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学家司马谈在论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下列言论出自该学派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2.《汉书·食货志》载:“在野曰庐,在邑曰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出人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材料所述制度( )
A.有助于加强基层的治理 B.旨在为百姓的利益服务
C.是地方治理的自治制度 D.确保了汉代的长治久安
3.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记载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欲得谷,马耳(谷叶初出如马耳时)锄”,说明了早锄的时机和好处;“顷不比亩善”简洁地道出了种少种好胜过广种薄收;“耕田磨耢”强调锄、犁、耢配合作业。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铁犁牛耕成为重要耕作方式 B.小农经济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C.传统农业注重强调精耕细作 D.鲜卑族转向以农耕经济为主
4.下表为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的财政收人估算。此表最适合用于研究唐朝( )
项目 岁入(万贯)
户税 1045
地税 700
盐课 698
酒课 104
茶课 66
矿课 13
其他 187
合计 2813
A.两税法实施后的赋税种类权重 B.土地兼并导致国家财政的减少
C.租庸调制度下的财政收入来源 D.藩镇割据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5.庆历年间,身任馆阁之职的凌景阳与富户孙氏女结婚;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哲宗年间,许州豪民盖渐,家资巨万计,女三人,“有朝士之无耻者,利其财,纳其仲为子妇”。这反映了( )
A.市民阶层兴起冲击三纲五常 B.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理学的社会影响力逐步衰微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婚姻观念
6.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对此,北方举人表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这一事件史称
“南北榜争”。造成当时科举考试中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考试制度不公平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的加强
7.20世纪初,各省纷纷成立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咨议局。谭延闿作为湖南咨议局议长,坚持“庶政公诸舆论”,并联合其他各省请愿中央,希望加快立宪。“皇族内阁”名单公布后,以谭延闿为代表的众多立宪士绅认为“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这表明当时( )
A.救亡图存道路上的共识增强 B.民主共和理念借助新政广泛传播
C.清政府的新政措施毫无意义 D.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8.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频遭自然灾害侵袭,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领导军民开展社会救济和生产自救,统一管理贸易和税收,发行地方本位币稳定金融,最终顺利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提高了党的威望。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领导的抗灾救灾运动( )
A.仿行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B.为党领导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C,旨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D.确保了抗日战争走向最终胜利
9.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如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和谣言,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离婚妇女不正经”等等。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这部法律的制定( )
A.标志着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开始 B.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
C.实现了男女间政治权利的平等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10.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的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
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在美洲文化中,有一个神奇的事物——奇普。奇普由一根横着的主绳和垂挂于其上的密密麻麻的绳子(垂绳)组成。现存最大的奇普竟是一卷日历(如图),共有762根垂绳,其中730根垂绳通过距离间隔分成24股,正好是2年、24个月、730天。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中奇普记载了“玛雅历” B.印第安人发明了世上最早的太阳历
C.使用奇普记事的是印加人 D.奇普是阿兹特克人记录事件的载体
12.(★)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在此时,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而且在轴心时代的文化中,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他说的“相通的地方”包含了( )
A.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B.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C.都代表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D.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13.(★)恩格斯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它原则上承认平等。”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
A.摧毁了欧洲封建社会 B.推动了欧洲政治文化重构
C.受到欧洲人民的欢迎 D.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14.(★)下图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欧洲部分地区示意图。该图提供了极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最突出的是( )
A.普法战争爆发 B.两大军事集团对抗 C.两德统一完成 D.民族自决原则确认
15.1935年的美国《社会保障法》规定:“授权各州就老年人、盲人、依靠他人生活者和残疾儿童的福利、公共健康、失业补偿作出充分的法律保证,以及提供总的福利;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委员会;提高专项税收。”该法律( )
A.是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产物 B.缓解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D.促进了美国就业率提高
16.20世纪60年代,美国贸易顺差不断减少。1971年5月,美国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贸易逆差,以后赤字不断扩大,大量流人欧洲的美元开始贬值,成为不受欢迎的货币。这表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岌岌可危 B.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已失灵
C.美元失去世界货币的地位 D.世界贸易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第Ⅱ卷(共52分)
二、非选择题(17题15分,18题15分,19题12分,20题10分,共计52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班牙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是剑与十字架同行的。从17世纪中期开始,西班牙天主教各个修会开始在美洲殖民地边疆地区建立传教中心。一旦某个印第安人皈依了天主教,便被带到传教中心生活,不能离开。在这里的印第安儿童需要学习西班牙语,中心对少数格外聪明的印第安人则教以阅读、书写和法律。另外,传教中心还是当地的生产中心,引进了欧洲的动植物品种及耕作、灌溉技术,由神父向新皈依的印第安人进行传授。随着皈依印第安人的增多,传教中心会逐渐建起围墙并安装大炮,派出士兵以防范印第安人起义。多年之后,许多传教中心发展成为宗教、农业和商业繁荣的世俗自治城市,皈依印第安人也成为西班牙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更多的传教中心也随着“边疆”的推进在美洲内陆建立。
——摘编自韩琦《天主教修会传教中心在西属美洲殖民地开拓中的作用》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并且把创办学校当作一种有力的传教手段。到20世纪20年代,教会学校已经成为一个覆盖初高等教育的独立系统,不受中国教育部门管辖。教会学校由于办学质量高,一度受到学生追捧。1924年,广州教会学校学生宣布罢课,并在共青团外围组织的指导下成立“广州学生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长廖仲凯旋即召见罢课学生代表,对其进行热情鼓励。.罢课潮随即席卷全国,陈独秀连续写了《投降条件下之中国教育权》《收回教育权》等多篇文章。1925年6月,广东省省长发布省令,取缔教会学校教授圣经及施行宗教教育。1925年底,北洋政府颁布了《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宣布外国人在中国办学要遵守中国法令,教会学校要由中国人任校长,且不得以传布宗教为宗旨。
——摘编自杨思信《国、共、青三党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天主教传教中心在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征服中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有利条件和意义。(10分)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加坡垦荒的需要,大量的“猪仔”华工被贩卖至此。这其中除了自愿出洋者,也有不少被拐卖的人。外国人视“猪仔”华工为最低贱的人,经常对他们实行苦役或是虐待,其惨况不可言状。而清政府对侨民的态度由视其为“弃民”“概不闻问”逐步变为实施领事保护。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专门负责在新华侨华人的事务。1884年,思想家郑观应在与时任中国驻新领事左秉隆讨论在新华工的时候,左秉隆揭露出了华工的悲惨境况。左秉隆在任职之初即向表面上拥有新加坡主权的柔佛苏丹和英国殖民地当局发出照会,要求严惩虐待华工的凶手和改善华工的待遇。
——摘编自唐彦超《清朝中后期史料中的新加坡与华侨华人》
材料二 二战后新加坡当地的政治力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要求自治和独立的倾向日益加强。1959年,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1965年8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颖《新加坡独立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华工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并指出促使清政府对华工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哪些。(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加坡实现独立的原因及其独立后文化建设的特点。(8分)
19.(12分)三角贸易是涉及三个区域(城市/国家/地区)的贸易名词。在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区域都曾出现过不同规模的三角贸易。请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在下图方框中列举两组不同区域的三角贸易,并分别加以阐述。(要求:两组不同区域的三角贸易分别作答,每一组都需明确写出三个区域的名称及各区域间的贸易联系,并分析该三角贸易产生的影响)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材料二 清朝对原明朝州县治理下的地区,沿用明朝旧有治理体制,实行直省统治。对广大北部和西部边疆地区,实行不同于直省的理藩体制进行管理。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康熙帝强调理学的君臣、父子伦理,以君臣关系驳斥“华夷之辨”。乾隆帝认为,只要是居于清朝大一统政权下的民族均为华夏,只有尚未被纳入版图的民族才是“夷狄”。按照这一理论,随着清朝对全国统一的完成,整个清朝版图之内的各民族俱为华夏,而以外为夷狄。
——以上均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5分)
湖南师大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C A D B A B A C D B D A A
1.C【解析】据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可知为道家思想,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故选C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出自荀子《天论》,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大意是想天下得到好的治理,而厌恶混乱,那就应该全部相爱,交互得利,是墨家“兼爱”思想,排除D项。
2.A【解析】由材料可知这一制度为乡里制度,细化了基层管理方式,提倡民众之间和睦互助,这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故选A项;乡里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控制,排除B项;古代乡里制度的前提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并不是地方自治制度,排除C项;“确保长治久安”夸大了乡里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
3.C【解析】由材料“早锄的时机和好处”“种少种好胜过广种薄收”“锄、犁、耢配合作业”可知,我国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了“铁犁”的使用却并未体现“牛耕”,A项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小农经济的规模,B项与材料无关;鲜卑族受中原农耕文明的影响,也从事农耕生产,但是材料并未提及北魏游牧经济的情况,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的主次性无法体现,排除D项。
4.A【解析】由表格中的“户税”“地税”可知,这是两税法实施的时候,而表格中财政收入的来源还有其他的项目及数量,所以可以用来研究两税法实施后的赋税种类及其各自所占的比重,故选A项;题干中的数据并未与之前进行比较,所以没法得出国家财政减少的结论,排除B项;由于表格中有“户税”“地税”,说明当时已经实施两税法,而租庸调制已经被废除,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藩镇割据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5.D【解析】由材料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婚姻观念,故选D项;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材料没有体现冲击三纲五常,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宋代商品经济虽然空前繁荣,政府却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受到官方推崇,故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6.B【解析】自南宋起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江浙地区因此成为人才密布区,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故选B项;考试制度对南北方士子相对公平,排除A项;明朝南北方商品经济都得到了发展,排除C项;中央集权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南北榜争属于地方和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7.A【解析】由材料可知,实行预备立宪之初,许多人关注立宪,寄希望于改良。可当清政府骗局暴露后,众多立宪士绅认识到革命才是改造国家的必然选择,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共识增强,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清末新政并没有宣传民主共和理念;清政府于1901-1911年开展清末新政,内容包括编练新军、改革教育、振兴实业等,推行的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排除C项;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戊戌变法,排除D项。
8.B【解】由材料可知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组织生产自救,帮助根据地渡过难关,这些成功的做法为党领导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故选B项;抗战时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中“统一管理贸易和税收”是为应对经济困难采取的措施,并不是对苏联模式的模仿,排除A项;抗灾救灾运动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是为了应对难关,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
9.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颁布实施后受到带有封建思想的乡村民众抵制,而国家在颁布三年后不惜以群众运动的方式继续坚持贯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反封建的继续,故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等文件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开始,排除A项;这部法律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婚姻权利,且材料并未体现忽视“农村男性”的权利,排除B项;婚姻法主要关于婚姻权利,并不包括所有政治权利,排除C项。
10.A【解析】由材料可知“一带一路”丰富了国际发展合作的机制和内容,为沿线国家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动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故选A项;“一带一路”沿线并非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B项;“一带一路”并不都是我国的邻国,排除C项;“一带一路”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这是外交准则,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11.C【解析】奇普是结绳记事的一种形式,使用者是印加人,故C项正确;玛雅人有文字,不需要结绳记事,排除A项;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古埃及人发明的,故排除B项;阿兹特克人有象形文字,故排除D项。
12.D【解析】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孔子的思想带有人文主义色彩,但不是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是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故A项错误。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城邦时代强调城邦至上,且能够参政的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属于统治阶级,苏格拉底不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故C项错误。
13.B【解析】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的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欧洲州政治文化重构,故B项正确;A项中“摧毁了”表述绝对化;C项材料未体现;战争对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材料未体现对经济文化的积极影响,排除D项。
14.D【解析】图中所示为一战后出现的欧洲新兴民族国家,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的确认,故选D项。A、B、C三项与这幅图不匹配,时空搭配错乱,均不符合这一时期。
15.A【解析】《社会保障法》是罗斯福政府用行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结果,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故选A项;B项中“缓解了”不符合史实,应为“增加了”财政负担,所以排除;“全民覆盖”不符合史实,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是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排除C项;“提高就业率”不符合逻辑,材料涉及的是保障“老年人、盲人、依靠他人生活者和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失业补偿,不是提供就业机会,排除D项。
1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出现贸易逆差、财政赤字、美元贬值,美国已无力维持以自身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故选A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美元仍然是世界货币,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其发展变化不能代表整个世界贸易体制的变化,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7题15分,18题15分,19题12分,20题10分,共计52分)
17.(1)影响:
对西班牙:政治上有利于西班牙在美洲的领土扩张;军事上加强了对印第安人反抗的防范;文化上传播了天主教信仰和欧洲文化。
对美洲殖民地:引进了新的物种和技术,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破坏了印第安人原有的传统文化,疾病和屠杀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每点1分,共5分)
(2)有利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爆发(思想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大革命的兴起。(每点2分,共6分)意义:推动了宗教与教育分离,淡化了教会学校的宗教色彩,打击了西方的文化侵略;使广大学生认清了教会学校的侵略本质,强化了爱国意识;一定程度收回了教会学校的教育主权,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任答两点计4分)
18.(1)原因:新加坡垦荒需要大量劳动力;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每点2分,任答两点计4分)因素: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维新思想的传播;部分进步人士的支持推动。(任答一点计2分,任答两点计3分)
(2)原因:二战后英国国力逐渐衰落;新加坡当地政治力量发展壮大;二战后世界各地出现的民族民主革命浪潮推动;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每点2分,任答三点计6分)
特点: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本土文化(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每点1分,共2分)
19.答案:略
20.(1)原因:夏商周三族的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雏形;西周的有效统治(宗法制和分封制)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认同;非华夏各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兼容并包;诸侯纷争和兼并战争促进局部统一。(每点1分,共5分)
(2)主要措施:沿用明制,实行直省统治;在边疆地区实行理藩体制,设置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提倡程朱理学,驳斥“华夷之辨”;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完成全国的统一(或“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每点1分,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