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两次世界大战史 课件(8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图说两次世界大战史 课件(8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3 10:4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0张PPT)
你不可不知:
图说两次世界大战史
学习战争史的知识逻辑
背景(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
过程(爆发、阶段、结果)
影响(参战国、地区局势、世界局势)
重大战役、重要会议、重点地区
背景:
过程:
图说一战史
1914(马恩河战役:速决战——持久战)
1917—1918(美中参战;苏俄退战;德奥败降)
思维引领:
影响:
根本原因
导火线
1915—1916(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未分胜负)
时空解读:
二十世纪初期的世界
联系的世界
发展的世界
动荡的世界
矛盾的世界

巴尔干问题
突尼斯问题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后果
1879
1904
1907
协约国
1892
同盟国
1882
1882

奥匈

俄 国
1879年签定
同盟条约
1882年加入
三国同盟的形成 
(1882年)
俄 国
三国协约的形成
1892年法俄协定
1907年 英俄协约
1904年 英法协约
欧洲开始出现两大 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907年)
欧洲最终形成两大 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测评1:巴尔干地区为什么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原因:
(1)巴尔干半岛战略地位重要。
(2)巴尔干半岛民族关系复杂,矛盾重重。
(3)资本主义列强的干涉和争夺。
主要原因
角色:民族主义者
心愿:统一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建立南斯拉夫的统一国家
角色:军国主义分子
心愿:占领塞尔维亚,扩大帝国利益
一战结束后,加入协约国的塞尔维亚王国取得了波黑及克罗地亚的主权,以统一南部斯拉夫人为名将两者并入,该王国后来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一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3、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爆发。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三对基本矛盾
两大军事
集团形成
一战
爆发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思维导图1-1:
一战中德军的飞机
一战中的
一战英军的坦克
一战中投入使用的新式武器和交通工具
★测评1:为什么到20世纪初,出现了世界大战?
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 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可能条件: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一战为什么会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VS协约国
三个阶段:1914(马恩河战役:速决战——持久战); 1915—1916(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未分胜负);1917—1918(美中参战;苏俄退战;德奥败降)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PK德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PK德奥匈
南线
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PK奥匈
局势图
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
战线 地理范围 作战双方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部、德法边境 英法----德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德、奥匈
南线 巴尔干地区 塞尔维亚----奥匈
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
(一)1914:速决战——持久战
德:施里芬计划
英法:抓住机会,及时反击
(特征:时间短;先西后东)
结果:德军被迫撤退,“速战速决”战略破产;进入相持阶段
西线:马恩河战役(1914.9.5-9.12;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东线:进入相持阶段

德国(东普鲁士)
 
奥匈(奥地利)
俄败
俄胜
形成对峙局面
(二)1915—1916:未分胜负
德、奥匈:
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斗
俄国:
未被彻底击垮
1915:重心在东线
结果:德国计划再次落空;1916年战争重心重回西线
1916:重心在西线
1、德军为什么发动凡尔登战役?
(1)凡尔登战役
2、战役中德军使用了什么新式武器?
3、德军的目标实现了吗?
4、这场战役有何特点?
持续时间长(1916.2—12);伤亡人数多(凡尔登绞肉机);决定意义
凡尔登地理位置重要;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毒气弹
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1、英法为什么发动索姆河战役?
(2)索姆河战役(1916.6—11)
2、战役中英军使用了什么新式武器?
3、战役结果如何?
4、这场战役有何特点?
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巨大的消耗战;未分胜负
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坦克
未分胜负


法 国
德 国
奥匈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



俄 国



维亚
塞尔




黑 海
德     国
荷 兰












凡尔登
巴黎
日德兰半岛
发生在
法国境内
记忆口诀
爸巴黎
妈马恩河
繁凡尔登

索姆河
名称 时间 战线及主要参战国 战争结局 特征或意义
马恩河战役 1914.9.5—1914. 9.12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1916.2—1916.12
1916.6—
1916.11
西线
英法PK德
西线
法PK德
西线
英法PK德
德国撤退
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法军站稳脚跟;德国兵力士气衰落
未分胜负
持续时间长;伤亡人数多;决定意义
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巨大的消耗战;未分胜负
01美国:
从“中立”到参战

(三)1917—1918: (美中参战;苏俄退战;德奥败降)
1、协约国阵营变化
中国的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法国福熙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02中国(北洋政府)参战
关于一战,有人说“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主要指的是哪一典型事件?
1917年“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俄国经济特别落后,战争引起的危机特别严重
B.俄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
C.俄国最早建立工人政党
D.俄国工人政党没有受到机会主义的毒害
俄国退出一战的标志:
1918年3月《布列斯特和约》的签定
03俄国退出一战
01德国的垂死挣扎------西线战斗,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
02协约国的反攻-----同盟国瓦解
德军:1918年3月到7月发起4次大规模进攻
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兴登堡防线”,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2、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协约国:协约国很快阻止了德军的攻势
协调军事行动:最高军事委员会
1918年7月第一次大规模反攻:将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后马恩河战役)
03停战协定签订——一战结束
1、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改进生产流程等等。)
2、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建立专门机构控制人力物力,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等。)
3、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影响深远。)
4、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战争改变了人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战后的世界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欧洲
亚太地区
中国
德国
凡尔赛和约
战争罪责
划定疆界
分殖民地
限制军备
巨额赔款
“四大条约”
凡尔赛体系
确立了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的秩序
均势政策
称霸世界
独霸欧陆
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
九国公约
废除英日
日本同欧
美英同位
日本有利
门户开放
共同支配
华盛顿体系
确立了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
国际联盟
不公平、矛盾、脆弱
确立
标志:
构成
评价
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
参与国:
操纵国:
主要与会国的企图
(英、法、美、日)
讨论的主要问题
德国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签订的条约
《凡尔赛和约》
1919年1月18日
巴黎凡尔赛宫
一战战胜国(27个)
英、法、美
时间:
地点:
巴黎和会讨论的焦点:
德国问题
《凡尔赛和约》签订
德国及其各同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重划德国疆界;(西;南;东)
1.罪责问题:
2.疆土问题:
3.殖民地问题:
全部以委任统治方式瓜分(英法澳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4.军事问题:
限制德国军备;
5.赔款问题:
未达成最后协议。
捷克斯洛伐克
1914年德意志帝国
阿尔萨斯 和洛林
归还波兰的地区
但泽
归还丹麦
奥地利
德 国
“波兰走廊”
波 兰



萨尔区
协约国占领
减少13 %领土和10 %人口 !
确立
标志:
构成
评价
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
时间:
地点:
参与国:
讨论的主要问题
签订的条约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华盛顿
美、英、日、法等9国
(1)亚太地区领地问题;
(2)限制海军军备竞赛问题;
(3)中国问题。
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
九国条约
中日双方在会外“直接谈判”
华盛顿会议:
中国山东问题
(1)解决形式:
(2)解决结果:
中日双方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其他权利,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3)评价:
这是对《凡尔赛和约》的重要修正,也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国联的四大原则:
维护和平
集体安全
委任统治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全体一致
一战以来的资本主义世界
1919—1922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1923—1929年,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各国选择
美国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
保存资本主义制度
日本、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
对外侵略扩张
材料一 限制德国军备。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德国海军只许拥有轻型战舰。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凡尔赛和约》相关规定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希特勒上台后疯狂扩军备战后的行动。
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1936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慕尼黑阴谋的内容。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
☆3、结合所学,为什么说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P57
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
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协定签署的影响。
材料一 “如果你们牺牲了我的国家而能保住世界和平,我将是第一个向你们欢呼的人;但是如果不能,那么,先生们,愿上帝拯救你们的灵魂吧。”
——捷克斯洛伐克驻英公使扬马萨里克
材料二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领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英国首相张伯伦
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标志着英法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是一种鼓励。
慕尼黑阴谋
捷克斯洛伐克
英法
牺牲
德国
苏联
祸水东引
纵容
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慕尼黑会 议
互不信任,谈判破裂,构筑集体安全失败
集体安全落空示意图
01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1940年6月法国沦陷;
1940年7月不列颠之战
02扩大阶段: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变后,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1940年6月法国沦陷;1940年7月不列颠之战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二战的进程】
03转折阶段:
1941年9-12月,莫斯科战役;
1942年6月4日,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转折点)
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04结束阶段:
盟军反攻:1942年8月-1943年2月,瓜岛战役;1945年初,马岛收复;1942年11月,西北非登陆;1943年5月,突尼斯战役,北非战事结束;1943年7月,西西里岛登陆,库尔斯克会战;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德日法西斯覆亡:1945年春,阿登战役;易北河会师;4月柏林战役,冲绳岛登陆;
【二战的进程】
曼施坦因方案
海狮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
白色方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波兰失败的原因。
波兰:部署不当,装备落后。
德国:准备充分, 采用“闪电战”。
英法:宣而不战。
苏联:趁机占领波兰东部。
德国为了确保进攻法国的侧翼安全,先后占领了哪些国家?
德国为了进攻法国,先后制定了什么方案?最后,哪个方案胜出?
(1940年4月)丹麦、挪威;
(1940年5月)荷兰、比利时。
黄色方案(通过比利时进攻法国);
曼斯坦因方案(通过阿登山区进攻法国)
德国是如何实施曼斯坦因方案?
把握英法联军北上的时机;装甲部队突破阿登山区,度过默兹河,绕过马奇诺防线,兵锋直指英吉利海峡。
曼斯坦因方案效果如何?
英法联军被困于敦刻尔克,达到了奇袭的效果。
英法联军最后结局如何?
英法联军撤到英国,实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丘吉尔1940年6月4日给议会的报告
结合所学,指出德军对法国发起总攻的结果。
法国沦陷
法国投降;
北部由德国占领,
南部建立了法国傀儡政府;
戴高乐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10、法国败亡的原因。
☆法国败亡的原因。
①军事理论落后,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
②不能有效地利用人力和物力。
③推行绥靖政策,严重影响军队战斗力。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定;
②准备充分,保证了侧翼的安全;
③装备精良,战术先进。
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
——1940年12月罗斯福演讲
(根本原因)
意大利对法国宣战
不列颠之战结果如何。
德国被迫不定期推迟“海狮计划”。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为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德国采用了什么战术?结果如何?
“空中闪电战”
被粉碎
不列颠之战德军失败的原因(P62)
政府抵抗决心坚定;
空军数量虽处于劣势,但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
军事设施先进。
空军数量虽处于优势,但在他国领土作战,且作战目标的制订带有随意性。
英国:
德国:
二战扩大前德军进攻路线图(1939年9月-1941年6月)
1939.9
1940.4
1940.5
1940.5-6
1940.7-9
1941.2
1941.6.22


法 国
德 国




西






黑 海
列宁格勒
斯摩棱斯克
基辅
奥 地 利
丹麦
希 腊
匈 牙 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波 兰
德国入侵苏联前欧洲形势图
1941年6月22日,德军按“巴巴罗萨计划”分3路突袭苏联。
战略企图:集中兵力,以“闪电战”的方式,从多个方向突击,消灭西部苏军主力,而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攻占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地,迅速击败苏联。
经过
“大东亚共容圈”计划
1940年7月
确 立
日美矛盾的激化
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
严重损害了英美
这一地区的利益
增 加 援 助
贸易禁运;冻结资产
1、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2、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史称珍珠港事变。
珍珠港
瓦 胡 岛
3、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影响
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过程
美国态度转变
美英与苏接触
正式形成
1939年美国修改《中立法》
1941年8月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年6月,美英支持苏联;1941年9月美英苏议定书
1942年初26国发表
《联合国家宣言》
美英联合
1941年美国通过《租借法》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莫斯科战役(1941.9—12)
1、结合所学,指出斯大林红场阅兵的背景。
德军兵临莫斯科;苏联决心与德战斗到底。
2、结合所学,指出莫斯科战役的结果。
01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的失败。
02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但仍掌握着战场主动权。
3、结合所学,指出莫斯科战役德军失败的原因。
苏:
德:
苏联军民在斯大林领导下顽强抵抗;
东部援军调往莫斯科防御;
俄罗斯的严寒;
缺乏御寒设备的德军寸步难行;机械化装备威力锐减;德军对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判断不准。
1、背景
德军计划夺取战略物质产地——高加索,必须首先攻占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7—1943.2
2、过程
苏军防御阶段:1942.7-1942.11
苏军反攻阶段:1942.11-1943.2
3、结果
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结合所学,分析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的原因。
兵力分散;
结合所学,分析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的原因。
美国:
日本:
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了解日军作战计划;
集中有限兵力,抓住战机,指挥果断。
分散兵力;战术陈旧;
航母特混舰队的作战任务复杂且互相矛盾。
结合所学,指出阿拉曼战役的结果。
在英军蒙哥马利的带领下,发动反攻,迫使德意军队西撤。
时间 战场 战役 战争双方 影响和意义
1941.9-1941.12 苏德战场 苏联VS德国 宣告了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1942.7-1943.2 苏联VS德国 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1942.6.4 亚太战场 美国VS日本 是亚太战场的转折点
1942.10 北非战场 英国VS德意 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莫斯科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途岛战役
阿拉曼战役
思考:
美日双方为何争夺瓜岛?
瓜岛属于所罗门群岛,地处南太平洋,战前属于英国殖民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位置重要。
对日本而言,保住瓜岛,可以南下进逼澳大利亚,北上支援日军在东南亚的军事行动。
美军随后收复哪些地区?
马里亚纳群岛和菲律宾等地
意大利投降
1943.7西西里岛登陆
1943.7意大利政变
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1943.7
库尔斯克战役
开辟的过程:
1944.6.6 诺曼底登陆
代号:霸王行动
盟军:美英
性质: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
指挥者:美国艾森豪威尔
西线盟军对德作战
011945年春阿登战役
(德军的最后一次反攻,被盟军粉碎)
02强渡莱茵河
03鲁尔区围歼西线德军主力
东线苏军对德作战
兵临柏林城下
易北河(柏林附近)会师
美苏军队
【日本投降和大战的结束】
美军逼近日本本土
①1945攻占硫磺岛
和冲绳岛
从南面切断日本本土
与外界联系
②盟军轰炸日本本土
日本伤亡惨重,经济崩溃
主要会议的召开地
开罗
德黑兰
雅尔塔
波茨坦
名称 时间 参加国 主要内容 作用
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发表《开罗宣言》,宣告日本所窃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中、美、英
1943年11月
开罗 会议
德黑兰 会议
1943年11月
苏、美、英
①决定开辟第二战场;
②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
加速德国走向灭亡
雅尔塔 会议
1945年2月
苏、美、英
①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 处理德国的精神 ②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处理、确保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
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
波茨坦 会议
1945年7月
苏、美、英
加速日本的灭亡
二战后期重要国际会议
二战的经验与教训
1、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
2、绥靖政策对世界大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一些国家墨守成规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5、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理智、智慧和正义的力量,赢得战争、和平和进步。
二战的历史意义
1、导致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2、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二战为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最终被以美苏两极对峙为特征的新的格局取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