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的政治与军事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宋夏金元的政治与军事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5 09:1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1.政权建立
基础梳理
政权 辽 西夏 金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与宋关系 灭亡于
根据教材54-55页,填写表格
契丹族
916-1125
耶律阿保机
上京

1038-1227
1115-1234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蒙古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上京/中都
蒙古
长期对峙、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必备知识 落实拓展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制度传承与民族交融
(2)统治政策
①南、北面官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2.辽朝——契丹族(916-1125)
(1)起源——契丹族
③根据课本p54学思之窗材料分析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意义:加快了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辽的统治。促进契丹的封建化。
必备知识 落实拓展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制度传承与民族交融
②四时捺钵制度
结合材料了解西夏的统治政策: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即为“番汉官制”(一套制度,两套称谓)
3.西夏——党项族(1038-1227)
仿照中原统治制度,官分文武,由蕃、汉人担任;还设有限于蕃人才能充任的“专授蕃职”。基本用意在于既保持党项贵族在政府里的主导地位,又适应汉族地主建功立业的要求,从而实行有效率的统治。
必备知识 落实拓展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制度传承与民族交融
4.金朝——女真族(1115-1234)
结合图示理解金朝统治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金朝武士
特点:兵民合一,形成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
作用:军队战斗力强,节省财政支出,促进民族交融
必备知识 落实拓展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制度传承与民族交融
聚焦知识点突破(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 )
图3-27是金朝何种制度的实物例证?
根据以上三图,结合所学,概括北方少数民族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的意义。
猛安谋克
特点:因俗而治、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汉化+民族特色)
意义:有利于加强对汉族百姓的治理+有利于加强民族交流和交融+并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蒙古崛起
(1)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________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______诸部,兼并云南的__________,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三次蒙古西征:路线、影响)
知识点 元朝的统一与民族关系
铁木真
吐蕃
大理政权
2.元朝统一
(1)元朝建立:1271年,________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 成了__________。(哪是四大汗国?)
忽必烈
四大汗国
临安
崖山
聚焦知识点突破(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 )
行省制度
比较北宋和元朝的一级行政区,你能发现什么变化?
习题2:《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习题1:元朝的大一统超过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B
B
北宋政区图
一级行政区数量减少,辖区广阔
习题3:元代划分行政区的原则,从原先的山川川形便改为犬牙交错,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B.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C.避免不同地区利益之争 D.强化地方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B
巩固统一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6.面对广阔疆域,大哉乾元,何以为治?
结合图示理解行省制度的含义和性质:
(1)含义:
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性质:
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误区警示:
唐中书省: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起草诏令
元中书省:宰相机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必备知识 落实拓展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制度传承与民族交融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7.结合材料概括行省制度的特点:
①辖区广阔
②权力大而不专,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③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使行省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行省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史·百官志七》
必备知识 落实拓展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制度传承与民族交融
3.社会治理
(1)修筑驿道,设立______和急递铺系统。
(2)地方上:行省制度
①设置:中央的宰相机构________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______。全国共设10个行省。
②意义: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边疆治理
①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________进行管理。
②对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________等管理军政事务。
③经略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驿站
中书省
行省
宣政院
宣慰司
聚焦知识点突破(宋元的民族关系)
习题1:以上两图不能说明在元朝( )
A.蒙古人和色目人享有政治特权
B.民族矛盾比较尖锐
C.统治者是少数民族
D.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处于不平等地位)
8.据材料理解元朝的四等人制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按征服的先后排等级
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2)特点:浓厚民族差别对待、民族压迫色彩与急速民族融合并存。
(3)评价: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必备知识 落实拓展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制度传承与民族交融
4.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1)蒙古族:原是______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回族的前身——回回。
漠北
5.民族政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即对不同民族采取__________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行汉法
差别对待
6.民族融合
民族矛盾
宫廷贵族
(2)表现: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C
(2022·浙江浙南名校联盟期中)从某朝疆域图残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都”“甘肃行省”“山西行省”等信息。下列对该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行省制度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②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③吐蕃地区同样处于行省管理之下 ④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由材料“甘肃行省”“山西行省”可知为行省制,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故①正确;结合所学,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故②正确;元行省制下,吐蕃由宣政院管辖,故③错误;行省制下将首都大都及附近的地区称作腹里,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辖,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拓展:9.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1)创新制度,影响深远
辽朝的南北面官制,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元朝行省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2)发展生产,开发边疆
经过西夏政权的开发建设,地处西陲的今河西走廊和宁夏沿黄河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3)学习汉制,民族交融
辽夏金元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加深民族交融。
必备知识 落实拓展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制度传承与民族交融
6.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
7.王安石变法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
8.两宋时期的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对两宋政府来说都是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也给宋朝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
9.辽夏金元,长期与两宋形成对峙,积极学习中原汉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这一时期的华夏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促进了民族交融。( )
10.宋朝在中央与地方分别实行中书省与行省制度,民族关系的进一步交融与稳定,促使元朝成为一个版图辽阔、民族众多、边疆稳定的大一统国家。( )




×
专家论史 视角拓新
材料 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吸取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泛流行……(西夏)任用中国贤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解读】唐宋两朝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力量的差异,导致了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的不同,进而带来了文化发展的差异。同时,少数民族通过学习汉族文化推动了本民族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通过阅读该则材料,可以深刻理解民族关系中反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文化对政治和经济又有反作用。
【名家论史】
【名家论史】
材料 不少边疆地区,在历史上首次处于中央政权的直接管辖之下。元朝分别在这些地区设置了各种名称的行政机构,如宣慰司、安抚司、招讨司等。这些机构的官员中,有的是元朝政府派遣、定期迁转的官员,更多则是当地民族的首领,由元朝政府加以任命。边疆地区普遍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以及土官的任命,加强了这些地区对中央的向心力,以及它们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摘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元》
【解读】元朝中央政府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加强了这些地区对中央的向心力,有利于边疆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元朝实现了对边疆地区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统一王朝没有做到的,也是元朝对边疆地区成功统治的表现。
通过阅读该则材料,可以深刻理解元朝对边疆地区的成功统治。元朝辽阔的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专家论史 视角拓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