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1 09:5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可以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列宁主义的形成与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关系,提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可以认识苏俄诞生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特征(时空观念)。
能从不同种类的史料中提取革命发生与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效信息,做到史论结合(史料实证)。
对苏联模式的内容和影响能做出合理解释,认识其在人类史中的价值。(历史解释)。
认识到社会主义实践充满曲折,无成功先例可循,激发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自豪感,认识其来之不易(家国情怀)。
三、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第15课,本课通三个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阐述了革命理论的形成,革命的爆发和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等概况,一二子目之间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二子目是三子目的前提。
高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且已经了解了有关于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得到基本史实,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理清历史进程中事件相互关联等较深层次的问题探究上。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评价苏联模式。
五、教学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相结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本科的实际情况,本课使用史料实证、图示法、讨论法、比较法、由浅入深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45分钟)
环节 教师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 问: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西方通过“血与火”、“剑与枪”的残酷殖民手段开拓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之外, 在 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另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 ——贺新元《从现代化路径视角比较“苏联道路”与“中国道路”》: 总结:十月革命在俄国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另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取史料信息,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课程讲授 十月革命的胜利 问:思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是什么? 总结:进行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要先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问:思考:结合下列图片梳理俄国革命的进程 总结: 问:思考:十月革命符合马克思的设想吗? 材料: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 总结:十月革命首先在俄国爆发,是在一国率先取得胜利,且俄国相比于英美德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与原本马克思的设想不一样。 问:那么什么理论可以解释十月革命的胜利呢? 材料: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极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胜利。 ——列宁 总结:列宁主义 过渡:列宁主义不仅可以解释十月革命的爆发与胜利其本身也是指导十月革命的革命理论。 列宁主义的形成 问:思考:结合材料回答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 从1880年起,俄罗斯正式踏上了发展工业的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步步入快车道。1891至1900年,俄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8.5%,而同期德国为4.9%,美国为3.3%,英国为2.4%,法国为1.6%。 ——《世纪悲歌》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使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3)。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火星报》是第一张全俄马克思主义秘密报纸,刊头旁印有“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烈焰”的名言,这是十二月党人赋诗致亚·谢·普希金的诗句。同时,还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列宁为创刊号写了社论《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指出必须巩固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季正矩《列宁传》 总结: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有组织运动的开展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也于1898年宣告了成立,直到1903年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问:1903年发生了什么? 总结: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问:那么列宁主义是不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反叛呢? 总结:不是,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为帝国主义时代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强大思想武器。 过渡: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接下来俄国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尝试也就是社会主义实践。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问: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进行了哪些社会主义实践? 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结: 问:这一个政策能不能为苏俄争取农民的支持呢? 材料:(内战红军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布尔什维克已经说服俄国农民赞成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实际上,大多数农民对红军和白军都极其不满,他们宁愿独自呆着。但在不得不做出选择时,他们常常决定支持红军,他们认为,红军站在他们这一边,允许他们保留从地主那里夺得的土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总结:这一政策的特殊背景是国内战争的爆发,而俄国资本主义本身经济相对落后,资源有限,因此虽然在战争中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因此俄国该换了政策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问:结合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哪些信息? 材料: 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总结: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那么这一政策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结:重心: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农业:粮食税、市场机制;工业:私营企业、租让制、外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问:俄国后来的历史发展并没有如列宁设想的那样持续落实新经济政策,是什么改变了俄国的经济政策呢? 总结:1924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苏联模式。 问:苏联模式和新经济政策有哪些不同,如何看待苏联模式对新经济政策改变。 总结:“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经济:公有制,自上而下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但是苏联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苏俄的诞生是俄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工人阶级壮大的结果,它并不满足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条件。苏联处于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的封锁包围之中;经济文化相比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对落后,再加上长期专制的历史传统,迫使苏联必须在短时间实现现代化,获得保卫自身的力量。苏联模式让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物质条件,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材料:其实,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对发达的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或者取代,而只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替代,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完成现代化。 苏联是第一个用这种方式实行现代化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根据图片梳理知识点,加强学生对交材呈现材料的熟悉,且复习基本知识。 通过布置思考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能力。并为复习列宁主义做铺垫,对比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出示著作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总体认知,以宏观的眼光来看待这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 结合材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影响,加深学生记忆,拓展人文素养。 以列宁对新经济政策评价作为标准,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总结升华 总结:从苏联到中国社会主义的诞生都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都遭遇过重大挫折,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布置开放性问题,发挥学生创造性与积极性。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1.教科书内容太多,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突出重点。对于偏重于识记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带领学生归纳梳理,效率更高。
2.要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如果有启发现实的思考环节,会更佳。
3.由于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自主梳理教材内容的环节,要求教师提前布置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