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广东实高金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珠海市广东实高金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1 12:44:27

文档简介

广东实高金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1.【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A选项“美又是无处不在的”是条件,不是结果。
2.【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C选项,可以定位在材料二第二段最后一部分:“而且,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正在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更能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人类创造的灵感。”文本中是说“正在”证明,并不是“已经”证明,选项把未然变已然。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二的观点: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选项中的说法,是在现实中,“重智育,轻视美育”的表现。因此无法用来支撑该观点。
4.【参考答案】
①引用论证。大量引用古典诗句,论证了美无处不在。
②比喻论证。把培养天性比喻成花草应及时下种、培植,论证了美育必须从年青时下手。
③对比论证。将西方与我国的美育活动对比,指出我们美育存在狭隘一面。
④举例论证。列举《诗经》《礼记》《左传》等经典论证美育与民族兴衰关系紧密。
【参考答案】
(1)美育要适应天性。
(2)尽早对学生展开美育。
(3)美育要日常化。
(4)渗透于学校的学科教育。
(5)发挥教师的感化引导作用。
(6)营造出愉悦的空间环境。
(每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相同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采用了倒叙的方式”不对,不是倒叙的方式,是插叙。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 A项“他们对伯夷叔齐的围观和指手画脚,直接促成了二人死亡悲剧的形成”不对,应是阿金姐的话使得伯夷叔齐绝食而死。B项“推崇其‘忠义’之精神”不对,鲁迅先生用怀疑和否定的目光重新定义“义不食周粟”的“骨气”,针砭时弊地在这篇作品中直指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又一实质: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避重趋轻,苟且偷生。C项“缓解怜悯之情”不对,首阳村民相信“鹿奶”的故事,是作为看客的一种自我安慰,鲁迅先生借此更加尖锐的批判了“看客”心理,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怜悯”之情。
【参考答案】①创作目的:揭出社会病根,引起疗救注意,“为人生”“改良人生”(1分)。②语言特点: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切忌生硬拗口(1分)。③人物及取材:人物塑造要虚构,杂取特征,聚合成型(1分);事迹不用事实,采取一端,改造生发,表情达意(1分)。
(每答出一点给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①“只采取一端”指故事情节有依据有取舍(1分),《采薇》情节源于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的故事并做了裁剪(1分)。②“加以改造”指给故事赋予新的思想内涵(1分),《采薇》重新审视了伯夷叔齐的“骨气”和“忠诚”(1分)。③“完全发表我的意思”指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1分),《采薇》批判了国民劣根性中的“看客心理”和“苟且偷安”的做法(1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小说理论和文本分析各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10.【参考答案】C.
11.【参考答案】B.“封狼居胥”侧重于宣示显赫功绩,内涵有差别。
12.【参考答案】A.应为“礼成后被授予检校太尉兼侍中”。担任检校太傅在典礼前。
13.【参考答案】
(1)文武百官到皇宫请求祭祀土地神,赵元偓凭借兼任节度使的身份也写奏章请求这件事,皇帝下诏同意了。(诣阙、祠、奏章各1分,大意1分)
(2)于是皇上就到了赵元偓的府第,宴请官吏们,宫中的官员都到了,皇上叫写七言诗。(幸、毕会、赋各1分,大意1分)
14.【参考答案】①赵元偓厚重寡言,尽职尽忠;②又长相魁伟;③学术出众,通晓音律,富有才干。
【参考译文】
镇恭懿王赵元偓,字希道。端拱元年皇子出就藩封,授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官职,封为徐国公。至道二年,授予洪州都督、镇南军节度使官职。真宗登上皇位,加封他为同平章事,又封他为彭城郡王。不久加封他担任检校太傅一职,改任静难军、彰化县节度使,进授官职,加封为宁王。宋真宗在国都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上,在帝王行封禅事的,昭告天下太平的仪式上,赵元偓都担任祭祀时第二次献酒的重任。典礼结束后,授于他检校太尉兼侍中、护国镇国等军节度官职。
至道三年,文武百官到皇宫请求祭祀土地神,赵元偓凭借兼任节度使的身份也写奏章请求这件事,皇帝下诏同意了祭祀这件事。祭祀即将举行时,朝廷又命他担任河、华管内桥道顿递使。第二年,皇帝的车驾入境,赵元偓奏请把本地土特产、酒食、金银丝织品、茶叶药品作为朝廷的贡品,用于礼仪的器物很多。到了河中,和判府陈尧叟分别引导皇上的车驾渡过蒲津桥。皇上登上鄈丘亭,看着赵元偓说:“桥路安置整顿得很严谨得力,是你的功劳啊。”赵元偓磕头感皇上的赞誉。等到皇上回朝,加封赵元偓为中书令,兼任成德、安国等军节度,改封为相王。至道五年,加封为太傅。
宋真宗自从登上皇位以来,多次用学术勉励皇族子弟。赵元偓(的文采)在藩戚中位居第一,自己更加努力学习,皇上每次作诗,一定让他写诗唱和。一天,宋真宗对宰相说:“我每次告诫皇族子弟写诗习箭,好像听说各皇族子弟很精通,我打算前去看看。”于是皇上就到了赵元偓的府第,宴请官吏们,宫中的官员都到了,皇上叫写七言诗。赵元偓端着酒杯向皇上祝寿,皇上赏赐他成套的衣服、金饰的腰带、礼器玉帛、缗钱成串。皇上又和帝王的宗族在西南亭射箭,午后三至五时,属官都退下了,皇上单独让宦官跟从,到赵元偁、赵元俨的府第,又在赵元偓的府第举行宴会,像举行家庭宴会一样的礼节,到深夜二更天宴会才结束。至道六年,进升位居太尉。
至道八年七月,因为荣王宫失火,把赵元偓的府第搬到景龙门外,皇帝到了。这年冬天,加封赵元偓兼任尚书令。天禧元年二月,换他镇守成德、镇宁二镇,进升加封为徐王。天禧二年春天,宫中遗留的灰烬余火,焚烧了数间房屋,赵元偓受到惊吓,突然得了风眩病去世。皇帝亲临哭祭,停止朝会五天,赠赵元偓太师、尚书令、邓王,赠谥号恭懿。
赵元偓仪表魁伟奇特,为人厚道稳重厚重,少言语,通晓音律。后来改封为密王,又改为王苏。治平年间,追封他为韩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参考答案】B“侧面表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分析错误。颈联说南亭的周遭都长满了草,花开叶茂,北院显得更加幽深,这是从正面表现春天的无处不在。
16.【参考答案】①巧用比喻手法写景。把“断山”比作“画障”,把“县溜”发出的声音比作“鸣琴”的声音,将“断山”之景与“县溜”之声生动地呈现出来。②动静(或:视听)结合。本联既描写了“断山”如画一般美丽的景色,也描写了山泉发出的如琴声一般动听的声音。③长于炼字。“疑”写出了诗人面对美景的惊叹之情,“泻”写出了瀑布的气势。
(每答出一点得2分,大意相同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参考答案】
(1)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答案】18. B 19. D
20. 使用比拟修辞,生动形象展现唢呐声勾起祖父对翠翠母亲的回忆以及对翠翠归宿的思考,同时展现翠翠的情窦初开,凸显了修辞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怅然若失”,形容心里不愉快,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样。“爽然自失”,形容无所适从,茫无主见。结合前面“阿Q赢钱被庄家趁乱抢走”可知,此处应是说让读者感受到阿Q钱被抢走的不愉快,使用“怅然若失”。
第二处,“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悦耳。“抑扬有致”是指声音高低起伏或文气起伏,有韵味,有情趣。此处形容“语言”的情致韵味,使用“抑扬有致”。
第三处,“波澜起伏”原指波浪四起,常用比喻义,指文艺作品情节曲折。“波澜壮阔”,形容江河湖海等水势辽阔;比喻声势浩大,规模宏伟。结合前面“以变化节奏”可知,此处是形容语言的起伏,而非“阔大”,应使用“波澜起伏”。
第四处,“律动”,有规律地行动;有节奏地跳动。“躁动”,不停地跳动。前者强调“规律性”或“节奏性”,后者强调活力,而此处强调“生命活力”,应使用“躁动”。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要善于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成分残缺,缺少介词“根据”,应为“要善于根据……的需要”;
第二处,“变化节奏”搭配不当,应改为“变换节奏”。
只有D修改正确。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明确所用修辞手法。画线句所写的对象是“感情”,而“追”“走”“回”等动作让“感情”有了人的意识,所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表达效果。结合语境“翠翠和祖父见到别家迎亲队伍后各怀心”“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可知,是迎亲的唢呐勾起了祖父和翠翠的感情,从祖父的角度来看,这唢呐声可能勾起了祖父对翠翠母亲的回忆,而孙女翠翠也到了唢呐送嫁的年龄,该有个好的归宿,这些让他喜忧参半;从翠翠的角度来看,迎亲的唢呐让翠翠想到了自己,体现除翠翠的情窦初开。最后结合语境“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句话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可知,这里以比拟为例凸显了修辞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1.【参考答案】①其他任何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②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③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补写能力。第一空根据位置可知是上文的总结句,根据上文语境,知道说明对象是白开水,内容是白开水与饮料的对比,可推出应填“其他任何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第二空根据后语境,“才能”可知此处应填“只有”,构成条件关系,上句是说水的重要,后句出现“体内”,可推出“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第三空上下文语境都出现“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知此处陈述对象也是“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逻辑上与下句是“不能缺乏”的应该构成因果关系,据此可推出“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22【答案示例】
同学们:
白开水是健康的天然饮料。它最解渴,可调节体温、输送营养、清洁身体内部、提高免疫能力。同学们平时要记得多多喝喝水、及时喝水。
(称呼1分,观点1分,推广理由2分,建议1分。)
四、写作
审题:
材料由对比鲜明的两段内容组成。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固本强基。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究其本质,则是启示我们为人要踏实稳重。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的工作。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国家非遗传人数十年潜心躬耕,终成大器,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舍本逐末的危害,亦可将二者综合运用,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得更为严密。
立意:
1.固“本”强“末”。
2.厚积才能“勃”发。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例文:
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树根深埋地下,寂静无华,却称之为“本”;树枝葱茏繁盛,花香弥漫,却称之为“末”。人生亦是如此,正如《论语》所记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行于世,理应固本强基,砥砺深耕,壮大自己的根系,方能有源源不断的给养,使人生之花始终摇曳于岁月的枝头。
林逋于《省心录》中有言:“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成长之路如木之生长,非一日之功,唯有脚踏实地,静心沉淀,方能有所成就。
养得深根,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时的长短快慢并不意味着什么,最终决定胜负的是看谁更有力量跑得最久、跑得最远。然而纵观当下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为了敲开理想工作的大门,过度包装自己的简历,摇身变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却最终在实践中暴露自己的“华而不实”,从而陷入信任危机,甚至面临辞退。所以我们不妨在开始时就放慢脚步,扎根地下,踏实躬耕,沉淀自己,厚积“勃”发。
古往今来,脚踏实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唯有拒绝浮华,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踏出坚实的人生。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幼年时便潜心研究中医药学,他翻遍中医古方,熟记每一味中药的药性药理,在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领域砥砺深耕,于武汉疫情严重之际,采用纯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病救人,创造性实现“三个零”的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数十年的潜心钻研为他积蓄了蓬勃的力量,终在古稀之年,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彰显人生价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远离喧嚣,扎根地下,涵养力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这个风云变幻、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一辈当日积跬步,以致千里。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终成“草书之祖”;天才少女武亦姝,高中时诗词储备量便已惊人,最终斩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利用工作之余,读书背诗,最终惊艳众人。他们无一不在启示我们,青年立身于世,应当戒骄戒躁,沉淀自我。脚踏实地,则根本固,大事可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为新青年的我们,更应明白其中的真谛。我们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涵养根本,使民族复兴的大树枝繁叶茂。广东实高金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
试卷类型:A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人之所向,心之所往。美,俯拾皆是,遍地开花。“水光潋滟晴方好”是自然之美,“五十弦翻塞外声”是沙场之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哲理之美。正所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都有发现美的能动性,而美又是无处不在的,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触摸,皆可寻得美。
爱美是人类天性,教育的功用就是要顺应人的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适
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达尔文在自传里懊悔
他一生专在科学上做功夫,没有把他年轻时对于诗和音乐的兴趣保持住,到老来他想用诗
和音乐来调剂生活的枯燥,就抓不回年轻时那兴趣,觉得从前所爱好的诗和音乐都索然无味,
他自己说这是一部分天性的麻木,这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
年纪愈大,外务日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理愈复杂,欣赏艺术力也就
越薄弱。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
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
在西方社会中这些美育活动是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节目。我们中国人除专习文学艺术者以外,一般人对于艺术都漠不关心,这是最可怜惜的事,它多少表示民族生命力的降低与精神的颓靡。
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史诗悲剧时代的古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以为证。我们中国人古代对于诗乐舞的嗜好也极普遍。《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的歌乐舞的盛况常使人觉得仿佛是置身近代欧洲社会。孔子处周衰之际,特置慨于诗亡乐坏,也是见到美育与民族兴衰的关系密切。
因此,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人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美,对于生命个体,拥有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是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基石;对于国家、民族,美育承载着提升国民素养、汇聚民族共识、实现伟大复兴的使命。
(《大美人生:朱光潜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两年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强调诗礼乐对人格培养的作用,也体现了对审美教育的重视,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由此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是将美学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不限于艺术教育,而是关于美的一切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能力的过程,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手段之一。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学校教育中,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不仅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美育目标,更要在德、智、体、劳诸育中体现美育的要求,特别是要在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等方面贯穿或渗透美育的内容与元素。发挥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而且,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正在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更能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人类创造的灵感。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学校落实美育,可以在多个方面着手,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美育的目标和要求,发挥所有课程在落实美育中的功能与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逐渐实现美的内化的能力;另外,教师善于以发现美的眼光思考问题,看待学生,展开教育,影响学生,以美感化学生;空间环境也可以发挥舒适、安全、令人愉悦的环境的熏陶功能,以美净化学生;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融合美育要求和元素,促进人的思想情感及价值判断的形成,以美促进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升华,为人的终身发展与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是为了让每位学生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让社会因此而更加美好,使人们共拥“真、善、美”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美育更具不可替代功能。“求真”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善”揭示人与他人的关系,而“尚美”则偏重于人的自我超越,是在“求真”的感化下,“向善”的净化中,实现对自身、对他人、对大自然所构成的这个世界的一种“美”的内化。这是基于理性与感性统一的一种境界超越与灵魂升华。
(选自《美育: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基本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用心去感受、触摸,便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沙场之美、哲理之美,也可以是目见之美、耳听之美。
B.美育要从年轻时就开始下手,因为一个人在年轻时,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心理较单纯,对艺术的感觉较灵敏。
C.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仅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美育不够,还应在各科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体现出来。
D.“尚美”是偏重于人的自我超越,是在“求真”的感化和“向善”的净化中,完成的境界超越和灵魂升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以前的歌舞盛况启示我们:美育是否发达,与民族兴衰密切相关,若想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重视美育。
B.文章用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例子,意在说明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
C.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已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能更好地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出人类创造的灵感。
D.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拥有真善美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美育举足轻重。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校组织观看央视的《衣尚中国》,该节目将中国传统服饰搬上大荧幕,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给观众们带来视觉盛宴。
B.有人说:艺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基本的生存技能,有余力可以去学艺术。
C.近年来,出现了博物馆和教育部门合作,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微型博物馆,打破博物馆的场地限制,使文物“火起来”。
D.某校举行“最美宿舍”“最美班级”的评选活动,并围绕“整洁、美观、有文化气息”等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结合两则材料,就“如何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谈一下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采 薇
鲁迅
伯夷叔齐转身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
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首阳山下面就是首阳村,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
叔齐好像落在深潭里,什么希望也没有了。天无绝人之路,叔齐陡然想起自己还是孤竹君的世子时,保姆给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他把石片支起来,聚些枯枝,在下面生了火,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
叔齐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
“怎么样?”伯夷焦急的问。
“鲜的!”
两人就笑嘻嘻的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
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闲聊间,伯夷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孤竹君的儿子。因父亲要传位给他们,逃了出来,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
事情传开后,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女人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见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
消息传到村子,哄动了一大批来看的人,一直闹到夜。夏夜纳凉的时候,还有人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说阿金姐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但倒为他们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可是那贱骨头不识抬举,喝着鹿奶,想着鹿肉。鹿是通灵的东西,知道了人的心思,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那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
1935年12月
(节选鲁迅《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有删改)
文本二: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
(摘编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对人物心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展示了他们无粟可食的绝望和找到薇菜维生的喜悦,以此来揶揄“圣人”也逃不过“凡人”的生活窘境。
B.小说在叙事上颇具匠心,伯夷叔齐的身世,借由伯夷之口讲出,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既使故事情节显得灵活合理,又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C.阿金姐的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揭露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真相,戏剧性的揭示了他们“圣人精神”的无价值,也带给他们巨大的精神打击。
D.在史料的基础上,鲁迅先生加以浪漫的想象和大胆的创新,以现代人的视角,将“故事”的主旨消解于新编的叙事之中,给小说赋予了新的内涵。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阳村的百姓与《祝福》中鲁镇的百姓一样是悲剧的“看客”,也是悲剧的“制造者”,他们对伯夷叔齐的围观和指手画脚,直接造成了二人死亡的悲剧。
B.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赞赏了伯夷叔齐坚守节义、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鲁迅先生欲借二人的故事引发时人的思考,推崇其忠义之精神。
C.故事的最后以首阳村民看见伯夷叔齐“大口”“拼命”吃鹿肉为结尾,使故事充满喜剧性和神秘色彩,可以缓解读者心中因悲剧而产生的“怜悯”之情。
D.《故事新编》是鲁迅小说集,主要以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为题材,渗入作者对当下现实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思考与批判,悲凉与诙谐相伴,庄严与荒诞共存。
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作者的“做小说”的“主见”。(4分)
作者提到其小说所写之事迹“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完全发表我的意思”,请结
合文本一简要说明。(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镇恭懿王元偓①,字希道。端拱元年出阁,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徐国公。至道二年,拜洪州都督、镇南军节度使。真宗即位,加同平章事,封彭城郡王。俄加检校太傅,改镇静难、彰化,进封宁王。郊祀、东封,悉为亚献,礼成,授检校太尉兼侍中、护国镇国等军节度。 三年,文武官诣阙请祠后土,元偓以领节帅亦奏章以请,诏许之。将行,命为河、华管内桥道顿递使。明年,车驾入境,元偓奏方物、酒饩、金帛、茗药为贡,仪物甚盛。至河中,与判府陈尧叟分导乘舆度蒲津桥。上登鄈丘亭,目元偓曰:“桥道顿置严谨,尔之力也。”元偓顿首谢。及还,加中书令,领成德、安国等军节度,改封相王。五年,加守太傅。 真宗自即位以来,屡以学术勖宗子。元偓首冠藩戚,益自修励,上每制篇什,必令属和。一日,谓宰相曰:“朕每戒宗子作诗习射,如闻颇精习,将临观焉。”因幸元偓邸第,宴从官,宫僚毕会,赋七言诗。元偓奉觞上寿,赐袭衣、金带、器币、缗钱,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六年,进位太尉。 八年七月,以荣王宫火,徙元偓宫于景龙门外,车驾临幸。是冬,加兼尚书令。天禧元年二月,换成德、镇宁二镇,进封徐王。二年春,宫邸遗烬,燔舍数区,元偓惊悸,暴中风眩薨。帝临哭,废朝五日,赠太师、尚书令、邓王,赠谥恭懿。元偓姿表伟异,厚重寡言,晓音律。后改封密王,又改王苏。治平中,追封韩王。
(节选自《宋史·镇王赵元偓传》)
【注】①元偓,宋太宗第六子,宋真宗之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
B.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
C.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
D.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度使,唐时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宋朝限制其权力,多是宰相卸任后的荣誉职务。
B.封,文中即帝王行封禅事,以告天下太平,与“封狼居胥”的“封”内涵一致。
C.车驾,帝王所乘的车,因此用为帝王代称。和“临幸”连用,表示皇帝亲临之意。
D.薨,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或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元偓擅长礼仪。真宗举行郊祀及东封典礼之时,他都担负着第二次献祭酒的重任,礼成后被授予检校太傅兼侍中、护国镇国等军节度。
B.赵元偓办事周到。皇帝车驾入境,他奏请把本地物产作为贡品,用于祭礼的器物很多,桥路安置整顿方面也很严谨,得到皇帝的称赞。
C.赵元偓学术出众。他的学术在藩戚中位居第一,皇上每次作诗,一定让他写诗唱和。真宗还专门去他府第了解其作诗习箭的情况。
D.赵元偓英年早逝。宫中遗留的灰烬余火,焚烧了数间房屋,赵元偓受到惊吓,突然得了风眩病去世。皇帝亲临哭祭,停止朝会五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文武官诣阙请祠后土,元偓以领节帅亦奏章以请,诏许之。
(2)因幸元偓邸第,宴从官,宫僚毕会,赋七言诗。
14.“恭懿”意为肃敬美好之意。元偓能获此谥号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郊园即事 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县溜①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②。
【注】①县溜:飞泉。县同悬。②簪:古时做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用“春”字点明了时令,又用“赏”字引出了赏春这一主要内容。
B.颈联中,“合”“深”二字凸显了花草之茂盛,侧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C.尾联卒章显志,与首联照应,抒发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欲弃官引退的心情。
D.本诗以写景为主,把春景描写得清新自然,写景时还融入诗人的主观感受。
16.本诗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联系全诗赏析这一联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 , 。”
(3)在《望海潮》中以花朵盛开写出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锤炼语言,要推敲词语。推敲词语要力争用词准确,生动鲜明,富于变化。如鲁迅《阿Q正传》写阿Q赢的钱被庄家趁乱抢走,反复强调他“忽忽不乐”,令读者感受到阿Q的___________。
锤炼语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各不相同。要善于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化节奏,使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交错运用,或整句、散句适当搭配,或长句、短句灵活变换。如《秦腔》中描写戏开场之前的情景,长句短句既写出了场面的热闹非凡,更让读者由此感受到“八百里秦川”___________着的生命活力。
锤炼语言,要巧用修辞。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沈从文《边城》写翠翠和祖父见到别家迎亲队伍后各怀心事,“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这句话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爽然自失 抑扬顿挫 波澜起伏 律动
B. 怅然若失 抑扬有致 波澜起伏 躁动
C. 爽然自失 抑扬有致 波澜壮阔 律动
D. 怅然若失 抑扬顿挫 波澜壮阔 躁动
19.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要善于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选用恰当、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
B. 要善于根据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选用恰当、不同的句式,以变化节奏
C. 要善于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化节奏
D. 要善于根据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
20. 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 ① 。
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 ,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 ③ ,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你作为一名志愿者前往振兴小学,开展“饮用白开水”主题的科普活动,请为此拟写一
段宣讲文字。不超过7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