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
1、 学习内容
教科书P85—87,克和千克
2、 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物品有轻有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眼睛观察得到,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缺少具体的感知,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活动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理解1千克=1000克。
3、 学习目标
1.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000克=1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实际重量,对物体的质量能有一定的概念。
2. 通过猜、比、称、掂,体验物品的实际质量,能够比较物体之间的轻重关系。
3. 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建立质量观念,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重视学生体验质量的过程,建立克和千克的联系。
学习难点:能够估测一个物体的质量。
5、 核心学习任务
感受1克和1千克实际重量,对物体的质量能有一定的概念
6、 导学单、学习单、预学单等
七、学导过程
活动环节 活动意图 学的活动(学生活动内容,利用的“支架”和活动形式) 导学策略 备注
一、前测反馈 通过前测,了解学生的学情 。质量单位:师:你都知道哪些质量单位?昨天我对大家做了一个小调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回答。【出示前测单】师:你们都是在哪里见过这些单位的?师: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引出课题:克和千克】秤的认识:师:要想知道一个物品具体有多重,我们可以借助“秤”。昨天我也了解到,原来大家都认识了这么多种秤。【出示前测单】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秤【课件一一出示各种秤】你认识它们吗?师:我还把其中的2个秤带进了我们的课堂。分别是天平和盘秤。师:你知道天平怎么来表示质量吗? 学生来说一说,在哪里见过质量单位
二、知识新授 让学生以1克为标准,估计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算的方法,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1千克=1000克,这是一个定论知识,可以告知学生,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通过搭建一个称和平衡的环节,学生领会了相关知识,而且教师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认识“克”:分类:师:看,这里有这么多的物品,如果现在想让你们给这些物品按照重量的大小分分类,你觉得应该怎么分?师:好,我们现在先来看看你们认为比较轻的这一堆的物品。这个硬币,你觉得会有多重?师:哦。你们进行了自己的猜测。诶,要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怎么办?师:好的,那我们就把它放在这个盘秤上。师:诶,你发现了什么?师:诶,怎么回事呀?它坏了吗?师:那看来盘秤不能秤这么轻的东西,每种秤都有不同的用途,那我们就换成天平吧!师:你来读读看,现在这里的数字是几呀?师:我们发现,天平上现在显示的是1克,表示1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感受1克的重量:师:你想感受一下1g是什么感觉吗?老师课前给每一位孩子准备了一个2分硬币,现在请你们把它拿在手里掂一掂(师示范怎么掂)师:你有什么感觉?师:现在呀请你记住这1克的感觉。已经记住这种感觉了的孩子,现在请你把硬币放在桌子上。根据这种感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是1克重呢?感受几百克的重量:师:诶,我们现在1g的感觉已经有了,请你们拿起我们最熟悉的数学书,你觉得我们的数学书大概会有多重呀?师:那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重,我们还是得把它放在秤上称一称。现在我们可以选择盘秤了。看看,有多重? (大约是200g)师:好,现在再来掂一掂你的书本,在你的脑子里把这种200g的感觉记住。师:现在请你拿起我们的作业本,估估看,你觉得会是多重?师:诶,你是怎么估的?师:你很能干,会利用已经知道的东西来比一比。师:那现在我们把数学书和作业本放在两只手上做一个人体天平,你觉得应该怎么样啊? 师:作业本比数学书要轻,说明作业本它要比200g轻!小结: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有关于克的知识,并且感受到了它们的实际重量。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办法来认识克的?师:对!我们用了这样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的办法,下面我们继续用这样的办法来认识千克吧!认识“千克”:师:刚才我们这边的物品,都是大家认为重一些的。那么你觉得这一袋大米(1kg),一袋苹果(1kg),谁比较重?师:用眼睛能直接看出来吗?那怎么办?师:诶,你很有办法,我们可以利用我们身体上的手感秤这个好工具来帮助我们比较。那就请你上来掂掂看,大米和苹果谁重?师:为了能够更精准,看来我们还是要借助我们的秤来帮帮忙。现在如果还用天平就不行了,它会压坏的!那我们可以用盘秤来称称看。(师分别称苹果、大米的重量)师:看来刚才我们掂的这两样东西都是1千克师:千克是个更大一点的单位,可以用来计量稍重一点的物体。出示棉花:师:老师这里还有这么一大袋的棉花,你觉得这袋棉花和这些比呢?师:口说无凭,我们也把它放在天平上称称看。果然,它比较轻。师:比较这些东西的重量,你有什么想说的?感受1千克:师:现在,你们想每个人都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老师给每个4人小组都准备了一份1千克的大米,请每个同学都来感受一下吧。师:你有什么感觉?沟通1千克=1000克:师: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克和千克,还感受了它们的实际重量,那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出示前测单】:师:看,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知道:1千克=1000克。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下吧!师:现在老师手中拿的1袋盐是500克,那么2袋盐呢?你怎么知道的呀?师:那老师现在把这2袋盐放到天平上来称一称,我们看看它们有多重?(师操作)师:那说明了?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师:孩子们,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我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请生上来分一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预设:按照物品的轻重来分生猜测:1克?2克?……生:用秤称(请生上来读数)生:几乎没什么变化。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预设:因为硬币太轻了!(师秤学生读数)预设:生1:我觉得太轻了生2:……生1:几颗黄豆生2:…… (如果有偏离1g太远的 ,要注意引导)学生猜学生再一次掂一掂书本,并记住200g的感觉。学生用作业本来掂一掂生:大概是100g生:借助我们刚刚知道的200g的数学书来比一比【学生表示出倾斜的感觉】生阐述自己不同的想法预设:生1:用秤称一称生2:放在手里面比较一下生1:我觉得可能会是一样重的
三、整理巩固 练习中除了基础知识的运用,还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引导分析,让所学知识更具有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回忆整理:师:现在,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2.猜一猜:师:那么现在呀,老师这里有一只手机,你觉得它会是多重?师:那么这瓶优酸乳呢?师:老师课前呀,也请你们都带了几样东西过来,你们心里都已经知道它们的重量了对不对?现在请你们一定要把自己记录质量的这个单子保密了,把你的东西给你的小组内成员来估估看,看看这些小朋友的手感秤准 学生上来给物体加单位先说出每种水果的质量,再提出问题,并列式解决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师导比较轻重还是要看物体的质量!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你在这堂课中有什么收获?
8、 作业设计:
1、《口算训练》1页(课前3分钟)
2、《课堂作业本》第65页(课堂内完成)
3、《每日一题》自主完成
九、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千克=1000克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重在学生的“体验”,充分感知克和千克的实际意义。因此这节课,我首先设计了一份前测单以及调查实践表,旨在了解学生对于质量单位的认知起点,也让学生能在课前对身边的物体的质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对1克到几百克的认知、体验,对物体轻重的比较有一定的了解,再认识、体验1千克的重量,最后沟通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在认知过程中,渗透猜、掂、称、比这样的体验方法。在最后的练习环节中,培养学生估测质量的意识,继续体验物体的质量,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解决关于质量的一些实际问题,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增强数学的无限魅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