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二单元 辽宋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二单元 辽宋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1 19: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制作时间轴有助于培养时空观念。下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2.图2漫画描绘的场景发生于北宋初年,图中
主人公此举的目的是( )
A.把军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B.避免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
C.保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分解文臣、知州的权力
3.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4.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 B. C. D.
5.“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6.北宋和南宋之间的关系类似于(  )
A.西晋和东晋的关系
B.隋和唐的关系
C.曹魏和北魏的关系
D.武周和北周的关系
7.“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A.两宋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秦汉时期
8.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9.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下列表述与南宋时期南方商业繁荣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
A.京城的主要街道店铺林立
B.京城的主要街道买卖昼夜不绝
C.纸币与铜钱并行
D.广州的人口多达百万
10.元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和标志是(  )
A.1260年 忽必烈继承汗位 B.1271年 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C.1276年 元军攻入临安 D.1279年 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11.“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北庭都元帅府
B.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C.澎湖巡检司
D.安西都护府
12.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3.辛弃疾在《清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反映了宋朝时期人们掌握并使用已较为娴熟的技术是(  )
A.火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印刷术
14.关于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的原因与表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宋朝航海技术进步,海上贸易频繁
B.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
C.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D.宋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15.以学习主题总结各阶段历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好办法。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为主题总结的是(  )
A.秦汉时期的科技 B.南北朝时期的科技
C.隋唐时期的科技 D.宋元时期的科技
16.图6是某朝疆域图残片,依据图片信息, 这应该是( )
A.秦朝疆域图
B.唐朝疆域图
C.元朝疆域图
D.清朝疆域图
17.元末有人写诗云:“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反映了( )
A.元朝汉族妇女擅长音乐 B.少数民族妇女喜欢音乐
C.元朝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D.当时妇女受教育条件好
18.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藏两族友好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更好的管理西藏,元朝设立了(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19.他的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品位,确定了豪放派在宋代词坛的重要地位。他是( )
A.李白 B.苏轼 C.李清照 D.关汉卿
20.柳诒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术的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
二、非选择题
2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贯穿中国古代史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的任免、考核、奖惩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当西汉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时,贾谊向文帝建言:欲使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摘编自班固《汉书》
(1)贾谊的建言在汉武帝的哪一政策中得以体现?有什么历史作用?
【材料二】
唐末以来五十多年间,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君。时人眼中,赵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皇帝。“或谓宋之弱由削藩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无强臣之患……”今人眼中,赵匡胤是三百多年赵宋皇朝的立国者。
——摘编自邓广铭《宋史十讲》
(2)结合材料二,分析赵匡胤能成为“三百多年赵宋皇朝的立国者”的原因。
【材料三】
(3)材料三可以看出,元朝为有效管理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元朝还有哪些管理地方的机构设置,请再举一例。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史,并分析对历史发展的启示。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
(1)材料中的“靖康耻”发生于何时 其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岳飞苦战了10年,金人士气大为沮丧,正值他要直捣黄龙府打败金人的时候,朝廷下了12道金牌,岳飞班师。岳飞激愤伤心至极,东向再拜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2)列举出令“金人士气大为沮丧”的史实一例。你认为岳飞领导的军队为何能够令金人胆寒
(3)你认为面对宋高宗的12道金牌,岳飞是否该班师回朝 请谈谈你的看法。
23.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
材料三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岛夷志略》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汉朝和唐朝的疆域相比,元朝疆域拓展的表现。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元朝对全国的管理实行哪一制度?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元朝的这一制度有什么关系?
(3)元朝的中央要向地方(县一级)传达一份政令,需要经过哪些地方行政机构?
(4)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材料二中琉球隶属哪一机构管理。从国家统一的角度,谈谈元朝对这个地区的管理说明了什么。
答案
1-5CACCC 6-10AACDD 11-15CDADD 16-20CCBBA
21、(1)推恩令;在政治上削弱了诸侯王示例,使之没有力量与中央抗衡/促进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加强中央集权
(2)赵匡胤吸取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稳定的教训。
陆续解除地方节度使兵权,将地方军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3)行省制度和设立宣政院;设立澎湖巡检司;
(4)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都采用了各项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启示:大一统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22.(1)1127年。北宋灭亡。
(2)郾城大捷。因为他们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回朝。因为岳飞受阶级局限,其忠君思想令他不会抗命。(其他答案要符合当时岳飞的思想、地位及所处的环境,言之有理即可)
23、(1)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表现: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过了汉朝和唐朝,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2)制度:行省制度。关系: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3)路、府、州、县。
(4)机构:澎湖巡检司。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