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角度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时空坐标
上古时期(奴隶社会)
中古时期(封建社会)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联邦共和制
法国:议会共和制
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古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寡头制
帝国时期-君主独裁
封君封臣制
教权与王权并立
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从人治走向法治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角度了解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2.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西方社会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取长补短。
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近代西方各阶段政治制度的原因条件及特征。
难点:西方政治体制产生和演变的脉络及其评价。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自主阅读本课前言:了解雅典陶片放逐法运作过程。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大会的项重要权力是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决定是否应当以陶片放逐法放逐一位势力足以影响城邦稳定的政治家。如果公民大会认为有这样的人,过70天左右再举行公民大会正式投票。如果当天投票总数达到6000,得票最多者会被放逐国外10年。10年后,他可以返回;他也可以中途被城邦召回。
—《选择性必修1》第8页
▲ 刻有雅典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名字的陶片
01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
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
1、地理条件:古代希腊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三洲要冲;地中海气候;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商业对外贸易发达;开拓进取独立思考崇尚;自由平等互利)
2、爱琴文明:公元前2千纪,这里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城邦政治: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1)斯巴达: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
(2)雅典: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政体类型 权利分配
君主制 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很少基本没有
贵族寡头制 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公民权有所上升
民主制 公民掌权、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机构 产生方式或资格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 大会 全体公民参加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议事会 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公民大会附属机构
官员 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 在任职时需要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各机构的成员
陪审 法庭 抽签产生 负责各种诉讼(陪审员达6000人) 日常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是希腊城邦国家中民主政治的代表,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
公民9%
全体居民91%
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最高权力机关
全体公民参加
决策国家法律政策
公民大会举手表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任期制
日常司法和监察机关。任期制;抽签
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日常管理,一年一任;选举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是希腊城邦国家中民主政治的代表,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但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
雅典民主政治特点:①直接民主 ②公民主权 ③轮番执政 ④法律至上 ⑤权力制约 ⑥公民意识(城邦至上、政治为本)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物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的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雅典法律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抽签任职,轮番执政 选举制
人民主权 主权在民思想的开端
五百人会议规定的任期 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任期制
五百人会议按公民人数分配名额 比例代表制的开始
公民大会中的辩论行为 近代西方议会制的雏形
法律至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权力制约 三权分立
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影响:
(1)进步性:
①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奠基),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
②雅典注重集体决策、选举和群众监督,开创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民主制度。
③民主制重视全体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促进了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2)狭隘性:
①民主范围有限:其实质是奴隶主的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
②民主性质原始:它继承了原始社会的许多民主习惯,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③民主方式缺陷: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真题研析】
(2022·全国甲卷·32)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梭伦通过朗诵诗歌鼓动民众,主站派的统帅在战前战中说服雅典人,他们都是为了获取民众的支持,说明雅典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直接决定城邦事务,故选D项;材料中梭伦和统帅都要获得民众支持,说明领袖人物需要服从公民大会的安排,没有具备“绝对权威”,排除A项;“融洽”表述不符合雅典社会史实,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且材料中没有涉及平民与贵族间的关系,排除B项;“普及”表述过于绝对,且梭伦和统帅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排除C项。
0—7岁
7—18岁
婴儿出生
18—20岁
20—30岁
30岁
60岁
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军事训练。
驻扎边境,进行实战训练。
通过考核获得国家公民称号,成为正式军人。
退役。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尽忠职守,生死于斯,至死方休。因为我是黑暗中的利剑,城墙的守卫,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将生命和荣耀献给我的国家,今夜如此,夜夜如此。 ——《冰与火之歌》
只留下健康的婴儿。
在家接受母亲教育。
斯巴达的女子巾帼不让须眉
斯巴达的勇士无坚不摧
进入国家公育机关接受以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为主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道德灌输、严酷的身心磨练。
2、古希腊的政治制度:斯巴达寡头政治
2、古希腊的政治制度:斯巴达寡头政治
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或说明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际权力有限
国王 世袭继承 垄断军事统帅权
长老会 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 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监察官 公民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 主持国民大会、审判国王等
1、政治体制:(oligarchy)是一种政制形式,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权利有效地掌握在一小撮特权阶级手上。
2、政治制度特征:实行分权,具有民主色彩。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共和制—君主政治
(1)罗马共和国(前509——前27年):贵族共和政体(混合政体,分权制衡)
特点: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政体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或说明
执政官 政府最高职务 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有两人,一年一任 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 权力中心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 终身任职 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但其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共和制(共和政体):共和制的基本含义是,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而且是作为君主政体的对立面而存在。
民主制
贵族制
君主制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共和制—君主政治
角度 罗马帝国(前27—前476)
政体建立 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国家机构 皇帝(元首)、元老院等
机构权力 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重要工具
政治体制 君主政体——元首制
政治制度特征 君主集权,实行独裁统治
制度局限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实质是奴隶主专制。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共和制—君主政治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不同?
1、政体不同: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而罗马帝国是君主制,君主集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职权于一身。
2、公民权不同:共和国时期授予的公民权数量有限,而帝国时期则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从而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屋大维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共和制—君主政治
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异同?
1、不同点:国家政体不同:雅典为民主制, 斯巴达是寡头制,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寡头制;
2、相同点:
(1)只有公民能够参加国家政权管理;
(2)公民都由成年男子组成;
(3)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4)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
类型 各自特点 相同点
民主制 公民大会拥有最高的权力 城邦公民或多或少
享有政治权利
贵族制 贵族议会掌权,公民权较少 寡头制 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权较少 君主制 君主个人掌权,公民权很少 僭主制 非法取得,公民有一定的权力 【真题研析】
(2018·全国Ⅱ卷高考·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解析】题干提及平民与贵族斗争主要是体现为法律,要求在法律上与贵族平等,并不是取消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与题干共和国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可知长期斗争最终使得平民与贵族获得了平等的法律地位,故C项正确;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罗马帝国时期法律(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故D项错误。
02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学习聚焦
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以法国、英国为代表,分别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中古时期:世界历史上的5—14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又称“中世纪(Middle Ages)”,即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第三单元
5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
11世纪
中古早期
15世纪
中古晚期
近代欧洲
西罗马帝国
(395——476)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395——1453)
历史概念
中古时期:世界历史上的5—14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封建社会)
欧洲地区:分西欧和东欧
盎格鲁-撒克逊
诸王国
西哥特王国
法兰克王国
东哥特王国
汪达尔-阿兰诸王国
◎查理大帝
01
02
03
04
罗马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发生分裂,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分裂。
日耳曼民族入侵
日耳曼人入侵,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
法兰克帝国
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法兰克帝国分裂
帝国三分,即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西欧主要封建国家:5 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他死后,国家陷入分裂,形成后世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与此同时,日耳曼人征服不列颠。在欧洲大陆移民(伊比利亚人——罗马人——日耳曼人等)长期征服过程中形成了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文明的发展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1)背景:
①自然经济和社会动荡的产物(性质);
②8世纪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2)权利与义务:
①封君:授予土地者,当封臣受到攻击时,封君必须保护。
②封臣:领取土地者。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3)特征:①以土地封赐为纽带;②层层分封,层级间相对独立; ③契约意识;④双向权利义务;⑤严格等级制;⑥王权有限。
(4)影响:①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王权衰落。
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中古西欧谚语
帝王
大封建主
小封建主
农民
1、中古西欧政治制度:封君、封臣
【课堂探究】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封君封臣制(中世纪西欧) 分封制(西周)
不同点 时间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联系纽带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 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
内部关系 各级封建主不可越级统治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天子是大宗,是分封制下各级小宗的共同大宗;天下共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相同点 1、目的:维护统治。 2、内容:都分土地;都是有条件的分封,权力和义务 相互交织。 3、表现:都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影响: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有一定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1、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后因信徒不断增加,罗马最终将其定为国教。
2、特权
(1)政治:教权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在整个中世纪一直与王权博弈。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2)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3)教育:教会创办学校,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圣经》。
(4)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3、地位: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宗教势力,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2、中古西欧重要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权利长期并立。
文明的发展
教士依托精神上领导地位获取领地,成为封建领主,
拥有政治、经济特权,教权实际上依附于世俗权力。
国王、领主们大多为教徒,精神上接受教会的领导
国王需要教权为其统治披上合法化、神圣化的外衣
世俗权力
宗教权力
相互依存 政教合一
思考:两种权力是否不会产生任何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如何演变?
政教合作-丕平献土: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作为回报,756年丕平把他夺到的意大利罗马周围土地送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加强了国王和教会的联系,使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政教冲突: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此后,"卡诺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为屈辱投降的代名词。
2、中古西欧重要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权利长期并立。
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后因信徒不断增加,罗马最终将其定为国教。
3、法国:等级君主制
(1)时间:1302年。
(2)背景: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
(3)成就: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4)意义:①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②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何为三级:教士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他们都是统治阶级:第三等级主要由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组成,属被统治阶级。前两个等级占总人口的2%,但是,他们拥有约35%的土地,并享有政府保护人的大部分好处。
4、英国:议会君主制
(1)背景:13世纪初,英王约翰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2)内容: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教俗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3)评价:宪章主要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改变广大农民的地位,而且不久即被约翰王撕毁,失去效力。因为它有着限制王权的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利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约翰签署《大宪章》
4、英国:议会君主制
学思之窗(选必1 第10页)
材料一:《大宪章》规定:
(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中古部分》
材料二: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1、英国《大宪章》评价:
(1)积极意义:限制了王权,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2)局限性:它主要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改变广大农民的地位,而且不久就被约翰王撕毁,失去了效力。《大宪章》是英国主张地方分权的贵族同中央王权斗争的产物。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代表着秩序,代表着历史的进步,而《大宪章》却把封建特权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当时具有倒退的性质。
2、议会的召开:
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利逐渐加强。
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上院:主要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又称贵族院,具有司法权
下院:主要由骑士、市民和新贵族组成,又称平民院,具有立法权和财政权
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方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确立“王在议会”
的历史传统
4、英国:议会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法国:等级君主制
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背景 新兴王权国家实力渐强,试图统一 背景 国王与教会对抗 贵族、骑士和平民反抗国王
政体 等级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
特点 国王和三级会议合作,王权强化 国王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
意义 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有利于王权加强。 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形成了王权受限、妥协的传统。
5、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历史纵横 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候制度(11页)
1、帝国崛起:中古初期,德意志王权一度强大。 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德意志王国逐渐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强盛时,领土主要包括今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等地。
2、帝国分裂:但德意志国内封建势力强大,许多诸候实际成为独立的君主。1125年,一部分德意志诸侯选举萨克森公爵罗退尔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罗退尔以承认他们的选举权为代价换取支持。此后,国王由诸侯选举成为制度。他们选举的国王再经过罗马教皇加冕,正式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发布“黄金诏书”,确认由七大封建诸侯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的合法性,这七大诸候被称为“选帝候”。但是,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
3、帝国结束: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解散,选帝候也变成了荣誉称号。
◎七大选帝侯
03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聚焦
近代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政治制度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1、含义: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2、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确立的原因(17~18世纪)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旧政治制度的严重阻碍(根本);
(2)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者独立战争取得统治地位是确立的前提;
(3)思想基础:启蒙思想为民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4)历史条件:英国限制王权的传统和美国较少受封建制度的影响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确立。
3、确立:16—18世纪,资产阶级对专制王权与封建制度发起冲击,进行了多次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立法,设立议会,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但它仍有历史局限,充满了妥协性。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4、主要特征:选举、议会立法、三权分立体制、政党政治。
5、典型代表(多样性表现):
6、影响: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对欧洲及世界其它地区产生广泛影响。
1、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代议制
英:君主立宪制 美:总统共和制
德:君主立宪制 法:议会共和制
1640
爆发革命
1649
处死国王
1660
斯图亚特
王朝复辟
1689《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
1701《王位继承法》王位继承由议会决定
《王位继承法》
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延续性、渐进性、创新性、法制化
1688 ,“光荣革命”,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2、近代西方政治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
1721责任内阁制
罗伯特·沃波尔
三次议会改革
2、近代西方政治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是君主制、民主制与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元首,国家权力的象征。
(3)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4)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5)首相是政府首脑,掌握政府实权,对议会负责。
2、近代西方政治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
历史纵横 (12页)
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1、背景:19世纪前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但英国议会议员席位仍根据数百年前划分的选区分配。许多老选区已经衰败,个别选区已不存在,但仍旧选举议员进入议会。而新兴的工业城市(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议会改革重新分配名额,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如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等,人口众多,却仅有很少的代表或没有代表。不合理的选区划分和选举制度,使土地贵族继续把持议会和政府,政治极其腐败。英国人民多次发起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
2、三次议会改革:
(1)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1832年改革拉开了议会改革的序幕。
(2)1867年的第二次议会改革: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3)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后: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文明的发展
1775.4 来克星顿枪声
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1776.7发表
《独立宣言》
阐述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1781年
约克镇大捷
美国宣布独立
1783.9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 美国费城州议会大厦东会议厅
1787年,各州代表在这里制定了美国宪法。
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建立被统治者同意和授予的政府。
——1776年《独立宣言》
2、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美国总统共和制
文明的发展
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
(1)联邦制: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2)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如图
(3)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总统
(行政权)
国会
(立法权)
联邦法院
(司法权)
核心:制约与平衡
2、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美国总统共和制
【真题研析】
(2021·湖南高考·15)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
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答案】B【解析】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这就加大了最高法院对行政权的监督,从而在内部调整了三权分立体制,故选B项;“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说明国会正当行使自己的职责,不能说明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二者相互制约,排除A项;自由裁量权针对的是上诉案件,“压制政府”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所述这一措施完善了分权与制衡机制,排除D项。
文明的发展
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了象征专制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
1789年8月
《人权宣言》奠定法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1791年
颁布宪法
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1805年,拿破仑加冕称帝,
废除共和国。
1815年,在欧洲各国的联合进攻下,拿破仑帝国覆灭。
1875年,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
3、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法国议会共和制
共和制的建立标志: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联席会议
总 统
国 会
众议院
参议院
最高法院
由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
由普选产生,受财产资格和在法国居住时期的限制
选 举
立法权
授权
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注:法国总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法国实际上是议会制共和国(权力中心是议会)。
3、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法国议会共和制
民主共和的确立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真题研析】
(2021·广东高考·13)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 )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 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
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 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提及巴黎公社革命被镇压后,法国国民议会中共和派和君主派力量斗争激烈,最终君主派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故选C项; 1871年5月,法国巴黎公社就已经被镇压了,并且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法兰西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国家,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主权在民指的是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而材料强调的是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斗争,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并不能体现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且法国总统受议会影响很大,权力有限,无法对议会形成有效制约,排除D项。
1、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特点:
⑴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⑵美国:美国代议制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总统权力为中心,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⑶法国:总统执掌行政权,但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是议会制共和制国家。议会掌握立法权。
⑷德国:1871年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2、评价(教材12页):
(1)进步性: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2)局限性: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
(3)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3、认识:(1)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
(2)不同国家政治制度具有独特性,各国应选择符合国情的模式尊重历史和传统不断完善。
总结: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代议制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小结
1.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
2.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以法国、英国为代表,分别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3.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长期斗争的结果,英、美、法等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代表性,又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