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5.答谢中书书
原文呈现
知识梳理
巩固训练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词义理解
1.一词多义
(1)时
①四时.俱备 季节
②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 当时
③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按时
④年与时.驰(《诫子书》) 时光
季节
当时
按时
时光
(2)备
①四时俱备. 齐备
齐备
②以备.胡(《周亚夫军细柳》) 防备
③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详尽
④日侍坐备.顾问(《送东阳马生序》) 准备
(3)欲
①夕日欲.颓 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
③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 意愿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想要
防备
详尽
准备
将要
欲望
意愿
想要
2.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 消散 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 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五色交辉. 辉映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丽景色
消散
坠落
辉映
奇丽景色
二、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文意理解
1.问答题
(1)本文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本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B.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之情。
C.文章写自然景物,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解析:C.没有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
C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多种视觉相结合的手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再平视“清流见底”。
B.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晓雾将歇”是静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景。
C.本文借书信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D.本文作者在书信中描山画水,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解析:A.“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是平视;“清流见底”是俯视。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甲】《答谢中书书》(原文见八年级上册教材P56)
【乙】二十三日,始过江山之青湖。山渐合,东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问之,即江郎山也。望而趋.,二十里,过石门街。渐趋渐近,忽裂而为二,转而为三;迫.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
(节选自徐霞客《游九鲤湖日记》,有删改)
四、对比阅读
第一篇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两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释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对比记忆法 (1)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与.云同幻矣 (2) 和
望而趋.,二十里 课内迁移法: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3) 快步走
迫.之,则又上锐下敛 查阅词典法:①逼近,靠近;②逼迫;③催促;④危急,急促。(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4) ① (填序号)
参与。这里有“欣
赏”“领悟”的意思
和
①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答谢中书书》一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书信。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以感慨起笔,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全文写景议论的基调。
C.【乙】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由远及近地对江郎山山峰的美景进行了具体的描摹。
D.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川美景的赞美之情,但【甲】文还抒发了与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之感。
解析:B.应为“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3分)
B
3.两文分别是如何表现山势的高峻的?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3分)
【甲】文写“高峰入云”,【乙】文写江郎山“摩云插天”。两文都从山峰与云霄之间形成的景象,即山峰高耸,直插云霄来表现山势的高峻。(意思对即可。(3分)
【甲】文写“高峰入云”,【乙】文写江郎山“摩云插天”。两文都从山峰与云霄之间形成的景象,即山峰高耸,直插云霄来表现山势的高峻。(意思对即可)(3分)
二十三日,开始经过江山县的青湖。山峦渐渐重合,东边大多是高的山峰,陡峭的岩嶂,西边的山缓缓地低伏着。远眺东边山峦尽头的地方,它的南面有一座山峰高高地耸起,与云相接插入天空,那气势似乎要振飞。一问,原来是江郎山。望着(江郎山)快步走,(走了)二十里,经过石门街。越走离山越近,(山)忽然分为两座,再变成三座;靠近山,则又是山头尖锐,下面收敛,好像要断开却又相连,人移动脚步,山形便变换,是与云彩一起变化啊!
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甲】《答谢中书书》(原文见八年级上册教材P56)
【乙】燕市①带面衣②,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③,人、马屎和.沙土,雨过淖泞没鞍膝,百姓竞.策蹇驴,与官人肩相摩。大官传呼来,则疾窜避委巷④不及,狂奔尽.气,流汗至踵,此中况味如此。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浦,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⑤酒家白板⑥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节选自屠隆《在京与友人书》)
【注释】①燕市:京城。②面衣:面罩。③烟突:烟囱。④委巷:小巷。⑤网罟:渔网。⑥白板:未上漆的门板。
第二篇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人、马屎和.沙土/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B.百姓竞.策蹇驴/负势竞.上
C.狂奔尽.气/林尽.水源 D.此时偕三五良.朋/良.多趣味
解析:A.掺和,混杂/暖;B.争着;C.竭尽/尽头;D.好/甚,很。(3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花 下 晒 网 罟 酒 家 白 板 青 帘 掩 映 垂 柳 老 翁 挈 鱼 提 瓮 出 柴 门
花下晒网罟/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3分)
B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3分)
(1)【甲】【乙】两文作者的人生追求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回答。(1分)
两文的作者都热爱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寄情山水的高洁追求。(1分)
(2)【乙】文分别描绘了京城街市和江边小村怎样的特点?(2分)
京城街市拥挤、喧嚣、肮脏,人与人(民与官)之间尖锐对立,关系紧张。江边小村景色优美、开阔、明洁,生活闲适、宁静,人际关系和谐亲密。(2分)
两文的作者都热爱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寄情山水的高洁追求。(1分)
京城街市拥挤、喧嚣、肮脏,人与人(民与官)之间尖锐对立,关系紧张。江边小村景色优美、开阔、明洁,生活闲适、宁静,人际关系和谐亲密。(2分)
在京城街市上戴着面罩,骑着黄马,风吹尘土满街飞扬。回来下马,两个鼻孔像烟囱一样黑。人、马粪和沙土混杂在一起,下雨之后泥淖淹没膝盖和马鞍,百姓争着挥鞭赶驴,与做官的人肩膀相互摩擦。大官传令带来,就飞速逃到小巷唯恐不及,用尽力气狂奔,汗水一直流到脚后跟,其中的境况滋味就是这样。回想夕阳下的江边小村,捕鱼的船回到水边,夕阳返照进树林,沙滩像雪一样洁白;在花丛下晒着渔网,酒家有未上漆的门板和青青的幌帘,垂柳相互掩映,老人提着鱼和酒瓮走出柴门。这时与三五个朋友相伴,在沙滩上随意走走,大大地胜过在都城骑着马在泥中行进了。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