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6.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6.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1 08:5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二部分

阅读
强化训练
5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类型一 课标篇目分册训练与课内外比较阅读
6.记承天寺夜游
6.记承天寺夜游 (2003年考阅读)(苏轼)
一、词语解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于中庭。
八年级
.
. .
类型一 课标篇目分册训练与课内外比较阅读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睡觉
共同,一起
.
.
. .
.
庭下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   )横(   ),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
. .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
纵横
大概是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罢了
.
.
.
. .
.
.
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寻病终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闻寡人之耳者
C.怀民亦未寝 / 暮寝而思之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色愈恭,礼愈至
.
.
.
.
.
.
.
.
C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 陈太丘与友期行
B.遂至承天寺 / 遂逐齐师
C.庭下如积水空明 / 而或长烟一空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无他,但手熟尔
.
.
.
.
.
.
.
.
C
三、重点句子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简答题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赏月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教材思考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②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③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描述中感受到。④悠闲、悲凉。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感受到。
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似真似幻的美妙月景。
3.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教材思考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五、(比较阅读)“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1~6题。
【甲】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
【丙】
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
.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      ) (2)亲入村落(      )
(3)臣亦不觉流涕(      ) (4)臣窃度之(      )
2.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 常 不 信 其 言 以 今 观 之 殆 有 甚 者
.
.
.
.
眼泪 
门 
亲自 
揣测,估量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
4.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作者在写【乙】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②【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