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名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宫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
材料二:
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
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宽,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
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
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
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
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
(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完全无关。
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佣书”。
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
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
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
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
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
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
C.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
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4. 材料一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5. 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留下长江的人
冯骥才
“很少一位摄影家能够如此强烈地震撼我。为此,在他这些惊世之作出版之际,我要为他写一些动心的话。”
郑云峰的行为是完全个人化的。
他自1988年就不断地只身远涉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用镜头去探询这两条华夏民族母亲河生命的始由。十年后,随着长江大坝的加速耸起,三峡的湮灭日趋迫近,郑云峰决定和大坝工程仲时间,在关闸蓄水之前,将三峡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象、人文形态、历史遗存,以及动迁移民的过程全方位地记录下来。这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所能完成的么?然而,历史使命都是心计情原承担的。于是他停止了个人的摄影,负债办起一家公司来积累资金。他用这些钱造了一条小木船放入长江,开始了摄影史上富于传奇色彩的“日饮长江水,夜宿峡江畔”的摄影生活。整整六年,无论风狂雨肆,酷暑严冬,他一年四季,朝朝暮暮,都生活与工作在长江。两岸的荒山野岭到处有他的足迹,许多船工村民与他结为好友。他日日肩背相机,翻山越岭,呼吸着山川的气息;夜夜身裹被单,睡在船中,耳听着江中浩荡而不绝的涛声。
也许他本人也不曾料到,这样的非物质和纯奉献的人生选择,最终得到的却是心灵的升华。
郑云峰与我大约是同龄人,但他个子不高,瘦健又轻爽,胳膊上的肌肉轮廓清楚。在三峡两岸随处都可以看到如此样子的人,他受到了长江的同化,已是长江之子。同他对座而谈,很快就能进入他的世界,他这些年在长江充满冒险经历的摄影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的激情,他的忧虑,他的焦迫,还有对长江那种无上的爱。他几乎不谈他的作品,只谈他的长江。一个热恋的人满口总是对方,独独没有自己。我被他深深地感动着。
为此,他爬上过三峡两岸上百座巍峨的峰顶。在那些乱石嶙峋、荆棘遍布的大山里,他的衣服磨出洞来,双腿磕破流血。可是有一天,他忽然感受到那些绊倒他的石头或刺疼他的荆条是有灵性的,是沉默的大山与他的一种主动的交流,他忽然感觉长江的一切都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命运了。
最使他刻骨铭心的是三峡两岸的纤夫古道。那些被纤绳磨出一条条十几公分槽的石头,那些绝壁上狭窄的纤夫的路,乃是长江最深刻的人文。他曾经在大雨中遇到一条纤夫古道,地处百米断崖,劈空而立,下临万丈深渊,恶浪翻滚,这古道只有肩宽,仅容双脚。千百年来,多少纤夫由于绷断纤绳,或者腿软足滑,落崖丧命?郑云峰要去亲身体验那些纤夫们的生命感受。尽管心惊肉跳,但他还是冒死地匍匐过去了。
还有哪一位摄影家、画家、作家和诗人这样做过?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这样做?
他说,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江河,一定是庄严神圣的。
长江给予中国人的,绝不仅仅是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它的百折不回的精神,浩阔的胸襟,以及对人们的磨砺。数千年来,人们与它在相搏中融合,在融合中相搏,它最终造就的不是中华民族豪迈与坚韧的性格么?
它又是一条流淌与回荡着民族精神的万里大江!郑云峰正是在这样的虚敬的境界中举起他的相机的。
为此,在整整六年对长江抢救性的拍摄中,他给我们的不是一般性的视觉记录,而是长江的精神,长江的魂魄,长江的气息,以及它深层的生命形象。
同时,这些出自如此激情的摄影家手中的作品,每一帧都是情感化的。无论是对山花烂漫的三峡春色的赞美,对风狂雨骤的长江气势的讴歌;无论是对一块满是纤痕的巨石的刻画,还是对一片遍布暗礁的险滩的描述,都能使我们听到摄影家的惊叹、呼叫、欢笑与呜咽。如果不是他数年里在长江两岸的荒山野岭中来来回回地翻越,我们从哪里能获得如此绝伦的视角?特别是他站在那些峰巅之上全景的拍摄,会使我们出声地赞叹;这才是长江、三峡!
然而郑云峰会骄傲地告诉你,住在长江边上的人天天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景色!他已经是长江人的代言人了。唯有他才称得上长江的代言人!
自2000年11月长江便开始拦江蓄水。就此,传统意义的长江很快消失。无数历史人文和自然风景随即葬身水底,世代居住在两岸的百姓迁徙它乡,最重要的是,长江由“江”变为“湖”,由“动”变为“静”,不再有急流险滩,不再有惊涛拍岸,何处再能见到“大江东去”和“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样的豪情?
一时我竟落下泪来,我联想到唐人的那些咏叹长江的诗篇都已成为匪夷所思的神话了!然而,上答竟在此时,赐给我们一位摄影家。他苦其体肤,带其筋骨,以生命之躯去博取大江的真容。他以六年时间,倾尽家财,拍摄照片三万余帧,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真切的、立体的、完整的三峡——三峡之魂!
艺术家不能改变历史,却能升华生活,补偿精神,记录时代,慰藉心灵。这一切,郑云峰全做到了!
我深信,将来的人们一定更能体会到郑云峰的意图。这便是这本图集真正的价值。因为,尽管长江三峡不复存在,却在这里获得了永生!
(选自《冯骥才散文》,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忽然感觉长江的一切都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命运了”,这表明郑云峰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深化了对长江的认识。
B.郑云峰在纤夫古道上匍匐前行,用生命记录长江,这是因为纤夫以命相搏的艰辛历程引起
了他内心的悲悯之情。
C.在作者看来,长江截流将唐人曾经咏叹长江的诗篇变成了匪夷所思的神话,作者为此感到
哀伤,流下了眼泪。
D.作者评价郑云峰是“长江之子”“长江人的代言人”“长江的代言人”,这表明郑云峰在作者内心的崇高地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瘦健又轻爽,胳膊上的肌肉轮廓清楚”,这一外貌描写既刻画出了长江对郑云峰外在的影响,也写出了郑云峰内在的精神特质。
B.本文既写了郑云峰对长江的认识,也有作者对长江的深刻思考,两种感悟交织在一起,
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
C.本文没有对郑云峰的摄影作品进行评论,但是对长江的评述颇为用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强化了郑云峰摄影作品的意义。
D.本文既有对人物拍摄活动的叙述,也有对人物品格和长江精神的评论,能让读者产生情理上的共鸣。
8.请简要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9.文末作者说“将来的人们一定更能体会到郑云峰的意图”,郑云峰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说,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
(《战国策 齐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B.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C.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D.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质,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B.文中薛公是孟尝君。公,古代一种爵位,西周时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C.“少其地”的“少”与《登泰山记》“道少半,越中岭”的“少”的意思相同。
D.“齐说”的“说”为通假字,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王死后,苏秦发现可趁之机,便向薛公建议趁机要挟楚国以便得到一定的土地。
B.起初薛公有些犹豫不决,而在苏染再次建议薛公早做决定后,便要求苏秦前往楚国。
C.楚王闻太子“倍楚之割地”后大恐,便希望通过“益割地”让齐国兑现之前的承诺。
D.打发太子离开齐国后,苏秦先让人在薛公前诋毁自己,又让人到楚王面前为自己邀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举己。
(2)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
14.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生查子
陆游
还山荷主恩,聊试扶犁手。新结小茅茨①,恰占清江口。
风尘不化衣,邻曲常持酒。那似宦游时,折尽长亭柳。
【注】①茅茨:亦作“茆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一二句交代了词人回乡的缘由,他回归田园从事农耕,是源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B. 三四句交代新建茅屋的位置,推门便可饱览清江美景。“恰”表明词人颇为自得。
C. 下片由自然环境写到人事交往,从而抒发了词人对往昔宦游时光的深深眷念之情。
D. 这首词以优美华丽的笔触描写词人去官退隐后的生活情景,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16.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想到草木飘零凋谢,恐怕有才德、有作为的人逐渐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李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通过对行人神情和动作的细微刻画,更加生动地凸显了蜀道之“难”。
(3)《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阅读《红楼梦》的过程,除了阅读故事之处,通过形形色色的刻画人物,我们可以看到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通过看别人的故事,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自己。别人悲欢离合的生活让我们联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由此可以得到人生的感悟,受到启发。这也是我们阅读《红楼梦》很重要的一个理由。
现在红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毫无疑问,众多的专家学者及业余爱好者,在这部小说上花费大量的心血,花费大量的时间,花费大量的笔墨,写出许多研究论著。其论著之丰富,真可谓 ① 。其实《红楼梦》是值得的。因为它是一部凝结着天才作家毕生心血的杰作,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乃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所以这部小说当得起如此密集的关注和如此精深的研究。这不是某个人的 ② ,它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
我们知道作者没有写完,这部作品又经过很多次改编,所以就留下很多难以弥补的缺憾,在作品里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真乃至于有错的现象,在情节和字句上尽管有不少破绽,但是 ③ ,这无损于《红楼梦》卓越的艺术成就。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请从修辞的角度谈谈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最近“冷静期”这个概念挺“火”。北京市对休闲健身行业预付费服务交易合同示范文本进行修订,___①___,这期间只要消费者尚未开卡使用,便允许无条件一次性退费。此前,已有不少地区推行了“健身卡办卡7天冷静期”,不少消费者直呼“暖心”。
__②___,只是已被确定的“后悔权”的表现形式而已,在网购等消费场景中,设立“冷静期”早已成惯例。如今,___③____,可谓把准了这一行业的脉搏,切中了预付式消费的痛点,实实在在地迎合了消费者的需要。
“大浪淘沙始见金”,休闲健身行业是朝阳产业,越是如此,越不能急功近利。经营者不妨多下点功夫,为客户提供优质健身体验和服务,多花些心思,有效引导人们养成运动健身习惯。“冷静期”也将成为最好的引流方式,为行业健康发展打下行稳致远的根基。
21.(6分)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3分)请逐段概括休闲健身行业推行“冷静期”的好处,每句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明代顾宪成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体现了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当代青年将求知作为人生追求,并展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目前有相当多的高中生,在刻苦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社会公益活动、国际交流互动等,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体现了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上述材料能给新时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完全无关”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可知,说法过于绝对。
2.B. B.选项中“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的假设是建立在“李白在学识上不如苏轼”的基础之上的,而原文“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是宋神宗的观点,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断是不合理的。
3.D. A.只是在说雕版印刷版料的选择,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无关。B.内容是关于唐朝的,不是宋朝的。C.只是在说宋朝文学体裁多样,与印刷术和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都无关。D.合乎材料二中宋人重视学识的内容。故选D
4.①文章论述的内容是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则宋代印刷术的情况属于背景性材料,应处于文章最前面,而节选部分正是这一内容。②节选部分最后提到韩愈,从结构上讲,显然是要引出下文的关于韩愈情况的论述。(每点2分,共4分)
5.①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②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③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④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答案:A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11.答案:C
解析:“少其地”中的少为意动用法,以………为少,“道少半,越中岭”的“少”是少于的意思。
12.答案:B
解析:“便要求苏秦前往楚国”错,原文“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是苏泰主动要求。
13.答案:(1)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那么太子将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割地来使齐国支持自己。
(2)凭借虚名做交易的人是太子,齐国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但新楚王(割地)的功劳是明显的。
【参考译文】
王死,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 ”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可以趁机对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出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 ” 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好”。
苏秦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观察孟尝君图谋利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事势紧迫,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苏秦对孟尝君说:“看楚王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 ”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表示支持他,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他自会割让更多的土地。”
于是苏秦前去拜见楚太子,对他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 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上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果。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
苏秦又对楚王说:“齐人之所以胆敢多割楚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如今虽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纠缠不休,这还是有太子作要挟的缘故。臣愿意设法赶走太子,太子一走,齐国再无人质,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齐达成一致协议,齐国必高兴,定然会接受大王的要求。 这样一来,既消灭了令大王寝食难安的仇敌,又结交到了强大的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寡人以楚国托付给先生了。”
于是苏秦再次拜见太子,忧心忡忡的说:“现今专制一国的是楚王,太子您不过空具虚名,齐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而新楚王业已割地给齐。 一旦齐、楚交结,太子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请太子考虑这件事!”太子说:“听从你的建议。”于是整治车辆,乘马连夜逃去。
这时苏秦又派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劝您扣留太子的苏秦,并非一个心替您打算,他实在是为楚国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阁下察觉此事,便通过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饰形迹。这次劝太子连夜逃奔的也是苏秦,可您并不知晓,我私下里替您怀疑他的用心。”
苏秦又派人到楚王那里游说:“使孟尝君留太子的是苏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苏秦,割地以达成协议的是苏秦,忠于大王而驱逐太子的仍然是苏秦。现在有人在孟尝君那里大进苏秦的谗言,说他厚楚而薄齐,死心塌地为大王效劳,希望大王能知道些青况。”楚王说:“寡人知道了。”于是封苏秦为武贞君。
14.答案:①有谋划、胆识和勇气;②有较强的论辩才能; ③善于揣摩各方的想法,善于利用各方的关系。
15. B
16. 对比。用还山后,躬耕垄亩,结庐江畔,远离风尘,邻居邀饮的生活与宦游时,常常在长亭驿站与人折柳送别,辗转漂泊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出对闲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宦游生活的厌倦。或虚实结合。实写:还山后,躬耕垄亩,结庐江畔,远离风尘,邻居邀饮的生活;虚写:曾经宦游时,常常在长亭驿站与人折柳送别,辗转漂泊的生活,表达出对闲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宦游生活的厌倦。
17.默写
1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3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18.①浩如烟海 ②一己之见 ③瑕不掩瑜
19.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突出了《红楼梦》的极高价值,表现了人们对它的热爱。
20.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除了阅读故事之处,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刻画),我们可以看到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21.①提出“7天冷静期”的规定﹔
②“冷静期”并非新鲜事物;
③将“冷静期”引入健身行业(意思相近即可)
22.示例:①让消费者感到暖心;②迎合消费者的需要;③为行业健康发展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