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
世南小学 李雅平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感知等量关系,初步感悟等量换代的思想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用等量代换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丰富的数学情景中,让学生感受等量代换与古代生活、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感悟等量代换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主题活动一:看图推理,故事引入,感知等量代换的
基本含义。
(一)跷跷板。
1.看图读取信息,从下面的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猪的体重>小狗的体重>小兔的体重)
2.现在呢? 你还能知道什么? 怎么知道的? 说说你的想法。
(1 只小猪的体重=6 只小兔的体重)
3.小结:根据1 只小狗的体重=3 只小兔的体重,我们把2 只小狗换成6 只小兔, 所以1 只小猪的体重=6只小兔的体重。
4.明确课题:同学们刚刚用到的方法,在数学中叫做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跷跷板的直观信息,利用已有的经验, 学生初步尝试结合观察到的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故事引入,感知等量代换的历史应用。
说起等量代换,大家其实并不陌生,而且同学们也对它有一定的了解。距今1700 年前就有一个聪明的小朋友用这个方法解决了当时连大人也没能解决的问题,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曹冲称象)
1.生简要叙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2.明确引问:
(1)明明是要称大象的体重,为什么曹冲没称大象却称的是一块块的石头呀?
(不能直接称大象,所以换成称石头)
(2)石头的质量正好等于大象的体重吗? 你怎么知道的?
(曹冲第一次把大象赶上船时在船舷上画了一个记号,后来把石头装上船刚好让船吃水到画记号的位置)
3.小结并强调课题:其实,聪明的曹冲就是利用刚刚所说的等量代换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主题活动二:动手探究———感知等量代换的基本策略。
1.比曹冲还早好多年的时候,早到连货币还都没有的时候,那时人们为了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经常采用以物换物的方法。
例如:(1)2 头猪可以换3 只羊。(2)1 头牛可以换4 头猪。
2.引发探究问题:1 头牛能换几只羊?
3.学生自主思考,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在练习本上写出来。一会儿我想请一些同学做今天的小老师,到前面来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看谁能把自己的想
法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让我们大家很容易就能听懂。
可能出现的情况:
(1)完整语言叙述:
因为2 头猪等于3 只羊, 所以4 头猪等于6 只羊,
因此1 头牛等于6 只羊。
(2)直观画图分析:
(3)简练数学式分析:2 猪=3 羊,4 猪=6 羊,1 牛=4 猪,
1 牛=6 羊。
(4)明确计算:4÷2=2,3×2=6(只);1.5+1.5+1.5+1.5=6(只)。
4.反馈、点拨。
5.小结:刚才,借助1 头牛等于4 头猪,同学们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出了自己的想法,最终把4 头猪换成了6只羊,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主题活动三:灵活应用,巩固等量代换策略。(
出示 信息,了解等量关系:1个菠萝=4个苹果,1个苹果=3个桔子
明确问题:不用称,利用现有的信息能知道2个菠萝等于几个桔子的质量吗?
明确要求: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清楚的表示出来。
反馈交流
预设:4×3=12 12×2=24
2×4=8 8×3=24
对比:两种思路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主体活动四:实际问题拓展,感悟等量代换的作用。
出示画面:去商店买跳绳和毽子
明确信息、初步交流:从上面的途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仔细观察,画面中还有个很重要的信息你能找到吗?
3、明确问题: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不问售货员,你能知道毽子和跳绳的单价吗?
小组合作解决
反馈交流:毽子:10÷10=1,跳绳:10÷2=2
主体活动四:练习
练习二十四第四题
练习二十四第五题(1)
课堂小结:
今天是我们第一次正式学习等量代换的知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了解到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