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1~2
自然段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总起段
(第一部分)
一、理清结构
5~6
自然段
第5段:总结了上文闻一多先生埋头研究的内容——
第6段:引出了闻一多先生做“校补”和“古典新义”的这些成绩。
过渡段
一、理清结构
《唐诗杂论》
7~9
自然段
第7自然段(总结上文):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第8~9自然段(引出下文):革命家——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过渡段
一、理清结构
12
自然段
承接上文的“说”: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引出下文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过渡段
一、理清结构
19~20
自然段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总结段
一、理清结构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7)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18)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第三部分(19-20)总结闻一多先生的一生。
一、理清结构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
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二、感悟形象
读书时,我们总是“于细节处见精神”,请你细读课文,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出闻一多先生的精神追求,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提示:1.含义丰富的词句;
2.细节描写的句子。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闻一多先生对新知的渴望和钻研还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仰”抬头看,作者对知识仰望,尊重的态度。“攀”和“钻”化静为动,把闻一多钻研学问的锲而不舍的模样形象的写了出来
二、感悟形象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句子中“贪”和“惜”两个词体现出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孜孜不倦)。让我们感受到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争分夺秒做研究,拯救国家的决心。
二、感悟形象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吃尽”“消化尽”“远射”“衰微”“药方”这几个词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孜孜不倦、执着地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二、感悟形象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这句话实际上是指闻一多在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的“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之心。
二、感悟形象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十六个字,内容丰富,气势流畅,一个“沥”字深刻、形象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忘我钻研的刻苦精神,语言精当、凝练。
二、感悟形象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字写得十分工整,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感悟形象
他“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呼喊”
这些词语形象地刻画出闻一多号召人民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积极态度和进行宣传的革命大无畏的精神。
二、感悟形象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外貌描写,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大义凛然的形象。
二、感悟形象
1925年,闻一多先生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 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 , 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祸患, 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 杜渐防微之责, 舍我辈其谁堪任之! ”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废寝忘食的、作风低调的、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作研究是为谋救国之路的、有深沉爱国情感的、争分夺秒研究的学者形象;是一个大勇的、大无畏的、将生死置之度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的革命家形象。
二、形象小结
诗人的天赋主要是爱,
爱他的祖国,
爱他的民族。
——闻一多
三、感受语言特点
合上书,回忆一下:留在同学们脑海中的雅词美句有哪些呢?
三、感受语言特点
1.精炼含蓄:
2.富于感情:仰之弥高...
3.生动形象:吃尽、消化尽、钻探...
4.富于音乐美:成语/仿成语/对句
读清文章结构
感悟人物形象
感受语言特点
课堂总结
四、思考探究
陶渊明、 王维、 孟浩然等这些山水田园诗人也像闻一多先生一样 ,生活在政局多变 、社会动荡的年代 ,他们也曾有着自己大济苍生的志向,最后却都寄情山水。而闻一多先生凭借自己的才识,完全可以过安逸的生活,也可以潜心研究学问, 最后他却不顾自身安危走出来,投入到革命中去, 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两种做法你赞同哪种, 结合历史或社会现状,谈谈你的看法。(500字)
——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闻一多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 )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那是一个外敌入侵、社会极其动荡的时代。1925年开始诗歌创作,作品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1932年开始对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决心抗战到底。1943年后,面对国民党的恐怖统治,投入到爱国民主斗争工作。
1946年7月15日发表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