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关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那么,作者冯至会如何书写这个曾经存在过的山村带给他的思考呢?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 至
学习活动
1.走近作者冯至,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2.绘制文章结构导图,理清文章的脉络;
3.发挥联想,读出景物描写蕴含的哲思;
4.撰写推荐词,加深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活动一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诗人、学者、翻译家。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在哈尔滨的教书生活。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了解作者
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并任教于西南联大外语系。
1941年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冯至的小说和散文也均十分出色,散文集有《山水》,小说代表作有《仲尼之丧》《伍子胥》。
学术著作有《杜甫传》《诗与遗产》。
创作背景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十篇散文结集在一起,题名《山水》,后在重庆出版。
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
活动二
理清文脉
初读任务
这篇文章一共11个自然段,你觉得这么多的段落,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请迅速浏览课文,试着为文章分层,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梳理文脉
层次 主要内容
一: (1—3段)
二: (4—10段)
三: (11段)
从种种痕迹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了一个消逝的村庄,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周围的一切。
作者由眼前草木之间的余韵生发联想和启示,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滋养自己的风物,给我们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活动三
品读景物描写
细读任务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
细读文章5-10段,看看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时,提到了哪些风物?这些风物触发作者哪些联想?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仿照示例,在每一段旁边,写一段阅读笔记。可从修辞手法、景物特点、描写方法、生发的感悟等角度进行思考。
示例:品读第5段
第5段写山脚下的泉水,感悟接受滋养的人类可以跨越时空而声息相通。
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将今人与昔日的人们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越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到更广阔的世界:“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这样由近及远、由个人到整体地展开联想,赋予文章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并形象地阐发了生命声息相通的哲理。
品读第6段
这一段写鼠麴草和村女,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纯洁、坚强、谦虚、恬静、担当和质朴之美。
作者先将描写和议论巧妙结合,既写出鼠麴草的外形特征,又写出其内在品质;句式长短不一,整散结合,自由活泼生动;拟人修辞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品格。夕阳、山村、羊群、树木以及一丛一丛的鼠麴草构成村女的背景,突出村女的神态悠然和恬静之美。
鼠麴草和村女构成的静谧图画让作者消解了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
品读第7段
这一段写山中的菌子五彩斑斓,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灿烂之美,感悟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生活和心灵的滋养。
作者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接着写作者的感悟,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
整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的灿烂之美。
品读第8段
这一段写有加利树,表现大自然生命力之蓬勃,感受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
写有加利树,突出它生长之快以及这种生长带给人的感受,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和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透露出人类生命渺小的感叹。
品读第9段
这一段写秋后山林中野狗的嗥叫、深夜的狂风,联想当年村庄里人们的感受。
野狗嗥叫的声音令人恐怖,作者由此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又联想到历史深处那个村庄里“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因此,野狗象征了生命所面临的威胁和苦难。
品读第10段
这一段写麂子、鹿,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联想到人类对自然的侵犯,委婉地表达了要珍爱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情感。
小结
自然风物 触发的联想 作者的感悟
小溪
鼠麹草
彩菌
联想往日曾养育过那村里的人们
彼此生命声息相通
联想少女、村庄
生命的宁静之美
联想滋养过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
生命的美好和浪漫
小结
自然风物 触发的联想 作者的感悟
有加利树
野狗的嗥叫
麂子的嘶叫
联想崇高的严峻的圣者
生命的渺小
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
生命面临的威胁和苦难
幻境
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结
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作者怎样的启迪?
①自然风物让人们声息相通;
②自然风物让我们感到生命的美好、恐惧、渺小与神圣;
③自然风物给生命许多滋养,我们应敬畏自然,感恩自然。
深度探究
有人认为,这篇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观点一:同意
文章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作者避居山林,寄情山水,对现实和时局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淡然的态度。文章所写内容不仅与当时国家、民族命运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与作者当时的教师育人生活也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才情与思想。
观点二:不同意
作者并没有完全超越现实,比如文章中写到了“浩劫”,而1942年恰好有一场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浩劫”;文章末尾“风雨如晦的时刻”含蓄地点明了时代特点。文章所表达的自然美好、生命美好、人类声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末段所寄托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显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对阻止人类之间的杀戮、消除人为的“浩劫”,是一种呼唤和感召。
活动四
撰写推荐词
情境设置
学校文学社要开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读书交流活动,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写一篇推荐词,要求:语言准确简洁,不超过200字。
推荐词
思路点拨:给文章写推荐词,要从文章的语言特点、内容和主题等方面点出文章的亮点和阅读价值,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冯至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语言含蓄、飘逸,简明生动,而且诗意盎然,读之如食橄榄,余味无穷,三日口香,实属韵味隽永的美文精品。作者选取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全文总结
作者曾说过:“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我们学习本文,要深切理解文章寄予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课后作业
利用闲暇之余,也亲自到大自然去走走,看看自己会有哪些感悟,不妨也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