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11.北冥有鱼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11.北冥有鱼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1 15:2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11.北冥有鱼
原文呈现
知识梳理
巩固训练
《庄子》
原文呈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知识梳理
巩固训练
一、词义理解
1.一词多义
(1)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气息,文中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气息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叹气 
④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平息 
⑤偃旗息.鼓  停止 
气息,文中指风
气息
叹气
平息
停止
(2)名
①其名.为鲲  名字 
②故虽有名.马(《马说》)  名贵的 
③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取名、命名 
④四海亦谬称其氏名.(《送东阳马生序》)  姓名 
名字
名贵的
取名、命名
姓名
2.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  同  “溟”  意思为:  海 

“溟”

3.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  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义:愤怒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海水运动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3)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一种珍稀动物
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海水运动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4.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
志怪.者也   怪异的事物 
怪异的事物
二、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 
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 
(大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 
三、文意理解
1.问答题
(1)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庄子写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目的:为了说明万物都有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 
(2)“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鲲鹏是有所倚的,并非真正的“逍遥”。 
 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目的:为了说明万物都有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 
鲲鹏是有所倚的,并非真正的“逍遥”。 
(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示例: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恃的道理;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示例: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恃的道理;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2.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B.文章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C.文章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D.“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鲲鹏是真正的“逍遥”。
D
解析:D.“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鲲鹏是非真正的“逍遥”。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是《庄子》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最能体现庄子文章的特色。
B.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人应当抛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
C.本文想象丰富,比喻灵活,文笔舒卷自如,令人叹服。
D.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追求绝对自由,不与统治者合作。
解析:D.庄子并不代表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甲】《北冥有鱼》(原文见八年级下册教材P116)
【乙】汤①问棘②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大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 ③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庄子·内篇》)
【注释】①汤:商汤,商朝开国君主。②棘:汤时的贤大夫。③斥鴳:一种小鸟,飞得很低。
四、对比阅读
第一篇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
A.复.无极也/复.前行 B.绝.云气/哀转久绝.
C.负.青天/负.势竞上 D.此亦飞之至.也/礼愈至.
解析:A.再,又;B.穿越/消失;C.背着/凭借;D.极,最/周到。(3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有 鱼 焉 其 广 数 千 里 未 有 知 其 修 者 其 名 为 鲲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3分)
A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3分)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等写出鹏硕大无比的外形特点;“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等表明鹏力大无穷、志存高远且善用外物依托的特点。斥鴳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之至”,表明它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足见其目光短浅、才疏志微。(3分)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等写出鹏硕大无比的外形特点;“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等表明鹏力大无穷、志存高远且善用外物依托的特点。斥鴳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之至”,表明它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足见其目光短浅、才疏志微。(3分) 
(2)【乙】文中描写了大鹏,其用意是什么?(2分)
 将大鹏和斥鴳境界的不同形成对比,大鹏的境界高而不自夸,批评了斥鴳眼界狭隘却夸夸其谈。(2分) 
 将大鹏和斥鴳境界的不同形成对比,大鹏的境界高而不自夸,批评了斥鴳眼界狭隘却夸夸其谈。(2分) 
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有无极!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参考译文
第二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甲】《北冥有鱼》(原文见八年级下册教材P116)
【乙】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节选自《庄子·外篇·山木》)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化而.为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见得而忘其.形/其.正色邪
C.而集于.栗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异鹊从而利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解析:A.连词,表顺承,不译/连词,表转折,却;B.代词,它的/表示选择或反问;C.在;D.代词,它/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分)
C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分)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2分) 
(2)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2分)
 (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2分)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2分) 
 (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2分) 
3.《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甲】【乙】两文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乙】任何时候都不能见利忘形,否则会后患无穷。(或:只顾眼前利益者必有后患。或:万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物物相得亦相牵连,利害是并存的。或:应多角度看待问题。大意对即可。(3分) 
 【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乙】任何时候都不能见利忘形,否则会后患无穷。(或:只顾眼前利益者必有后患。或:万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物物相得亦相牵连,利害是并存的。或:应多角度看待问题。大意对即可)(3分) 
庄子在雕陵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鹊鸟从南方飞来,翅膀长达七尺,眼睛有一寸长,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庄子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庄子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园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着责问。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