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10.1《劝学》说课++课件(共2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10.1《劝学》说课++课件(共2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1 11:1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荀子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劝学》。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下面几个步骤来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教材地位和作用:我们学习《劝学》这篇课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第二方面: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在着知识的难度,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文言实词(糅,跬,已),虚词(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扩大、引申、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劝学》又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议论文。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学习议论文,在获取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的启示的同时,掌握好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也是学习的难。所以我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第三个方面:
说教学方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诵读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学生在诵读中能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2.串讲法:文言文的学习,词语句式还是教学的重点,用串讲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论证。
3.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根据以点带面和学生为主体老师正确引导的原则,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比喻论证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部: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解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的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第二步: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正字正音
正音检查
中(zhòng) 輮(róu)舆(y ú) 有(yòu)
槁暴( gǎo pù) 砺(lì) 参省(cānxǐng)
须臾( yú )
跂 ( qì ) 楫(j ) 生(xìng) 蛟( jiāo )
跬( kuǐ ) 骐骥( qí jì )驽( nú )锲( qiè )
镂( lòu ) 跪(guì)蟮(shàn)
螯(áo)
第三步合作探究一: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文本,学生勾画不理解字词,教师点拨字词: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
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第四步:检测字词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木直中 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五步:学生齐读,思路梳理(勾画:(板书)
学习的意 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 出 于 蓝
冰 寒 于 水
輮 以 为 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六步:合作探究:学生朗读第二,第三段。并以第一段板书为模板,理清二,三段思路(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
第七步:思路展示:
学习的作 用
弥 补
不 足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 舆 马
假 舟 楫
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善假于物
第八步:思路展示
学习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学习
要恒心
(对比)
学习
要专一
(对比)
第九步:
总结全文,扩展延伸。
总结全文:《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为了让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能够有更深刻的记忆,我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并通过相应的训练强化积累,然后我用多媒体显示。
第十步:板书:
第十一步:作业:
1.背诵全文
2.复习积累“而”,“于”,“糅”等词的意义用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