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试卷
本卷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对此王阳明解释道:“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这种解释( )
A.继承了二程的认识论 B.与孟子思想完全一致
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
3、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 )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
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4、“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古时期日耳曼人确立了在欧洲的统治 B.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C.西欧封建制度受罗马和日耳曼传统的影响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残余
5、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这说明( )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 B.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
C.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 D.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优越
6、北宋年间颁布的《元丰广州市舶条法》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外贸成文法规,其“不仅行于广州,而且遍行其他诸路”,成为当时官府进行海外贸易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它的颁布( )
A.说明广州是当时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 B.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C.象征着我国古代海外贸易活动的规范化 D.反映了我国外贸发展和海禁政策的瓦解
7、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已经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虽然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很有限,但一个包括“旧世界”大部分地区在内的贸易网络这时已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在欧亚初现 B.区域贸易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C.欧洲与东方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D.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
8、苏联学者巴托尔德说:“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中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此可知,他认为蒙古帝国( )
A.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B.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
C.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生产力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9、五四运动爆发后,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对此日本代表牧野伸显认为:“世人不察,以为在巴黎之中国委员,为血气所驱使,为功名所激发,致有此等行动……余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
A.实现了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 B.标志着工人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C.是民族意识日益觉醒的产物 D.提高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10、朱熹认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这表明( )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放弃声名利禄是教育的本质
C.明确了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 D.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11、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被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由此可知,这一机构( )
A.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士族人才 B.标志着朝廷开始正式创立官学
C.是政治差别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D.具有文化传承以及交流的作用
12、到1900年,人类的“世界文明”意识开始苏醒。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同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各个民族并非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或者说“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造成当时各民族关系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是(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B.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C.世界出现一体化趋势 D.列强之间矛盾的加剧
二、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共计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6分)
(2)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以亚洲或者欧洲为例)(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历代都比较注重对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英]尼科尔森《阿拉伯文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8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引兵东征,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完全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为希腊化时代。这时期最显著的事实,便是古希腊的文化和古代东方各国的文化因为交流融合而孕育出更为发达的文化。那些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所形成起来的各个国家,一方面具有东方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希腊的色彩。
——摘编自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
材料二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主义正逐步走向瓦解崩溃,新兴的资本主义法国同封建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拿破仑掌握法国执政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各国的军事力量,破坏了欧洲的封建传统文化,加速了欧洲封建力量的衰落。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同时;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亦带来一个相对地新鲜及持续增强的运动—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将会塑造未来欧洲历史的轨道,它的成长注定了一些国家的开始及另一些国家的结束。欧洲的版图亦在拿破仑时代后一个世纪发生了剧烈地转变。这种转变并非基于封地及贵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
——摘编自李化敏《近代德意志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文化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希腊化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说明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战争给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8分)
16、2019年11月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答案
1—5 DCDCB
6—10 CBDCD
11—12 DA
二、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共计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6分)
(2)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以亚洲或者欧洲为例)(6分)
【答案】
答案:(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2)影响:答对其中一个洲的影响即可。
对亚洲: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等对日、朝影响深远;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对欧洲: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茶、丝绸、瓷器、中式园林和建筑等成为欧洲社会风尚。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历代都比较注重对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英]尼科尔森《阿拉伯文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8分)
【答案】
答案:(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特点: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原因:统治者提倡和重视;阿拉伯人热爱学习、热爱文学;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创造;兼容并蓄、开放性。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引兵东征,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完全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为希腊化时代。这时期最显著的事实,便是古希腊的文化和古代东方各国的文化因为交流融合而孕育出更为发达的文化。那些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所形成起来的各个国家,一方面具有东方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希腊的色彩。
——摘编自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
材料二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主义正逐步走向瓦解崩溃,新兴的资本主义法国同封建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拿破仑掌握法国执政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各国的军事力量,破坏了欧洲的封建传统文化,加速了欧洲封建力量的衰落。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同时;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亦带来一个相对地新鲜及持续增强的运动—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将会塑造未来欧洲历史的轨道,它的成长注定了一些国家的开始及另一些国家的结束。欧洲的版图亦在拿破仑时代后一个世纪发生了剧烈地转变。这种转变并非基于封地及贵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
——摘编自李化敏《近代德意志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文化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希腊化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说明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战争给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8分)
【答案】
答案:(1)特征:承袭了希腊的传统,并与东方文化交融。成因:亚历山大的武力扩张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2)积极影响: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欧洲各地出现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社会的普遍诉求。
消极影响: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被征服地区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16、2019年11月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
答案:示例
观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相互交融(影响)中发展的。
分析:世界各地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多样的)文明成果,如东方的古代中华文明,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等,各文明中心在吸取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儒学吸收佛教理念等而得到发展。各地文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繁荣发展的各地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因此,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努力发掘古代文明的智慧,使其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服务。
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可以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在相互交融中发展的。论证环节,可以从文明的种类,如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东西方文明等角度分析,可以从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和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世界、印度佛教文明影响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