⑧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
⑨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了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⑩“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0.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
21.阅读第②段,用简洁的话写出老人不希望再跟鲨鱼搏斗的原因。(至少3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对老人与鲨鱼搏斗描写得很生动,请阅读③④⑤自然段,填空。
老人——( )——(扭下舵把,继续砸)——( )
鲨鱼—(咬住鱼肉,使船摇晃 )—( )—(咬完鱼肉,扑向鱼头)—( )
23.文中哪一句话,你觉得可以作为座右铭?请摘抄下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学与问
①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②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你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
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⑤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4.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道理”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25.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两个具体事例,请简要概括。
事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下列句子填入文中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7.阅读短文第4段,完成练习。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全文中还起到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大科学家沈括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这件事他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的办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读完文章,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红棋必胜——周恩来与蒋介石对弈的故事
1945年9月,国共双方的代表团,正在重庆举行谈判。一天中午,蒋介石突然约周恩来对弈。蒋介石原以为周恩来不敢应战。没想到,他的电话刚一放下,周恩来就与王若飞等人过来了。蒋介石见面一惊:“你答应了?”周恩来风趣地说:“岂有不来之理?桌面上两党谈判,棋盘上楚汉相争,多么有趣!蒋先生您说是吗?"蒋介石微微一笑:“那是那是。”
在蒋介石的会客室中,两人隔着“楚河汉界”摆开了阵势。蒋介石问:“周先生是要蓝子还是要用红子。“周恩来手中早抓住了一个红“帅”,说:“我就用这个吧!”蒋介石若有所思地应了一声,随即排兵布阵,大有猛虎下山之势。周恩来见蒋介石果然棋局不凡,便巧布迷阵。无疑,蒋介石不谙对方看似平常的阵势,加上求胜心切,想先发制人。于是使出他常用的突袭之术,首先来个当头炮,直逼红帅大本营。接着又是沉底炮、双炮齐上的火炮攻势,使周恩来的“帅”几乎无路可逃。蒋介石双眉一挑,对周恩来说:“这一招,周先生大概还未想到吧!“周恩来却是一副成竹在胸的神态,将早已备好的“车”“卒”紧密配合,齐头并进,很快,就在对手不经意间化险为夷了。蒋介石这才意识到,对方战术非同一般,在场的两方“观战”人,无不佩服周恩来高超的棋艺。
第一盘蒋介石输了。第二盘,蒋介石又是老招,到中局时便节节败退,多次进攻都被对方化解,不免有些紧张起来。胜利在援的周恩来稳扎稳打,妙用“卒”“车”“马”“炮”的技能,步步逼近蓝棋之“将”。蒋介石一时乱了阵脚,来了个倾巢出动。可是战局已定,他无法挽回危局,只得丢卒保车,最后到抛车护将。周恩来问:“蒋先生,你看怎么办?“蒋介石有些不高兴地说:“我看还是和了吧!”一旁观战的王若飞趁机插话说:“不,我看篮棋输定了,红棋必胜,岂能一和了之。“蒋介石自己心中有底,只好长叹一声:“周先生棋艺果然名不虚传,我蒋某算是领教了。“周恩来一语双关地笑道:“蒋先生的火炮攻势还是功力不小的,可惜失误在轻视我的这些小米加步枪。”
29.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对弈( ) 不谙( )
30.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化险为夷——( )临危不乱——( )
反义词:先发制人——( )名不虚传——( )
31.联系上下文及相关的知识理解句子,然后答题。
(1)蒋介石若有所思地应了一声,随即排兵布阵,大有猛虎下山之势。
“若有所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此时,蒋介石心里可能想到的是_____________。
(2)周恩来一语双关地笑道:“蒋先生的火炮攻势还是功力不小的,可惜失误在于轻视我的这些小米加步枪了。”
“一语双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周恩来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搅拌。 更加:越发。 2.一次又一次地去看正在叹气的腊八粥,他就是想闻闻味道,就是想急着吃腊八粥。 3.表示没有说完的话。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1)搅和:搅拌。文中指用锅铲在粥里搅拌。
(2)益发:更加:越发。文中指粥更加浓稠了。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和“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得出八儿进进出出灶房是想闻闻味道,急着吃腊八粥。
3.本题考查的是对标点符号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得出此处的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没有说完的话。
4.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5.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6.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看法:我们只有用心观察、独立思考、不断探索,才能得出真理。
【解析】4.本题考查根据意思写词语。
可在文中找与意思具有共同词素的词语。
(1)见微知著: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2)锲而不舍:比喻有毅力,坚持不懈。
5.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通过紫罗兰的变色、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着三个现象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句子“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与文章主旨“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相同。
6.本题考查选择关键句子及理解句子。
句子“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告诉了我们科学域的发现中的“偶然的机遇”只能给哪些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7.挪移 xuán 徘徊 bó 8. 匆匆 朱自清 9.DBCA 10.作者描写了洗手、吃饭、默默这些生活细节来表现日子来去“匆匆”。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11.这句话将“日子”比作“轻烟”“薄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时光易逝的特点。 12.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自责、懊悔和矛盾的思想感情,说明了作者面对时间的逝去,很不甘心,他不愿意自己的生命就这么悄然消逝而自己却无所作为。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和对字音的辨析。
挪移,读音nuó yí;指挪借;挪动;移动。
“旋”读“xuán”时意思是旋转。读“xuàn”时意思是指一种金属用具。结合语境选择“xuán”。
徘徊,读音pái huái;比喻犹豫,拿不定主意。
“薄”读“báo”时意思是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读“bó”时意思是微;少。结合语境选择“bó”。
8.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
阅读文段可知,选文节选自课文《匆匆》,作者是朱自清。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两个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提醒我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要珍惜分分秒秒,不要虚度光阴。
9.本题考查学生对选字词填空的能力。
结合原文“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完成作答即可。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可知,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段话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洗手、吃饭、默默,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日子比作容易被微风吹散的轻烟,太阳一出来就会被蒸融的薄雾,可见日子即时间是稍纵即逝的,悄无声息的,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这既反映了时光易逝的文章中心,又流露出作者对时间如烟消雾散,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和惆怅。
12.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也就是“不应该白白走这一遭”,暗含了反问的语气,表达出作者对不珍惜时间、浪费光阴的痛惜和遗憾,反问的语气引人深思,说明了作者面对时间的逝去,很不甘心,他不愿意自己的生命就这么悄然消逝而自己却无所作为。提醒读者要珍惜分分秒秒,不要虚度光阴。
13.拟声词“噗”用得特别巧妙:“噗”既是熬粥过程中的声音,又好像是忍俊不禁的笑声,这样写突出了“八儿分粥”的童趣。 14.很贪吃,天真、机灵 15. 猜想锅中情景 被抱起观察锅中的一切 16.D
【解析】13.考查了拟声词的作用。
本文出现的拟声词是“噗”,由文中“锅内又叹了声气”可知,“嘆”在这里指的是熬粥过程中的声音。结合前文,八儿分粥的情景,可知“噗”又好像是忍俊不禁的笑声,这样写突出了“八儿分粥”的童趣。
14.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由前文“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可以看出来,八儿从一开始的要吃三碗,到后来的要吃三碗半,可以看出八儿很贪吃。从八儿分腊八粥,说“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可以看出他天真、聪慧的特点。
15.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可知讲了猜想锅中情景。从“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可知写了被抱起观察锅中的一切。
16.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和“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可知,八儿之所以想让妈妈抱他看看锅里的情景,反映出他迫切地想吃腊八粥的心理。而八儿猜想的腊八粥在锅里的情况描写,细腻巧妙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特点。综上所述,选D。
17.D 18.A 19.B
【解析】17.考查内容概括。
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内容可概括为:“我”以前十分不喜欢国语课,临近移民,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明白了祖国语言的美好,决心自修祖国语言。
18.考查内容理解与判断。
结合第①段“以前我上这门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奇怪,今天我翻开语文书,别有一番滋味,我的脑子也不再胡思乱想,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可知通过以前和现在的对比,表现了“我”对于语文课态度的转变。“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到了下课钟声”表明时间流逝之快,让“我”对“国语课”的不舍。可知BCD说法正确。
A.从“脑子也不再胡思乱想,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可以看出“我”一改往日的颓然,专心致志听课,故说法错误。
19.考查句子理解。
通过“拿”“写”等动词,可知使用了动作描写,由“我想起自己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语文的机会,心里就难过,真希望把整本语文书,一下子全学会。”可知使用了心理描写,生动细腻表现了“我”想要学好国语课。以及即将分别内心的不舍与难过,即将离开祖国,将来没有时机学习语文,所以倍加珍惜现在的时光,表明“我”是一个热爱国语有着民族情节的孩子。故ACD正确。
B.“画线句中‘我’一系列的行为十分夸张地表现了自己急于学好语文的迫切心情”中“夸张”说法错误,这是行为的自然流露,故错误。
20. 美 海明威 21.老人不希望再跟鲨鱼搏斗的原因:天很黑、独自一人、没有武器、浑身疼痛。 22. 凭感觉挥棍 用断下的把手扎 在船头窜起,咬下鱼肉 松了嘴,翻身走了 23.文中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可以为座右铭。我认为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不要为了一次失败而放弃希望。一个人所拥有的物质或身躯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能打败人的精神和意志。
【解析】20.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写的一篇中篇小说。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2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从“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可以知道但是天很黑,很难看清楚目标,老人独自一人,而且没有武器。
从“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可以知道老人身上有伤,身子僵硬、疼痛。
老人不希望再跟鲨鱼搏斗的原因:天很黑、独自一人、没有武器、浑身疼痛。
2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老人:
从“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可以知道老人在凭感觉挥棍。
从“他听见舵把啪的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老人在用断下的把手扎鲨鱼。
鲨鱼:
从“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窜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下发亮。”可以知道鲨鱼在船头窜起,咬下鱼肉。
从“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末的一条。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可以知道鲨鱼松了嘴,翻身走了。
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文章的某一句话作为座右铭,并写下自己的感受。选文大部分都在描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况,文中最有哲理,可以作为座右铭的句子是文章最后老人说的话。
示例一:文中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可以为座右铭。我认为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不要为了一次失败而放弃希望。一个人所拥有的物质或身躯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能打败人的精神和意志。
示例二:文中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可以为座右铭。这句话体现了一种不愿意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鼓励人们要自信,敢于面对人生的挫折。
24.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5. 哥白尼从小喜欢问问题。 沈括发现深山里的桃花和山下的桃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26.B 27.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承上启下 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问妈妈;到深山寺庙去实地观察 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8.我们既要在学中问,又要在问中学。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地接受,而要主动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解析】2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句子“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可知,第一自然段中的“道理”具体指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所以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道理”具体指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5.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句子“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可知,事例一主要写了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勤学好问的故事。阅读句子“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可知,事例二主要写了我国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小时候爱问问题、爱思考的故事。
26.考查学生补全句子的能力。
阅读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可知,文中应填写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本句出自《论语》,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2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1)根据原文第四段的内容可以得出本段文字主要是围绕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和观察。所以本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结合上线文的内容也可以得出本段文字是全文的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
(2)根据文段的内容“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以得出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解决的办法有:问妈妈;到深山寺庙去实地观察。明白的道理是: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8.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即: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在学习中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多问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29. yì ān 30. 转危为安 处变不惊 后发制人 浪得虚名 31. 好像在思考什么 我一直称共产党为“赤色分子”,周恩来执红子与我对弈,真仿佛两军交战 一句话隐含着明暗两层意思 在国共两军交战的战场上,虽然,国民党军队武器先进,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只有“小米加步枪”,可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你们就错在小看我们
【解析】29.本题主要考查字音。一定要认准字形,认真拼读。尤其要识记重难点字读音。
对弈——“yì”:下棋。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
30.本题主要考查近义词与反义词。近义词就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
化险为夷:化危险为平安。那就是寻找跟此意思差不多的成语:转危为安。
临危不惧:面对危难,一点也不害怕。
先发制人:泛指先下手采取行动。“先”对“后”,根据此组正确的成语。
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那寻找相反意思就应该与名声不符合:浪得虚名。
31.本题主要词语含义理解。首先回答本义,再根据文中意思结合回答。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什么。因为此时“国共双方的代表团,正在重庆举行谈判。”,而蒋介石约对弈,直有可比性。
一语双关:一句话隐含着明暗两层意思。文段中提到“桌面上两党谈判,棋盘上楚汉相争”,将两党谈判和棋盘对弈作比,“轻视我的这些小米加步枪。”一则是轻视周恩来的棋术,二则是看低了共产党只有“小米加步枪”的战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