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课件: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课件: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02 13:0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 长白山学.科.网zxxk.组卷网大 兴 安 岭学.科.网zxxk. 松 花 湖学.科.网 天 池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勿忘国耻(一)“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1927年《田中奏折》
“满蒙并非中国的领土。”“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试一试: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九一八事变背景1、侵华是日本既定国策,侵华之心蓄谋已久2、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3、欧美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4、蒋介石政府的“剿共”给了日本可乘之机1、为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而制造一个借口2、为了欺骗世界舆论,给人造成一种是中国军队挑起事端的假象3、因为柳条湖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后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目的试一试:阅读材料,说说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给张学良铣电
(二)“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在江西剿红的蒋介石给张学良电
(三)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九一八事变真相》
蒋介石的态度:不抵抗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义勇军抗日中国共产党:组织游击队坚决抗日东北军不能抵抗撤入关内东北沦陷中国人民 局部抗战开始杨靖宇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东北抗日联军
著名女英雄
赵 一 曼冷云烈士1938年10月,东北抗联西征第二路军第五军第一师一部到达牡丹江支流马斯浑河岸边。冷云等八女主动承担掩护。她们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一同跳下马斯浑河,壮烈牺牲。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建立起了伪满洲国 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继续围剿红军一二·九运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张学良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 1990年,张学良回忆西安事变时说:“我就认为这个事情我当做,我就做!……我做那件事(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了!” 提示:矛盾、国共两党主张、中国人民、张杨二人主张西安事变背景: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根本原因2、民众抗日呼声日益高涨,全国出现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3、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4、张杨接受中共主张要求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5、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到西安亲自督促张杨进攻红军直接原因 身临其境
如果你是共产党的领导,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捉起来后,你准备怎么处理蒋介石?该 放 该 杀 我是小小评论员
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提示:当时主矛、张杨的目的、中共的主张、杀蒋的后果
1、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的目的也是逼蒋抗日。3、蒋介石毕竟是当时中国的领袖,处死蒋,中国可能会发生内战,给日本可乘之机,从而有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4、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议一议:从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感悟到什么? 看到了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民族利益为先的博大胸怀。
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看到了共产党的高瞻远瞩。
联合抗日已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
看到了中国抗战取胜的希望。
看到国共对峙的关系在日本人面前自然地联合起来,共同对外。国共对峙接近尾声
中共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起主导作用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001年10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发给张学良亲属的唁电中称张“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练一练,你会了吗?
1、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中国军民的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它出现的背景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 “.八 ?一三”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部沦入日寇之手。其根本原因是( )
A、日军的攻势太猛 B、东北军防守不力
C、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 D、张学良为了保全东北军的实力
3、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于( )
A、七七事变 B 、 “八 ? 一三”事变 C、柳条湖事件 D、九一八事变
A

C

D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如果你编写《西安事变》剧本,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西安谈判的场景中?( )
A、毛泽东 B、蒋介石 C、张学良 D、杨虎城
5、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过程中,其主导作用的是( )
A、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
B、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的爱国热情和行动
C、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积极奔走营救蒋介石
D、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A

A
读一读,你有何收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回答:
(1)材料一是出现在哪一重大事件前后?
(2)材料一的态度如何?
(3)根据材料二说明采取材料一中态度的真实意图。
(4)此态度造成了怎样严重的恶果?
九一八事变
对日本侵略不抵抗
集中力量剿灭共产党
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为敌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处理社会突发事件的启示 第一,不单纯以意识形态来决策,而
是服从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第二,不依照自己单方主张来决策,
应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协调各方主张。 第三,不僵化地制定决策,而应依据
实情不断调整决策。 第四,不遥控凭空决策,而是派出专
人协调决策过程。 通过对启示的学习,你将如何处理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呢?课堂小结: 九一八变三一年,
日占东北我家园;
中共要建统一线,
张杨二帅行兵谏;
我党派周去斡旋,
西安事变促和谐。 预习十五课内容1931年9月18日沈阳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铁轨,反诬为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日军攻占沈阳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二)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以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三)<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时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四)1931年10月,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民族失败论依靠外援论攘外必先安内让出局部,保全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