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9 古诗三首
家国情怀
责任担当
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与战争有关
至诚的爱国情怀
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
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忽闻平叛捷报的狂喜之情
从 军 行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王昌龄(约698—757),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初补秘书郎,调汜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之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结局很悲惨。
其诗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诗歌创作中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人称为为“七绝圣手”。
国家不幸诗家幸,
诗人不幸文章幸。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读到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地方?它们描写的是哪里的环境?
青海湖
祁连山
玉门关
西北边塞
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西北边塞辽阔的景象
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试着结合注释,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一说诗句中作者又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金甲尽管磨穿,戍边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壮哉!
在疏通诗意、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资料想一想:诗人写这首诗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
资料一
俞陛云《诗境浅说》:黄沙百战,虽金甲都穿,誓不与骄虏共戴三光,胜概英风,可谓烈士矣!
资料二
黄叔灿《唐诗笺注》:玉关在望,生入无由,青海雪山,黄沙百战,悲从军之多苦,冀克敌以何年。“不破楼兰终不还”,愤激之词也。
资料三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写思归之情而曰“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 )( )暗( ),
( )遥望( )。
黄沙百战( ),
不破楼兰( )。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课后第1题)
穿金甲
终不还
生活环境恶劣和内心孤独以及马革裹尸、誓与大唐共存亡的坚强决心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的黎明,推开篱笆门感到一丝凉意,心中有感,作诗抒怀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
代表作:《示儿》《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你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说一说,这首诗大致的意思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试着说说前两句的意思?读完后,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诗的前两句要是与后两句结合起来理解,就会更有力地显示出诗人盼望恢复祖国山河的焦灼心情,从而使得前两句对“三万里河”“五千仞岳”的描写成为一种典型环境。
而这种典型环境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的闪耀,其中也包孕着对南宋朝廷偏安妥协的严厉斥责。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后两句的画面,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入进去。
这一群群遗民,被金兵践踏。老人、妇女、孩子相继倒下,哀鸿遍野,生民涂炭。何等悲惨!
本诗作于公元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在疏通诗意、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结合背景资料想一想:诗人写这首诗究竟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呢?
背景资料
诗人是希望、失望终不绝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 ),
五千仞岳( )。
遗民( ),
南望( )。
东入海
上摩天
泪尽胡尘里
王师又一年
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课后第1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资料一
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年杜甫52岁。那时,持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杜甫这位饱经战乱的诗人正流落在四川。他听到战乱结束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自己的家乡。
资料二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自由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意读出节奏。
整体感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作者所在的蜀地
大意: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
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
大意: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
妻子和孩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指春天
大意: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理解了诗意后,一起来说说这首诗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吧!
诗人听说蓟北被收复后,心情十分激动,想回到家乡去。
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诗人泪流满面
卷起书本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欣喜返乡
诗人写诗时心情十分激动,请你从诗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词语吧!
喜欲狂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
(课后第1题)
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诗的前四句,读出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
围绕“喜欲狂”来写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春天启程,此时还没有启程返乡
诗人写的是想象中返回故乡的路线和情景
诗人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吗?
从“巴峡”到“巫峡”再到“襄阳”最后到“洛阳”实际距离并不近,读诗时为什么觉得这些地方仿佛离得很近呢?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体会到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轻快、迅捷
自由朗读诗的后四句,前两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迅疾,表达出诗人迫切的心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 ··
(课后第1题)
朗读指导
看图背诗。
(课后第1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有关爱国的诗词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