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 元政治制度 复习课件(共99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 元政治制度 复习课件(共99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1 09:0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9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 1 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演变线索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认识中央权力有集中的趋势
2、了解秦至清朝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其意义与局限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商朝
(1)内外服制度
①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②外服:指王畿四周。
(2)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
(1)政体——
贵族等级制
a、背景——
经济上:井田制;政治上:周朝疆域扩大而控制力弱,巩固统治的需要;
b、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c、内容: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分封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d、权利与义务:
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再分封;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2)宗法制(知识拓展):
①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继承权利、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
(4)政体特征:
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4、商周时期政体的特点: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5、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瓦解(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
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原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
(知识拓展)先秦政治制度的特征:
(1)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一体;
(3)地方分权,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政体: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专制加强,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3)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3、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
a、 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b、特点: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
内容:
①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帅众官,丞相府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②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 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 卿,泛称“九卿”。
③运行: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④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以皇权为中心;家国一体;臣议君决。
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②加强了君主专制。
3、郡县制(地方官制)
(1)实行原因:
为了避免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内容: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2)特点:
①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②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3)作用: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4、文书制度:
(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2)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保证政令传达的 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1)、汉朝
a、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但是,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府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b、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或称“内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c、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大。
d、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利受到削弱
(4)宋朝:
二府三司制,(二府:枢密院、政事堂;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职责:中书门下(政事堂)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分割宰相的权力。
特点:机构重叠
(5)元朝: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一省制,相权有所加强。
(6)明朝:
政治制度:内阁制
①废除宰相: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
②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明成祖设立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成立)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内阁不是法定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7)清朝:
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县二级制
郡、县两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 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后在战略姚笛设节度使
州、县二级制→路、州(府)、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明初设立三司,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览一省之权
省、府、县三级制;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思考: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既有沿袭性,又有变革性;
②行政区划以两级制或三级制为主;
③高层政区变化大,县级政区较为稳定;(下稳上动)
④中央集权加强。
(二)中国古代地方体制的演变(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与民主政体相对立,一种决策方式;
主要特征: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皇帝。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与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一种管理方式;
1.特点: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中央——皇帝)
2.核心:一切权力集于皇帝
【二者之间的联系】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
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力不集中时。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
皇权VS相权;
【根本目的】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知识拓展:
观察图1和图2,对比东汉和唐中期,地方行政制度有何不同?对此进行解释。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①从名称上看,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②从空间分布看,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西周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两宋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内外服制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课堂小结
第二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1.了解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古代西方国家出现不同政治体制的原因及特点。
2.了解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和贵族君主制、等级君主制的出现,认识西欧封建君主制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第1课时]
3.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和法国共和制为例,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2课时]
1
课程
标准
2
学习
聚焦
重要概念:政体 城邦政治 等级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
城邦 国家 政体 主要政治机构
古希腊 雅典 _______ 公民大会、议事会、公民法庭
斯巴达 寡头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罗马 罗马共和国 (贵族寡头) 公民大会、执政官、元老院
罗马帝国 ____ 皇帝(元首)
阅读教材P8-P9,概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体类型及主要的政治机构,
并完成下表。
民主制
基础落实
公民大会、国王、长老会、监察官
共和制
帝制
雅典:民主政治
机构
公民大会
议事会
官员
陪审法庭
地位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6 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产生方式
全体男性公民
抽签产生
选举产生
抽签产生
易错提醒:
公民=本邦+成年+男子
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原始的直接民主,具有狭隘性和落后性
斯巴达:寡头政治
机构
公民大会
国王
长老会
监察官
产生及职责
名义上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王伟世袭,垄断军事统治权
仅30人,终身任职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不利于充分发挥作用
雅典民主制的影响因素
误区警示
自然环境对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影响。但是,雅典民主制的产生,地理环境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它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国家,雅典的民主政治主要是雅典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
(知识拓展)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①雅典城邦国家的民主政治不仅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还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②雅典城邦国家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有其明显的局限性:民主范围的狭隘性、民主性质的原始性、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民主运作方式的随意性。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罗马共和国——共和制,(实质;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制特征)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或说明
执政官 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有两人,一年一任 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 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但其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材料一 在雅典,凡是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物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
——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 (斯巴达的)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
合作探究
材料三 ……从前由国王掌握的帝权这时转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甚至在接纳若干平民后其性质仍然不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
结合材料及所学,比较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提示 (1)相同点
①参与国家政权管理的都是公民。
②公民都由成年男子组成。
③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④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
(2)不同点
①国家政体不同:雅典为民主制;斯巴达是寡头制;罗马共和国是共和制。
②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
结合材料及所学,比较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合作探究
(2)罗马帝国——元首制(君主政治)
①形成: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
②特征:皇帝(元首)掌握国家大权,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皇帝实行独裁的重要工具。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③局限性: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
(3)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在政治制度上的不同:
①政体不同: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而罗马帝国是君主制,君主集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职权于一身。
②公民权不同:共和国时期授予的公民权数量有限,而帝国时期则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从而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古希腊和古罗马政治制度的区别
知识拓展
区别 古希腊 古罗马
城邦/国家建立方式 通过殖民和城邦间的摩擦、战争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 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国家组织形式 分散的城邦制,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建立起统一的国家
政治制度及特点 雅典:民主制,“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斯巴达:寡头制,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 共和国时期:共和制,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帝国时期:君主制,君主独裁政治
国家主要机构 公民大会、议事会、陪审法庭、长老会、监察官 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皇帝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1)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王国的基础上建立。
(2)发展:法兰克王国的查理一世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查理一世死后,形成了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个主要国家的雏形。21教育网
2、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1)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
(2)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3、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代表
(1)法国:等级君主制
①背景:欧洲的分裂割据状态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冲突不断。
②三级会议:由教士、贵族、城市代表组成。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③意义: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2)英国:议会君主制
①《大宪章》的签署: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
《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限制了王权,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
②议会的召开: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会议,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方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3).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
(1)开端: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2)形成:1125年,部分德意志诸侯选举萨克森公爵罗退尔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罗退尔承认他们的选举权。
(3)确立: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为了能让自己儿子继承皇位,发布“黄金诏书”确认选帝侯的合法性。
(4)终结: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要求解散。
◎七大选帝侯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
(1)确立: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英国的 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2)发展: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
(责任内阁制,又称“议会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3)完善:19世纪,英国经过三次(1832、1867、1884-1885)议会改革,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
(1)确立: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英国的 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2)发展: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
(责任内阁制,又称“议会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3)完善:19世纪,英国经过三次(1832、1867、1884-1885)议会改革,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2、美国:联邦共和制
(1)背景: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2)确立: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
(3)原则:①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自治权。
②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
(4)完善:通过宪法修正案不断完善美国的法律和制度。
3、法国:议会共和制
(1)曲折发展: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1848年,法国二建共和国;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2)最终确立:1875年通过新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确立了共和制。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法国:议会共和制
(1)曲折发展: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1848年,法国二建共和国;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2)最终确立:1875年通过新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确立了共和制。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4、意义:
(1)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但它仍有历史局限,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
(2)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与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四、比较英、美、法三国的政体——知识拓展
比较项 英国 美国 法国
政治体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元首产生 世袭 选举 选举
元首任期 终身 4年,可连选两届 7年,可连选连任
元首实权 “统而不治”无实权 有实权 有实权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内阁总理
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参众两院
行政权属 内阁 总统 总统,但必须内阁部长副署
首脑与议会的关系 内阁由议会中多数席位政党组建,以首相为首,对议会负责 总统与内阁不对国会负责,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立法权属 议会,实际由内阁操作 国会 参众两院
相同点 ①都是资本主义政体;②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③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政体
本课思维导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
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
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发展
雅典——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
斯巴达——古希腊寡头政治的代表
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代表
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
王权和教权长期并立
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课堂小结
聚焦高考
1.(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C
聚焦高考
2.(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 B.僭主政治
C.罗马共和政体 D.寡头政治
A
聚焦高考
3.(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C
探索共和
1911
10.10
武昌起义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缔造共和
北洋政府
1912-1928
1927-1948
南京国民政府
破坏共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
确立、完善共和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1-1945
抗日战争
抗日根据地
1946-192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第三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程标准
知道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二)学习目标
1、知道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了解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认识民国时期共和制的诞生及曲折
2、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认识其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奠基作用
3、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完善运行的作用
温故知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族平等和中华民族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12年4月)——民主政治
(1)中华民国的建立:
①时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③措施:
a、采用五色旗为国旗; b、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缔造共和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目的:
防止袁世凯独裁(根本目的:维护共和)
①原则: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②内容:
a.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b.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
c.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③评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缔造共和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政党政治
(1)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②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2)过程:
①国民党成立与宋教仁组阁: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②宋教仁遇刺:宋教仁组阁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③二次革命:“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镇压下去。
破坏共和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政党政治
(3)结果: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4)北洋军阀割据: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不久死去,北洋军阀割据开始。
(知识拓展)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1.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政党政治活跃
2.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3.政党数量众多,但没能促成政党政治的发展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不能成功的原因:
(1)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3)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断,国民缺乏参政素养
(4)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等等。
破坏共和
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的政治制度
发展历程
(1)训政时期
①背景:
1928年,中国国民党统一全国,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颁布《训政纲领》。
②内容:
A.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B.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③实质: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2)宪政时期
①内容:
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②实质: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
(1)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2)探索: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
(宪法内容:a.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b.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意义: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1945年)
(1)背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2)探索:
①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3)意义:
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以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知识拓展)比较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民主根据地
比较项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不同点 指导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 全面抗战路线
斗争对象 国民党反动派 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
分布地区 主要在江南地区 主要在华北地区
政权性质 人民革命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
最终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丧失 抗击日寇,根据地发展
相同点 ①都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政策,着眼于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力量;②都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
思考: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3、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
(1)行政区的建立
①背景:
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②目的:
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③措施: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④意义: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
(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①内容:
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知识拓展)比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所在地区 制度建设 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 农村革命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 边区政府、各级参议会“三三制”原则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 行政区 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概况:
(1)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2)人民大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a、雏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2
b、建立: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c、地位和作用削弱:1957年以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知道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d、遭受破坏和挫折:“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2)人民大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e、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
f、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g、人大制度的重要进展: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利。
(3)1982年宪法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 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产生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相同点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坚持三个有机结合: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坚持三个有机结合: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3)评价:
a、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课堂总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1949年)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1912年4月)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党政治
(1912年-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年-1948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中华民国建立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转折:“宋案”
结果:袁世凯复辟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
革命根据地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
(1931-1945)
抗日根据地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抗日根据地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革命根据地建立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共和
确立完善共和
第 4 课 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
(一)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明确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些重要改革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重要改革内容,分析改革的时代背景,归纳出改革的共性原因
2、通过对中国成功改革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明确“求新”、“求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战国:商鞅变法
1.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②兼并战争不断。
2.目的:①实现富国强兵(直接);②否定旧制度,推动社会转型(根本)
商鞅变法
胡服骑射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改革
吴起变法
商鞅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内容:
军事
政治
富国强兵
经济
废除世卿世禄制
建立县制
什伍连坐
强令分户
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制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统一度量衡
4.意义: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②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这些变革意在( )
A.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
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
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可知,这些措施意在削弱血缘关系的影响,逐渐建立官僚政治。
从商鞅的结局看对变法结果的认识
【探究】商鞅变法成功了吗?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标准: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商鞅变法成功了。因为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②前秦统一北方但迅速瓦解;
③北魏重新统一北方;④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在长期冲突与交往中,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
①前期(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
②后期(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饰、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3)影响
①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4)实质:
是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即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496年,北魏孝文帝下令,以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并仿照汉族社会的士族制度对鲜卑贵族分姓定族,等级高低有别,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这一措施 ( )
A.推动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
B.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C.促进了北魏经济迅速发展
D.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依据材料“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仿照汉族社会的士族制度对鲜卑贵族分姓定族”“鼓励……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等可知,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体现了鲜卑族“汉化”的特点,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故A项正确。
一、中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常受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范仲淹进行改革,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范仲淹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2)开始: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目的:富国强兵
(4)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一定成果;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王安石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裁撤冗员
限制恩荫
改革科举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冗官
冗费
冗兵
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为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可以“免省”,直接参加殿试,下等的可以“免解”,直接参加省试。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主要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故A项正确;
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是王安石教育改革措施的影响,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
C、D两项材料信息反映不出来,排除。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开始: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张居正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一条鞭法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政治
经济
(3)内容: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4)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5)结果: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注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充军。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其改革 ( )
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
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
D.失去了皇帝的大力支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作为明朝的改革家,他去世后家族遭遇的不幸主要是由于其改革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明朝的统治基础为官僚和地主阶级,而不是宦官集团,故A项正确,B项错误;
张居正改革并未改变明朝内阁参政体制,排除C项;
D项并非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的联系与差异
性质
目的
结果
内容
实质:局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旧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挽救王朝危机: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通常解决维系王朝统治最为突出问题。
政治:权力分配问题
经济:财政收入问题
军事:军事强化与管控问题
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改革能缓解王朝危机,无法根本性解决。
短期可实现富国强兵,长期看埋下新的隐患。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1898)
(1)背景:
①时代: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②直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③维新派: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时间:1898年6-9月
(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4)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的变法措施。
戊戌变法措施
政治 ①改革行政机构;
②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③取消旗人享有国家供养特权等。
经济 ①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
②奖励发明创造;
③提倡私人办实业;
④改革财政等。
文化 ①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
②开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
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5)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6)认识: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说明维新派变法仍坚持“圣贤义理之学”,这可以减轻保守派的抵触情绪,达到减少变革阻力的效果,故C项正确。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清末新政(1901)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评价:
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钦定宪法大纲》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1916年国文教科书
1922壬戌学制
金圆券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过渡时期(1949-1956)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78)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1949——1956)
(1)内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78)
(1)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2)影响: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局限: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放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2019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种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进行具体分解。(三步:建党100年,2035年,建国100年)
2013年
2017年
2012年
1978年
4、改革开放40年
(1)重大改革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www-2-1-cnjy-com
②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地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③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④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⑤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⑦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2)改革开放的影响
①极大改变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②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④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⑤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3.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发生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具体原因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旧的生产关系、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
(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改革开放)。
3.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改革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3)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改革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全面认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 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
2.改革的分类
(1)从改革的程度看:
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清末新政等;
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等。
本课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
改革探索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