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3 10:0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夕阳下的莫斯科,工厂排烟也在夕阳映照下呈现金色,显示苏联工业的空前盛况
1991年12月25日,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发表辞职演说之后,盖上了演说稿,也宣告了历史翻过了苏联这一页。
一个超级大国,既无外敌入侵,又无内部人民揭竿造反,为何会在顷刻间坍塌解体?







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 社会主义之“光”的折射与启示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
东欧
中国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Contents

荣耀之光的黯然失色
——苏联模式的积重难返
希望之光的自我泯灭
——东欧道路的亦步亦趋
逐梦之光的灿若星河
——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



山 重 水 复 疑 无 路
柳 暗 花 明 又 一 村
荣耀之光的黯然失色
——苏联模式的积重难返
镜头 1 聚焦苏联裂变

“这世界轰然倒塌了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唏嘘一声。”
——[英]艾略特《空心人》
倒在地上的镰刀锤子雕塑,无人问津
集中与失调——斯大林模式的成与败
1
经济: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
③指令性计划经济;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思想:实行个人崇拜。
工业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二战期间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
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重工业畸形发展;
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
1953年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苏联改革
势在必行!
苏联的捍卫者斯大林
豪情与悲情——赫鲁晓夫改革的变与守
2
鲁莽的改革者赫鲁晓夫
经济:①农产品收购制; ②玉米运动;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政治: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改革干部制度。
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956苏共二十大)

1963年苏联从美国、澳大利亚和西欧进口粮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逐渐沦为最大的粮食净进口国,在农业上要依靠资本主义各国来维持国内生活……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人均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
1957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他又提出“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其中“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
C.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D.不愿进行改革
C
1953-1964
“玉米运动”
特点:侧重农业
初心与私心——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变与常
3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
—徐天新《当代世界史》

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保守的改革者
勃列日涅夫
初期有一定成效
后期制约经济发展成效甚微
忽视民生的不平衡增长,预示了勃列日涅夫的成效不明显。
“新经济体制”
1964-1982
特点:侧重工业
无知与毁灭——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狂与亡
4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然后发表了12分钟的电视讲话。他当时的顾问、哲学家采帕高曾私下表示,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尚不知是何原因导致了他的失败。

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大。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多元论”、“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三大革命性倡议。
经济: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政治:①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②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③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激进的改革者
戈尔巴乔夫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知难而退,缺乏坚定的改革决心与毅力,转而仓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造成全民政治热情高涨,而反对派则群起攻击,最后致使社会混乱,改革逐渐失去控制。 ——王昕伟在《苏联改革的若干思考》
“加速发展战略”
特点:侧重所有制改革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
你认为呢?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合作探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比较对象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相同点
不 同 点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重点
败因
(1)目的:
(2)内容:
(3)结果: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在政治、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效果有限,以失败告终
农业
重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系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
背离社会主义
一个大国的顷刻坍塌——苏联解体进程
5
1990.3立陶宛独立
1990.6俄罗斯发表独立宣言
一位阿塞拜疆的男性欢喜地用斧子敲掉列宁的画像,以此欢庆他们国家的独立
红旗落地
民族主义兴起
15个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苏联正式解体。







“美国曾在苏联周围建立了60多个电台,用苏联各民族语言全天候对苏广播……苏联那些多年来在西方‘声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亲西方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认为,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道德和政治高于苏联。苏联领导人所有的外交活动,都被解释成“极权主义的'苏联同“自由的'西方的对抗。”这说明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国内民族分离主义情绪的高张 B.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改革过程中迷失社会主义方向 D.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有学者称:戈尔巴乔夫实施“加速发展战略”意图扭转苏联经济停滞,在初期经济效果不佳时提出更大范围的经济改革,在所有制形式方面,国家、集体、个人不分主次,缩小国家所有制比重,收效甚微下又骤然转向政治领域。该学者意在说明苏联改革进程中( )
A.存在过激倾向缺少宏观规划
B.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C.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完全照搬西方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多次抛售黄金换取外汇,用以采购粮食。自1975 年到1988年,苏联的粮食进口量从1590万吨增长到3900万吨,为此。这表明苏联(  )
A.深受西方封锁政策影响 B.经济体制弊端积重难返
C.融入世界市场过程艰辛 D.优先保障民众日常生活
A
D
B
直接原因:戈氏改革行为过激,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右图漫画中的人物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的是( )
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历史的辉煌瞬间
现实的黯然神伤
A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农、轻、重的协调发展问题,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3.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
塔吉克斯坦人民自发组织人墙来抗议
保加利亚公民开始纵火以表达独立的诉求
乌克兰的独立运动
1991年1月,10万群众聚集在克林姆林宫前,要求戈尔巴乔夫下台
跛足的巨人
一个国家只有国内各民族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共同建设发展自己生活的国家,国家才能强盛不息,才能在世界上赢得尊重。
希望之光的自我泯灭
——东欧道路的亦步亦趋
镜头 2 聚焦东欧剧变

柏林墙的倒塌
罗马尼亚流血冲突
南斯拉夫解体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社会主义阵营的集结——东欧八国
1
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8个东欧国家及中国、蒙古、越南、朝鲜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
国别 措 施 结 果 问题
南斯拉夫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工农业增产,经济迅速发展
“新经济体制”: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合作社和企业自订生产计划
国民收入递增,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较满意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布拉格之春”: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东欧剧变
2
东欧国家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布拉格之春”
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
“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
促进了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
苏南冲突
埋隐患
被镇压
未突破
未突破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东欧剧变
2
1968年捷共中央全会通过了推行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富有人情味儿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布拉格之春”新局面。
领域 内 容
政治 领域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实行党政分离
加强民族阵线作用,广泛发扬民主;以法律保障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迁徙和出国的自由
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
经济 领域 改革国家计划体制,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工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完全独立经营
取消外贸国家垄断
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
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之春”
遭苏联镇压
【思考】1968布拉格之春反映了捷克怎样的意愿?
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独立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东欧剧变
2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东欧剧变
2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中外历史纲要》
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原因:照搬与桎梏
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方式:渐进与突变
方 式 国 家 结果
波兰、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政变
冲突
统一
分裂
解体
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大多数国家都进行过民主改革,南斯拉夫最早改革,民主德国改革后经济水平达东欧国家之首。但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致使经济状况持续恶化,苏联实力下降放松干预和西方“和平演变”等因素,东欧国家相继发性剧变。
实质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穷途末路?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逐梦之光的灿若星河
——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
镜头 3 聚焦中国蜕变

1949.10
1954
确立
起点
1956
2018
探索
转折
新征程
1978
1964
1958
1992
2017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砥砺前行——新中国的逐梦之途
1
时代丰碑——“中国模式”的复兴之路
2
责任·使命
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不变
为人民谋幸福的如磐初心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永恒的真理
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材料: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 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思考】为什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了,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前途光明呢?
教训:在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很苦难的,没有先例可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启示:
① 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② 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
③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④ 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结束语
时代在前行,中国在坚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失败!
努力成为光
而不是被照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