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东坡高2025届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答案
1.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均结合”错误,原文是“大观园类似江南园林”,而不是《红楼梦》中的所有建筑。故选C。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证明了《红楼梦》中的建筑物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错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艺术与美学的原则”,《红楼梦》中的建筑贯彻了这一原则。故选D。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论述的是《红楼梦》中的建筑有“主次分明,不拘一格,在直线和曲线的相结合下,呈现出多维的美感,院群空间变化丰富,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特点。A.体现了“强者居中”的“我国古代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B.体现了大观园中的建筑“含蓄”的特点;C.说的是植物和人的关系;D.阐述建筑和人的关系。故选A。
4.①《红楼梦》中的院群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空间变化丰富,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或《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②《红楼梦》中的建筑姿态万千,凸显人物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周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可知,《红楼梦》中的院群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空间变化丰富,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或《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②结合“另外,《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仅只有居住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是一种媒介和桥梁,它用姿态万千的府邸和园林来描绘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刻画人物的性情和行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个性更深入人心”可知,《红楼梦》中的建筑姿态万千,凸显人物性格。
5.①建筑文法和词汇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建筑师们在设计房屋时需要遵循法式,这就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②建筑师在设计房屋时忽略了灵活性和多样性,没能关注住户们的“不同的需要”,表达出“极不相同的情感”,“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结合“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可知,建筑文法和词汇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建筑师们在设计房屋时需要遵循法式,这就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②结合“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可知,建筑师在设计房屋时忽略了灵活性和多样性,没能关注住户们的“不同的需要”,表达出“极不相同的情感”,“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洪教头性格随和,不拘小节”错误。应该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
B.“他担心林冲不给他面子,不愿露真功夫”错误。柴进是担心林冲怕拂了他的面子。
D.“反映了他们对洪教头被打败感到理所当然,说明他们都一直很畏惧、反感洪教头”错误。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故选C。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D.“是故事矛盾冲突发生的基础”错误。故事矛盾冲突并不是因为银子而引发的,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故选D。
8.①柴进这句话是告诉林冲,洪教头也是刚来不久,他跟洪教头也是认识不久,所以他跟洪教头的交情并不算深;只是洪教头在此间无敌手,功夫过得去才称洪教头为教师。②这样说既可以暗示林冲,让林冲不必顾忌,使出真本事来,同时又不得罪洪教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柴进说“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这句话从内容上看,一是:柴进告诉林冲洪教头的底细,刚来不久,自己和洪教头也是刚认识,不是很熟识,所以交情并不算深。洪教头在此处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功夫过得去才称为教师,从没与人较量过。
二是:柴进的这句话其实是在帮林冲卸下心理包袱,暗示林冲,不必有所顾忌,不用顾及我的颜面,讲真本事使出来。这样由林冲出面以切磋武艺的方式教训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洪教头,柴进也不会得罪洪教头。
9.①洪教头初次提出比武时,林冲却说“小人不敢”。②洪教头又惹林冲使棒,柴进却说先吃酒。③当林冲被卸去枷锁要比武时,柴进又叫停,加银子做赌注。④这样写更加突显了林冲与洪教头的性格特征,经过层层铺垫(或欲抑先扬)之后再写两人交手,更能突出林冲的武功高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的能力。
运用这种“忽然一闪法”的还有,如:①洪教头初次提出比武时,“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林冲推脱不敢。②洪教头又惹林冲使棒,“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柴进却说先吃酒,等待月亮升起再比武。③当林冲被卸去枷锁要比武时,“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柴进又叫停,加银子做赌注。
这种写法的作用:正题“棒打洪教头”多次一笔闪开,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也有利于使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征更好的表现出来,林教头谦让有礼,步步退让,洪教头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经过层层铺垫(或欲抑先扬)之后再写两人交手,更能突出林冲的武功高强。
10.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为天子司直之臣”中“为”是谓语,“天子司直之臣”做宾语,其后应该断开,排除B;“其人不肖”为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其人贤”为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
11. A
【解析】A选项“咏而归”的“而”字表示修饰,唱着歌回去。“然后果而不可易也”的“而”字表示并列,两个“而”字用法不同,故A错误;B选项“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为“……者,……也”判断句。“因言事见罢”中“见”表示被动,此句是被动句,二者句式不同,故B正确;C选项“择贤而举也”中“举”是“推举”的意思,“举地千里”中“举”是“占领”的意思,二者意思不一致,故C正确;D选项“修独以为不然”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意义不一致,故D正确。
12. B
【解析】“被罢官实在可惜”错误。根据原文“介,一贱士也,用
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可知,作者没有为石介“被罢官”觉得可惜,而是为杜中丞的举措感到可惜。故选B。
13.(1)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
(2)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
【解析】赋分点:(1)“议者”,谈论的人;“咸”,都;“今闻其罢”,被动句,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句意1分(2) “盖”表推测,可能;“审”,确切,清楚;“果”果然这样,确实如此,句意1分。
14. ①石介具备御史的品质;②是否任用石介显示杜中丞识人用人的水平;③御史中丞的职位本身要求为朝廷举荐官员,必须坚持方正立场;④罢免石介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
【解析】从石介的能力角度分析,根据原文第二段“主簿于
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可知,在作者看来,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因此认为石介具备了担任御史的能力。从杜中丞的角度分析,根据原文“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可判断,作者认为是否任用石介显示杜中丞识人用人的水平。根据“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可知,作者认为御史中丞的职位本身要求为朝廷举荐官员,必须坚持方正立场,不能受皇帝和他人议论的影响。根据“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 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可知,作者认为,罢免石介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导致上任的官员不敢说话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石介,不过是一个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
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因此罢免石介。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在台中这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我估量石介的才干,不止可以做主薄,甚至可以担任御史的官职了。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思
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曾经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中今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祖十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今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也是因为深刻地了解他才举荐他的,还是偶然举荐他的 如果是深刻地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该就此停止;如果是偶然举荐他,那就应该听从石介所说,明辨是非对错才作决定。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起初您推举石介认为他有才能,朝廷信任并将重用他,现在不任用他却说没有才能,这是您不够自信决断的事啊。如果再说其他事情,还能指望皇帝信任您吗 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吗 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
15. C;
【解析】“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错。诗人并无愁绪,而是对这种清寂的景色十分喜爱,认为与自己的心境相符。
16.①比喻写景,新奇贴切。林间的佛寺如同褪了颜色的画;水面上漂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棋盘。②远近结合,营造氛围。颔联先写近处的佛寺处于阴沉的天色中,再写远处的架田稀稀落落。③颔联整体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映衬出诗人的恬淡心境和闲情逸致。
【解析】诗歌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颌联意思是:纵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森森树林,阴阴寺院,暗淡得像一帧退了色的古画;而葑田块块,在水面上零星飘荡,又仿佛是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诗人身处佛地,所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佛寺。暮色苍茫,远远望去,这个景色暗淡得就像一帧退了颜色的画。寺在“画轴”之中,想象奇妙。眼中是画,诗笔下也是画。画境寂静幽深,正见方外本色。再是一幅“葑上田”。诗人转移了一下视角,但见水面上零零星星地飘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那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以棋盘方格譬架田,比喻贴切。近处的寺院,远处的天地,属于远近结合。其时夕阳西下,夜幕将临,农夫们都已荷锄归家了,因此画面上空无一人,分外宁静。
17.(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异乎三子者之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8.自由自在/身心愉悦
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解析】第一空,语境说的是鱼游的状态,可用:自由自在。自由自在:形容不受拘束和限制,十分安闲舒适。第二空,根据“人也一样。条件无处不有,逆境也”,可填:无处不在。无处不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之多,和存在的范围极大。第三空,根据“没房子的时候,你总想有一个房子。可一旦有了房子,你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语境说没有汽油的车子,可填:举步维艰。举步维艰:比喻行动困难重重,工作很难开展,或生活艰难。
19.A
【解析】例句表示反问,A表示反问;B表示选择;C表示设问;D表示一般疑问
20. 无论是谈判还是谈恋爱,人都爱讲条件。这不是因为人事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无论是谈判谈恋爱”,关联词语缺少,应改为“无论是谈判还是谈恋爱”:第二处,搭配不当,“这不仅是因为人世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改为“这不是因为人世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或“这不仅是因为人世故,而且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
21.运用了比喻手法,用“树”为喻体表达植根、扎根情怀,表达对黑土地的感情之深;运用排比手法,层层推进,表达出对黑十地的感情之强烈与不可抑制;四句喻体诼渐具体化,最终以“白桦树”为喻体,呈现黑土地独有的地域色彩,表达了只有而且唯有“黑土地”才是自己情感倾诉的对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本剧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我”比喻成“一棵树”,根据“黑十地上植根”可知用“树”为喻体表达植根、扎根情怀,呈现对黑土地的感情之深;“变成了黑土地上植根并且眺望着的树,一棵生有两个丫杈的树,一棵擎着乱蓬蓬鸟窝的树,一棵白桦树”运用相比手法,从“根植”到“生者”整着”再到“白桦树”层层推进,呈现对黑十地的感情之强烈与不可抑制;四句喻体诼渐具体化,最终以“白桦树”为喻体,呈现黑土地独有的地域色彩,表达了只有而且唯有“黑土地”才是自己情感倾诉的对象。
22.①我的两足张开十个“根须”吸吮着水汽
②看云起云飞
③我是黑土地的子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一句“湿漉漉的地气也冲得脚心痒酥酥的”可知,写了脚心的感受后应写脚趾的感受,根据前文“即便是大旱时节,湿漉漉的地气”可知,应写脚趾对地里水汽的感受,所以可填“我的两足张开十个'根须’吸吮着水汽”
②处,根据空前句“这时候我能把目光的线一直拉到松辽平原的极处”可知,这是写远眺天边的景色,所以可填“看云起云飞”
③处,根据文段开头句“近每次返乡,黑土地总是极尽柔情待我”可知,我是黑土地上长大的人,最后一句与首句照应,所以可填“我是黑土地的子孙”。
23.【参考范文】
参考范文:
心有他山之石,细琢合实之玉
绘画大观园,依芜蘅之见,须是心有可供借鉴之丘壑再合纸合地进行调整。我想,不惟画园,在这种大框架,亦于青年成长、时代发展有所启发:心有他山之石,细琢合实之玉。
心有他山之石,是行动前的先导,征途中的向标,青年于成长中勿忘沉积已有经验,乘“好风之力”“上青云”。他山之石不是我们困惑或懈怠的借口,也不是我们停滞或自卑的理由,相反,他山之石是“巨人的肩膀”,助力我们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离开他山之石的自我之玉,难免过程艰难甚至失败。试想,探春着手绘画大观园时、如若没有已积累的才识与见识,又怎能顺利地完成全过程,合式又合势呢 试想,牛顿如果没有借鉴伽利略等科学家奠定的物理经验,又怎能凭借一人之力构造出完整的力学体系 可见,我们青年在成长的行程中,不可“一心只读”自我,而应有借鉴与积累他山之石的过程,为成长添砖加瓦,提升个人才能。
细琢合实之玉,是成功的先决,是征途中的旨归,青年于成长中仍须合时合宜,用所学成就自我与时代。合实之玉对我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它不是对他山之石的教条搬用,亦不是自我的天马行空,而是以所学谋所欲,以所知解新问,灵活变通。他山之石是浪,而助推我们前行,但他山之石非岸,不容许我们停滞不前,故此,合实之玉,是成长的肯綮,成功的必要条件。在革命年代里,王明教条式搬运苏联式马克思主义,让中国共产党的事业遇挫,反观毛泽东,以调查出发,带领中国走农村道路,用星星之火燎原。历史的现实已证明,青年成才,须在有所借鉴的前提之下,跳出固有思维的束缚,合实际,该增删补改,便增删补改“已有的他山之石”,以就切实之玉。
以他山之石为流,切实之玉为浆,青年才能于时局的汹涌浪潮中谋定方向,迎难而上而又不随波逐流。今日中国之发展,亦需要汲取他国所长,更需要自主掌握关键技术,补“卡脖子”技术之殇,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杯。面对此变局,广大青年更是重担在肩,须“铁肩”担社会发展“道义”!
心有他山之石,细琢合实之玉。诚愿广大青年携手并行,助推祖国发展!
借鉴标杆绘蓝图,结合实际创新篇
薛宝钗谈论如何绘画大观园,认为首先要经历参考借鉴的阶段,再经过结合纸张特点“添减藏露”的阶段,才能构成一幅画样。诚哉斯言,先借鉴标杆典范让我们心有丘壑、胸有成竹描绘一张大致的蓝图,而不止步于此,结合实际情况方能开拓创新谱新篇。
借鉴标杆是粗笔勾构,整体构思,亦是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不忙之法,在学习中,我们参考前人的做法经验,站在巨人肩上顿感视野开阔,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性本质认识。在生活中,我们借鉴阅历丰富的父母家人的生活经验、为人处世的准则,从而畅想自己未来人生的无限可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不忙。而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里,成功的商业模式一次次被复制,一次次创造奇迹神话,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进程、事物的缘起流变之中,我们也总能找到历史的影子。
结合实际正如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是一种细笔勾勒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写意”更须各具特色的“工笔画”。正如我们面临选科、选专业的抉择之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析自身长短板优劣势,方能做出慎重稳妥的决定,绣娘陈英华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绣法技艺的基础之上,融入了现代艺术,创造出“星空”系列刺绣作品,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又如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早期,一味借鉴照搬苏俄“城市中心”道路,却没有结合自身国情实际,造成失败后果,后有伟人毛泽东分析中国结会各阶级情况,带领党和人民走上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见,参考借鉴不能照抄硬搬,否则如邯郸学步,忘其故行。
在快与变之中,速生马速朽之间,参考借鉴之法似已“力不从心”,而结合实际犹如神来之笔,开拓创新擘画了发展的新篇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借鉴了西方工业化的绘验,也汲取了其中的教训,依据我国人口众多、社会主义的国情,我们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刻船不可索遗剑,一途不可应万方。”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呈现出新的将点,需要我们在参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北外东坡高2025届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 页,23 个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墙、瓦、栏杆、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江浙一带,《红楼梦》中的建筑创作素材也主要取自于这两地。大观园类似于江南园林,它以“间”为构成特点,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构成单个庭院,进而由单个庭院构成错落有致的院群,主次分明,不拘一格,在直线和曲线的相结合下,呈现出多维的美感,院群空间变化丰富,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红楼梦》中对于建筑位置的设定极为讲究,它将主要的建筑安置在对称轴上,而次要的建筑则安置在中轴线两侧的位置上,这种平面设计的布局原则来自于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四合院,它更是我国古代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的集中体现。《红楼梦》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是最高等级,为贾母起居处,其他建筑则按照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等关系依次排列。每个房屋外部都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前院有倒座,后院有东西厢房,厢房院落左右对称,次要的其他殿阁则以正厅为圆心环绕排开。
我国自古有“天圆地方”的自然观,认为自己处于天地的中心,所以“中”字特别能代表古代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儒家文化更把这种“中”的概念升华提炼,创造出“中庸”思想。“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因此《红楼梦》中的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平面设计上都遵循了对称的规则,以中轴线对称均等布置,严谨规整,恪守强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这样不仅使建筑在构图上取得一种均衡,给人以天然的安全感,而且建筑的对称之美,更突出了中国人民崇尚家庭团聚,国家统一的文化观念,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
《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例如贾母等在缀锦阁吃酒,命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在藕香榭奏乐,贾母说“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实现了建筑和水的有机结合,实乃精妙。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现在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建筑要想获得整体和谐的美感,也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自然环境为建筑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建筑赋予自然环境新的生机与颜色。《红楼梦》就是贯彻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艺术与美学的原则,从而塑造了一副和谐美丽的豪门巨宅画卷。
另外,《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仅只有居住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是一种媒介和桥梁,它用姿态万千的府邸和园林来描绘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刻画人物的性情和行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个性更深入人心。
(摘编自袁孝颖、宋国庆《论<红楼梦>建筑文化中的美学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建筑的“文法”即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所有建筑都遵循的惯例法式。
B.梁、柱、墙、瓦等建筑“词汇”依照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组合成一座座建筑物。
C.《红楼梦》中的建筑均结合了江南园林和北方四合院的特色,呈现出变化丰富、多维的美感。
D.《红楼梦》中的建筑位置彰显了我国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观念,它们按尊卑等关系依次排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我国建筑的特点,材料一主要用比喻的手法来阐述。
B.运用相同的建筑“文法”和不同的建筑“词汇”,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中国建筑。
C.对称的建筑,在构图上有均衡性,给人以安全感,体现了中国人中庸的处事态度。
D.“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证明了《红楼梦》中的建筑物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荣禧堂”位于荣国府的中轴线上,匾额为皇帝所书赐,它是贾府的当家人贾政的住处。
B.贾政等人游大观园时,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
C.贾宝玉的住处“怡红院”种有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作者借此来衬托他的性情及地位。
D.大观园原系十二钗栖止之所,工程浩大,故借元春之名而起,再用元春之名以安诸艳。
4.请用《红楼梦》中的建筑特点来解释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4分)
5.梁思成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里说:“我们有些住宅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林冲棒打洪教头
施耐庵
不觉红日西沉,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抬在各人面前。柴进亲自举杯,把了三巡,坐下叫道:“且将汤来吃。”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柴进道:“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可。快抬一张桌来。”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采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便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各坐了。
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因此越来惹林冲使棒。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杆棒来,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两个教师就明月地上交手,真个好看。怎见是山东大擂?但见:山东大擂,河北夹枪。大擂棒是鳅鱼穴内喷来,夹枪棒是巨蟒窠中拔出。大擂棒似连根拔怪树,夹枪棒如遍地卷枯藤。两条海内抢珠龙,一对岩前争食虎。
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林冲道:“小人输了。”柴进道:“未见二位较量,怎便是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柴进道:“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大笑着道:“这个容易。”便叫庄客取十两银来,当时将至。柴进对押解两个公人道:“小可大胆,相烦二位下顾,权把林教头枷开了。明日牢城营内但有事务,都在小可身上。白银十两相送。”董超、薛霸见了柴进人物轩昂,不敢违他,落得做人情,又得了十两银子,亦不怕他走了。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开了。柴进大喜道:“今番两位教师再试一棒。”
洪教头见他却才棒法怯了,肚里平欺他做,提起棒却待要使。柴进叫道:“且住。”叫庄客取出一锭银来,重二十五两,无一时,至面前。柴进乃言:“二位教头比试,非比其他,这锭银子权为利物。若是赢的,便将此银子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步已乱了,被林冲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侧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选自《水浒传》,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林冲初见洪教头时,洪教头“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林冲“躬身唱喏”,洪教头却“全不采着,也不还礼”,可见洪教头性格随和,不拘小节。
B.柴进极力劝说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甚至还说“林武师休得要推辞”,是因为他想看看两人武功的真实水平,他担心林冲不给他面子,不愿露真功夫。
C.两人比武时,林冲“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一个艺高且儒雅的形象跃然纸上,而随即又认输,虽意料之外却又符合人物个性。
D.小说结尾写众人一齐大笑、众庄客一头笑一头扶起洪教头,反映了他们对洪教头被打败感到理所当然,说明他们都一直很畏惧、反感洪教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通过对林冲与洪教头言行的描写,在鲜明的对比中,把林冲与洪教头两人的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B.小说通过“来,来,来”等语言描写以及“去上首便坐”等动作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洪教头的骄横。
C.月下景色的环境描写,看似“闲笔”,实则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使得月下比武情节合理,也舒缓了故事情节。
D.柴进前后拿出三十五两银子,是故事矛盾冲突发生的基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林冲打赢洪教头埋下伏笔。
8. 柴进说“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9. 小说题为《林冲棒打洪教头》,可每每要写到正题,却又宕开一笔闪开去,如: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用这种“忽然一闪法”,闪落读者眼光,真是奇绝。这样的写法文中还有多处,请找出三处并指出这种写法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 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 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 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选自《文忠集》)
[注]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
B.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
C.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
D.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中的“而”字与“风乎舞雩,咏而归”中的“而”字用法相同。
B.“因言事见罢”与“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句式不一致。
C.“择贤而举也”中的“举”字与“举地千里”中的“举”字意义不相同。
D.“修独以为不然”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两句中的“以为”意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欧阳修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最近他听说主簿石介因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他觉得杜中丞这样的举措不妥,为他感到可惜。
B.石介是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虽然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但作者认为他为人刚直果敢,有气节,喜欢明辨是非,是好义之士,被罢官实在可惜。
C.欧阳修引述赵中令荐官的事例,以三次“复以进”突出表现赵中令坚持原则、不避威权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欧阳修在此处最想劝杜中丞做到的。
D.欧阳修认为执事向朝廷荐官不能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来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而应根据被推荐者的才干决定他们的去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
译文:
(2)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译文:
14.为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的官职,欧阳修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孤山:指浙江杭州西湖的孤山,当时诗人隐居在此。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对和尚的尊称。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实而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葑,菰根,即菱白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的幽僻处。
B.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
C.诗人寓情于景,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
D.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
16.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无耻剥削和掠夺,并且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回答说和其他三个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 ”,孔子鼓励每个学生说出各自的志向是“ ”
(3)在《六国论》中,苏洵敏锐地指出对抗秦的办法即要好好对待谋臣和贤才的句子是“ , 。”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1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无论是谈判谈恋爱,人都爱讲条件。这不仅是因为人事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一条鱼在鱼缸里 地游啊游,也许它并不知道自己身处逆境之中,但我们知道。鱼缸为鱼提供了生存条件,也为它划定了生活的边界。人也一样。条件无处不有,逆境也 。不是吗 没房子的时候,你总想有一个房子。可一旦有了房子,你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屋顶为你遮挡了夜晚的阵雨,但也为你遮挡了正午的阳光。汽车被发明,是人们自己制造的条件,但汽油短缺同样让我们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 ②_____
19.下列各句中的问号作用与划横线句子的问号作用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B.药店骤增:是喜是忧
C.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D.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呢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作修改,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II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每次返乡,黑土地总是极尽柔情待我。当我的两脚插在浸了油似的黑土地里,即便是大旱时节,湿漉漉的地气也冲得脚心痒酥酥的, ① ,我感觉到筋络舒展的咔咔声,我感觉到血管中冲撞着一排又一排黏稠的然而又是流动着的激情的浪头。唯有此时,我可以和刚刚拱出土皮儿的荠菜私语,可以得到玉米缨子扬来的花粉,可以喝到奉献到手心的蚂蚁酒,这时候我能把目光的线一直拉到松辽平原的极处, ② ,进入一种境界。我想我变成了黑土地上植根并且眺望着的树,一棵生有两个丫杈的树,一棵擎着乱蓬蓬鸟窝的树,一棵白桦树。我想我不怕被肃杀的风摇落最后一片叶子,叶落了还会再生。我想我可以燃烧。在地上成炭,在地下变煤。因为,_____③_____。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充满情感,请简要分析其修辞和表达效果。(6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6 分)
:
:
: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在写到如何绘画大观园时,薛宝钗的言谈展现了高超的绘画造诣,认为“如今画这园子”,即使就起稿构思而言,也至少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以供参考借鉴;二是需结合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如此,“方成一幅图样”。
《红楼梦》中薛宝钗关于图样起稿构思“两个阶段”的见解,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