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文革时期
徘徊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
第26课
第27课
第28、29课
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第一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目 人民政权的巩固
第三目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四目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建立政权
巩固政权
—建设政权
一、新中国的成立——建立政权
筹备会议
成立意义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
1.(中国民主革命)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世界影响)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思考1:如何理解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①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各族人民的长期压迫;
②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③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④政府成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并依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依法治国。
《共同纲领》代宪法
新民主主义社会
政协会议代人大履职
建国初的中国(1949年)
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华南、西南;
全国尚有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国家财政困难;
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直逼鸭绿江和图们江;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新生中国。
思考2:为何从建国到建设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间隔那么久?
期间我们党带领人民做了哪些努力呢?
政治上: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武装土匪威胁新生政权;
经济上: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尚未完成,财政经济困难严重;
军事上: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
建国初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时机并未成熟!
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华南、西南;
全国尚有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国家财政困难;
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直逼鸭绿江和图们江;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新生中国。
思考2:为何从建国到建设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间隔那么久?
期间我们党带领人民做了哪些努力呢?
建国初我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时机并未成熟!
建国初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时机并未成熟!
巩固新生政权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P157学习聚焦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急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P158学习聚焦
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经济
军事
1. 农村:1950年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政治上翻身做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也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1. 1950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 城市:“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2. 剿匪镇反。
请概述巩固新生政权的举措
国际:
1.美苏冷战,两极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外交敌视)
3.亚非拉地区许多国家独立
国内:
百废待兴,基础薄弱,恢复经济
请概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背景 和 成就
时间 外交成就
1949—1950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引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1954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 参加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亚非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
(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外交的指导思想呈现从“革命外交”(意识形态外交)向利益外交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
新中国初期外交呈现怎样的特点?
思考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
一五计划
工业落后面貌
开始改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初步构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思想领域: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②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③成熟阶段:(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以后)
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论人民民主专政》)
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过渡时期(1949-1956)
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1)概念
(2)形成
(3)发展
①萌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时空坐标
课标要求:
1.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
伟大的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发展
———————————————————————————————————————————
I
I
I
I
1956年
1971年
9月
1966年
1972年
1976年
时空坐标
中共八大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I
I
I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58年
1960年
I
1971年
10月
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
文革结束
“文化大革命”
思考1: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中共八大召开,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制定国家建设任务;
经济上: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中,打下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思想上: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毛泽东思想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
时间及提出者
主题
意义
1957年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的内容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调动了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材料一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1950年出访苏联回国后)
材料二 1956年4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苏共二十大我们得到的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吴冷西《忆毛主席》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生的变化。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结合所学指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背景。
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思考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曲折?
表现 认识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上制定高指标,农业上出现主观臆断的口号。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②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1)1960年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调整
(3)1962年,七千人大会
(4)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意义)
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
文革发动
66年春夏
69年4月
71年
72年
75年
76年9月
76年10月
67年初
一月风暴
全面夺权
中共
九大
林彪反革命集
团武装政变
毛泽东
逝世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
思考3: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哪些?
工业领域
1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农业领域
2
科技与国防领域
3
文教领域
4
外交领域
5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材料一: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尼克松讲话
材料二:1969年珍宝岛之战将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冰点。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
材料三:70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迫于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美国
①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②改善与中关系有利增强
对苏对抗
③孤立中政策失败
中国
①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②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探究1:二战至70年代外交领域的成就
乒乓外交
基辛格秘密访华
尼克松访华
核弹
人造地球卫星
导弹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李四光 钱学森 邓稼先 袁隆平 华罗庚
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
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探究2:时代精神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拓者、领导者。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 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 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错误。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 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 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岀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探究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小结: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1.成功:
中共八大、双百方针、毛泽东思想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四个现代化”、“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2.失误: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三面红旗(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3. 经验教训:
(1)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